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48)
- 2023(13279)
- 2022(11016)
- 2021(10155)
- 2020(8327)
- 2019(18758)
- 2018(18197)
- 2017(35977)
- 2016(18814)
- 2015(20775)
- 2014(20366)
- 2013(20039)
- 2012(17998)
- 2011(15974)
- 2010(15550)
- 2009(14099)
- 2008(13125)
- 2007(11524)
- 2006(9855)
- 2005(8204)
- 学科
- 济(88620)
- 经济(88545)
- 业(57325)
- 农(50609)
- 管理(46267)
- 方法(35037)
- 企(34906)
- 企业(34906)
- 农业(33894)
- 数学(31753)
- 数学方法(31390)
- 业经(24144)
- 地方(23761)
- 中国(22376)
- 财(16577)
- 制(13500)
- 发(13459)
- 贸(13376)
- 贸易(13371)
- 技术(13207)
- 易(12980)
- 产业(12732)
- 农业经济(12615)
- 学(12598)
- 环境(12331)
- 地方经济(12258)
- 策(10755)
- 发展(10665)
- 展(10656)
- 体(10205)
- 机构
- 学院(260011)
- 大学(251585)
- 济(114743)
- 经济(112828)
- 管理(105461)
- 理学(93207)
- 理学院(92282)
- 管理学(90830)
- 管理学院(90340)
- 研究(82103)
- 中国(62019)
- 农(55485)
- 京(49814)
- 科学(48603)
- 财(45718)
- 农业(41943)
- 业大(41939)
- 中心(40654)
- 所(38356)
- 财经(37834)
- 江(37050)
- 经济学(35437)
- 研究所(35096)
- 经(34770)
- 范(33786)
- 师范(33523)
- 经济学院(32309)
- 经济管理(31546)
- 北京(29577)
- 州(29428)
- 基金
- 项目(188692)
- 科学(152232)
- 研究(142501)
- 基金(139131)
- 家(119715)
- 国家(118652)
- 科学基金(104283)
- 社会(95241)
- 社会科(90124)
- 社会科学(90106)
- 省(75126)
- 基金项目(74827)
- 自然(64548)
- 教育(63320)
- 自然科(63060)
- 自然科学(63047)
- 自然科学基金(61881)
- 划(61379)
- 编号(58114)
- 资助(53929)
- 成果(43992)
- 发(43972)
- 部(42198)
- 重点(42049)
- 国家社会(40395)
- 创(40336)
- 课题(38131)
- 创新(37608)
- 人文(37079)
- 制(36776)
- 期刊
- 济(124414)
- 经济(124414)
- 研究(67301)
- 农(59934)
- 中国(48237)
- 农业(41262)
- 科学(35781)
- 学报(34863)
- 管理(33805)
- 财(32317)
- 大学(28913)
- 业经(28419)
- 学学(27972)
- 技术(22887)
- 融(22223)
- 金融(22223)
- 教育(21466)
- 业(18743)
- 问题(18344)
- 财经(17612)
- 经济研究(17539)
- 经(15328)
- 农业经济(15090)
- 农村(14558)
- 村(14558)
- 资源(14305)
- 版(13599)
- 经济问题(13372)
- 世界(13121)
- 技术经济(12779)
共检索到362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欣悦 诸培新 余春莲
本研究基于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山地区域农户的实地抽样调查,运用Probit模型与多重中介模型,探讨了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发展及其细分产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与转移行为的影响,为如何通过提高农村内生动力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安居乐业提供现实意义。研究表明:1)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劳动力,产业影响作用从强到弱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从机制作用来看,在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下,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影响山地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与行为的基础因素,但比较收益是决定性因素。3)从细分产业来看,农村劳动力对基于山地区域特色发展的特色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具有更强的偏好。因此,本文建议完善山地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山地区域特色产业的扶持与发展,同时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转移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荣旺 王建秀 游云天
基于劳动力个体的公平偏好构建地区劳动力配置效率的理论模型,采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微观数据与地区数据结合,考察了社会公平感与劳动力配置效率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个体的社会公平感显著影响地区劳动力配置效率,社会公平感越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越高。机制分析表明,劳动力流动是社会公平感影响地区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有效中介渠道,即社会公平感越高的地区越能吸引劳动力流入,进而提升地区劳动力配置效率;地区教育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均能显著调节社会公平感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即社会公平感对劳动力错配的负效应在教育水平或市场化水平越低的地区越明显。以上结论为劳动力配置效率的研究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证据,也可为提升社会公平感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明浩 万俊毅
农民就业是当前中国现实经济中的热点话题,而影响和制约农民就业选择的因素却很多,本文在整理调研访谈数据的基础上,探求农民就业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发现不明晰的就业信息、不稳定的社会偏好及歧视性的用工制度是造成农民就业选择不确定性的根源,并通过实证结果的讨论得出一些与传统观点不同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 偏好 信息 不确定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坤
本文从对徐州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出发,分析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偏好问题和劳动力回流现象特点,并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对政府尤其是苏北地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管理与决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
苏北 农村劳动力 就业偏好 回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鹏 陈藻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呈现了新的变化。产业转型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分布、结构与规模,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影响产业转型的速度与效益,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人力条件;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力不同,促使产业和劳动力在各区域的集聚能力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本文作者提出,既要突破"制度陷进",又要创造"政策红利",以包容、生态的宏观政策助推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有效联动。
关键词:
产业转型 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 外出农民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土地流转 动力视角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丁守海
本文试图比较我国各地城市部门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和外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应。文章首先在新古典框架内构建两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长模型,并得出理论命题:随着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城市部门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应会趋于减弱,而对外地劳动力会逐渐增强。文章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地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综合运用最小二乘法、组内变换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以及逐步引入额外回归因子等方法,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从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角度,认识各地技术路径的选择。
关键词:
城市部门 就业弹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兴旺 段汉明 张刚
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区域与城乡互动发展的纽带之一,是统筹西北地区区域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还需分析清楚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然后进行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模式选择,提出相应的农村城镇化、培育西北4个城市群带、大尺度的空间转移三种措施,设计出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的移制度保障。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林 柳俊燕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流动过程中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不仅是加强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群体流动性强、就业技能低、缺乏劳动合同保障等特点使其医疗保险转移接续问题也具备特殊性。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在制度设计、缴费年限互认、统筹基金转移、重复参保、待遇等方面存在障碍。因此,加强医疗保险转移接续的精准设计、以包容性制度安排减少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需求、健全政府间的责任分担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当前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医疗保险 转移接续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王立军 沈林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力流动 地区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申鹏 凌玲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入,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且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区域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要素市场渐趋完善,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增强;西部地区随着开发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态势。这就需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关注这种影响产生的联动效应,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俊波 李文达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学功 申怀飞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实现三次产业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影响较弱。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差异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丹 谷洪波 尹宏文
本文以配第-克拉克定理为理论基础,依据国家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定性分析了我国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劳动力就业状况。然后引入偏差系数,进一步定量深入探究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指导方向,提出"增加农村第一产业投入,稳定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第二产业技能,调整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第三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宋锦 李曦晨
本文检验了2002到2013年中国各行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与劳动力匹配的特征差异,通过考察各行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推断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就业规模不断下降,生产的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但是从劳动力技能结构来看制造业生产没有向技术密集型转变。2002到2007年服务业创造就业主要得益于市场规模扩大,2013年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不明显。服务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才能有效吸纳制造业分流的就业。人均资本投入加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摩擦性失业、劳动力从二产向三产转移、资本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替代都是导致平均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潜在因素。推动产业升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保障就业岗位的唯一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