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592)
2023(20964)
2022(18056)
2021(16830)
2020(14246)
2019(32446)
2018(32009)
2017(61095)
2016(33799)
2015(37768)
2014(37751)
2013(37187)
2012(34432)
2011(31084)
2010(31150)
2009(28854)
2008(28406)
2007(25508)
2006(22060)
2005(18808)
作者
(101313)
(84809)
(84061)
(80300)
(53701)
(41137)
(38339)
(33227)
(31959)
(30236)
(28787)
(28561)
(27006)
(26794)
(26382)
(26231)
(26199)
(25048)
(24341)
(24279)
(21399)
(20846)
(20793)
(19306)
(19187)
(18892)
(18800)
(18771)
(17239)
(16998)
学科
(132761)
经济(132610)
管理(92779)
(90816)
(73292)
企业(73292)
方法(63885)
数学(55460)
数学方法(54636)
(42126)
(34755)
中国(33732)
(32028)
业经(30517)
农业(27905)
地方(27531)
(24326)
(24075)
贸易(24066)
(23345)
理论(22493)
(21799)
财务(21709)
财务管理(21660)
企业财务(20526)
技术(20107)
(20103)
环境(19933)
(19761)
银行(19670)
机构
学院(485074)
大学(483608)
管理(184780)
(184228)
经济(180115)
研究(162971)
理学(160972)
理学院(159061)
管理学(155613)
管理学院(154753)
中国(118640)
科学(107740)
(101964)
(93810)
(84360)
(84136)
业大(80789)
研究所(77429)
中心(74582)
农业(73568)
(71622)
财经(68097)
(64701)
师范(63859)
北京(63683)
(61792)
(59695)
(58844)
经济学(55286)
技术(52967)
基金
项目(337693)
科学(262210)
基金(242663)
研究(236934)
(215644)
国家(213862)
科学基金(180924)
社会(147032)
社会科(139098)
社会科学(139059)
(134375)
基金项目(128448)
自然(121397)
自然科(118557)
自然科学(118518)
自然科学基金(116348)
(113426)
教育(109903)
资助(101085)
编号(95876)
成果(77455)
重点(76496)
(72686)
(72035)
(69337)
课题(66864)
科研(65811)
创新(64753)
计划(64596)
大学(61773)
期刊
(196816)
经济(196816)
研究(132032)
学报(90020)
中国(87513)
(86997)
科学(78067)
大学(66321)
(64358)
管理(63385)
学学(63185)
农业(58676)
教育(51515)
技术(40724)
(38885)
金融(38885)
业经(35013)
财经(32227)
经济研究(31193)
(29185)
(27534)
(26721)
问题(26411)
业大(24253)
科技(24126)
统计(23394)
图书(22828)
技术经济(22517)
(21506)
资源(21293)
共检索到688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雨凤   杨洋   殷红梅   徐颖儿   周星  
地方性是民族村寨发展旅游的根本所在。论文立足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重构及其强弱水平的影响因素,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及多要素路径关系出发,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索由物质地理环境、社会结构与功能、居民情感价值与行为、企业运营与生产、游客参与、体验与行为组成的民族村寨地方性强弱影响的前因条件构型。研究表明:(1)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与其前因条件之间具有复杂机制效应,单一条件变量均无法构成影响地方性水平的充要条件,需要通过条件组态发挥作用;(2)影响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水平的因素组合路径共8条,总体一致性为0.900,总体覆盖率为0.890,居民、社区、企业及游客共同构成的组合产生了原始覆盖度和一致性最高的路径;(3)从路径类型看,影响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过程及其强弱的8条组态路径呈现出4种类型,分别是传统氛围驱动型、主客互动驱动型、旅游生产驱动型、价值共创驱动型,它们共同在地方性重构的历时态和共时态机制下解释了各条件要素组合如何影响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重构的过程与效应。研究结论在理论上丰富了地方性研究的内容,可为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特质的深度挖掘和旅游地的可持续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法尧  陈红玲  李如跃  吴建国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旅游扶贫的目标转向村寨内部贫困个体。旅游扶贫的路径由过去依靠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转向依靠更加公平的旅游收益分配政策,并以"益贫"思想为导向,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春艳  李军  罗永常  
民族旅游是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与可行路径。选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个典型民族旅游村寨,采用旅行费用区间法利用2019年游客接待人次核算其旅游价值,计算结果显示:3个民族村寨的旅游总价值为219.69亿元,其中,西江苗寨为200.07亿元,肇兴侗寨为13.99亿元,朗德苗寨为5.63亿元。同时,以西江苗寨为基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得分模型对影响民族村寨旅游价值因素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旅游总价值排序一致,这说明民族村寨旅游价值与资源禀赋、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地理区位与可进入性、开发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军辉  李同昇  徐冬平  
民族文化补偿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与创新为目的,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调节民族文化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而居民认知则是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的重要依据和实施的关键因素。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依据与村寨民族文化的关系将受访居民分为局内人与局外人,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信息,进而探究居民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村寨中,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完全遵从"核心—边缘"规律;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文化距离、利益关系、旅游干扰强度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对民族旅游村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尹秋花  
在当今社会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因此对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措施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民族村寨这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独特文化形式,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为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的旅游业,需要按照历史文化的保护相关制度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农村,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建春  吴建国  
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Logistic曲线模型作为数学模型支撑,选择朗德上寨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民族旅游村寨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演化进行研究,以期促进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的协同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中奎  
民族村寨的"双预"问题指的是旅游预开发民族村寨的文化保护预警问题。分析总结旅游预开发民族村寨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可以建立起文化保护的若干预警原则。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志永  王化伟  李乐京  
通过采用田野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贵州郎德苗寨为个案,研究当地村民对旅游经济增权、旅游政治增权、旅游心理增权和旅游社会增权的感知状况,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族贫困地区以社区为核心力量导向的旅游开发,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度较强;村民对增权感知的强弱依次为心理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及经济增权;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感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建春  吴建国  
本文以"经济-文化人"假设作为民族村寨旅游管理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结合对朗德上寨的田野调查进行实证研究。郎德上寨"工分制"的形成和演化体现了村民在旅游活动中的经济行为既有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人"行为的特点,又有受民族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的"文化人"的特征。理清文化观念与经济行为的这种互动关系,才能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互动的原理和机制。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明庆忠   韩璐  
旅游价值共创能有效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发展。文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对旅游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分析,以云南多案例剖析旅游多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1)“主体间整体性”是旅游价值共创与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关系的“系统性基础”;2)共享“资源”基础、共通“互动”本质、共推“价值”协同、共契“因果”链条是旅游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3)旅游者资源主导、外来旅游经营者资源带动、村寨旅游精英协同村民推动、跨村村民间协同、政府与村寨协同、村寨集体经济跨产业价值协同是旅游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主要实践路径;4)旅游主体间依据各自价值主张进行资源匹配,从操作性资源到对象性资源的整合中实现服务交换,资源流动、整合中推动现代化要素的在地村寨融入和适应性演化是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直接动力。研究为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与乡村现代化可持续融合、发展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理解旅游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价值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军华  余三春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猛,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民族村寨旅游规模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从旅游政策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绿色+"理念应当成为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这一理念下,民族村寨旅游的转型升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以绿色开发模式保障生态平衡;以绿色标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绿色文化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引导、规范管理;以绿色产业支撑地方特色;以绿色理念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唐明贵  黎洪  胡静  
民族村寨是延续乡愁记忆的文化空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场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目前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文化生态系统失衡已成为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深层次挑战。本文以贵州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为例,基于空间生产视角,提供新的分析框架:新的利益主体,由政府、企业、村民三要素转变为政府、企业、村民、旅游者、NGO和旅游资源六要素,形成权益均衡的六螺旋结构;新的空间生产模式,构建出“点—轴—圈—面”模式、“三生空间”全域旅游模式、“前台—中台—后台”模式、产业链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新的实现路径,包括民族村寨空间表征、全域发展、IP生产、产业集成和空间体验。因此,应理顺利益主体的结构关系、创新旅游空间生产机制、搭建数字空间生产平台,促进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舒小林  何亚兰  刘东强  闵浙思  
探索景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对满足游客高品质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大数据,从供需匹配视角,运用扎根理论、内容分析与百度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游客对民族村寨型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感知。实证显示:在提升竞争力路径方面,品牌形象以省级区域品牌为主,游客对景区门票半价促销政策感知明显,对景区关注度不断上升,但景区宣传促销、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在产业体系完整性方面,旅游产业体系较完整,并形成闭合循环圈,但商品购物、智慧出行及标识信息感知不明显;在产品与服务质量路径方面,游客对产品与服务质量感知总体较好“,商业化”感知远高于“原生态”,内部交通服务“方便”,餐饮美食、商品购物感知较好。由此,提出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加大创新力度、制定可持续发展公约、补齐产业体系短板等路径优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秋成  周玲强  范莉娜  
文章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网络嵌入"属性,从人际关系、人地关系两个维度探讨了旅游地社区内部关系要素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支持度的影响,构建了"社区关系—旅游感知—支持态度"概念模型,并以黔东南两个民族旅游村寨居民的抽样样本为例,对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分析结果显示: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和人地关系能够强化居民对旅游发展正面影响的感知,弱化对负面影响的感知,进而提高居民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度。结论证实旅游地社区内部关系是影响居民旅游感知和支持态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社区关系管理"策略提高居民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度,促进旅游产业与旅游地社区协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