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08)
2023(4463)
2022(3803)
2021(3650)
2020(2987)
2019(6762)
2018(6818)
2017(12121)
2016(6664)
2015(7654)
2014(7531)
2013(7327)
2012(6808)
2011(5946)
2010(5846)
2009(4996)
2008(4894)
2007(4195)
2006(3571)
2005(3059)
作者
(19750)
(16649)
(16492)
(15586)
(10557)
(8229)
(7449)
(6501)
(6392)
(5907)
(5857)
(5628)
(5574)
(5185)
(5109)
(5070)
(4882)
(4865)
(4723)
(4673)
(4118)
(4085)
(4020)
(3881)
(3732)
(3717)
(3642)
(3621)
(3364)
(3306)
学科
(21918)
经济(21899)
管理(13231)
(11785)
地方(9768)
(8222)
企业(8222)
(7987)
(6808)
方法(6796)
数学(5840)
数学方法(5709)
农业(5708)
中国(5190)
业经(4858)
土地(4558)
地方经济(4324)
环境(4297)
资源(4196)
理论(4028)
(4010)
贸易(4004)
(4000)
(3799)
(3677)
教学(3620)
(3564)
(3488)
税收(3334)
(3297)
机构
学院(86387)
大学(85301)
研究(32150)
管理(29321)
(26579)
经济(25646)
理学(24626)
中国(24326)
理学院(24172)
管理学(23389)
科学(23301)
管理学院(23226)
(19559)
(18273)
(16534)
业大(16074)
中心(15701)
研究所(15381)
农业(14452)
(14244)
(13961)
师范(13789)
(12858)
北京(12168)
(11880)
(11540)
(11392)
师范大学(11302)
技术(10889)
工程(10251)
基金
项目(63719)
科学(48431)
研究(44380)
基金(43874)
(40302)
国家(39977)
科学基金(32978)
(25799)
社会(24730)
基金项目(24512)
自然(23729)
社会科(23195)
社会科学(23189)
自然科(23017)
自然科学(23007)
自然科学基金(22515)
(22514)
教育(19994)
编号(18302)
资助(17024)
重点(14978)
(14443)
成果(14115)
课题(13388)
计划(13274)
(12658)
(12657)
科研(12599)
科技(12130)
创新(11910)
期刊
(33589)
经济(33589)
研究(23180)
中国(19410)
学报(16138)
(15923)
科学(15118)
大学(11662)
农业(11134)
学学(10827)
教育(10540)
管理(9853)
(9259)
资源(8723)
技术(8584)
(6824)
业经(5444)
(5405)
(5134)
金融(5134)
图书(5078)
(4962)
科技(4881)
林业(4643)
业大(4612)
问题(4363)
现代(4172)
城市(4166)
经济研究(3885)
地理(3607)
共检索到1308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钟守琴  刘涓  刘卫平  魏朝富  
【目的】在山地丘陵区,耕作田块修筑工程的参数设计对该区域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及产业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前后田块特征及土壤特性上,缺乏对其最基本工程设计参数的研究。因此,明确山地丘陵区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参数设计的技术要点对该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方法】以重庆山地丘陵区2010—2015年间实施的28个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对山地丘陵区耕作田块修筑工程设计参数及其对耕作田块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1)选址方法:地形坡度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婕  魏朝富  刘卫平  钟守琴  张国栋  
采用"三生"功能指数测算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进行土地整治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各街镇地形差异较大,其"三生"功能指数随立地条件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生产功能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522),生活功能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595),生态条件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为负(r=-0.134)。(2)结合聚类结果和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分为4个土地整治区,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飞  邵景安  
[目的]土地整治是实现坚守耕地红线、改善耕地质量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重要举措,该研究借助地图、统计和实地调研数据从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排灌条件、生态防护和社会效益5个维度出发构建评价系统,评价土地整治成效。[方法]评价系统借助专家打分赋权,各指标借助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整治成效借助熵权Topsis模型进行评价。[结果](1)评价指标差异较大,耕地连片度的变异系数高达61.92%,说明工程实施前后田块破碎度变化最大,其他指标均属于中等变异。(2)专家打分显示道路通达度工程实施后得分增加72%,增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乔希  应寿英  
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为研究丘陵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农地撂荒严重;农地转出原因比转入原因更为复杂;农户收入构成、承包地块数及面积对土地流转具有影响。同时,存在土地流转信息闭塞,农户法律意识薄弱,流转对象与方式单一,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乔希  应寿英  
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为研究丘陵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农地撂荒严重;农地转出原因比转入原因更为复杂;农户收入构成、承包地块数及面积对土地流转具有影响。同时,存在土地流转信息闭塞,农户法律意识薄弱,流转对象与方式单一,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祖健  张蚌蚌  孔祥斌  
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综合法、案例研究法和数学模型法,基于农户调查数据,构建耕地细碎化及其利用效率定量模型,揭示西南山地丘陵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与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确定合理地块大小提供借鉴。研究结果:1)草海村耕地在自然细碎化和权属细碎化的叠加下,呈现出地块数量过多,承包地块面积偏小,而地块离家不是很远的特征。自然细碎化主要表现自然地块数量偏多,全村达67块,平均自然地块面积为7.0×104 m2;权属细碎化S指数平均值为0.84,地块距离指数平均值为0.22。2)耕作效率,承包地块面积0~1 000m2,效率随地块面积增大快速提高,提高约61%;承包地块面积1 0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守琴  杨馨越  魏朝富  
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大柱村为例,用农村参与式评估方法进行调查,分别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3个方面进行耕地价值测算。研究表明,研究区调查地块的平均价值为168.19万元/hm2,其中,水田地块的平均价值为100.39万元/hm2,旱地地块的平均价值为212.24万元/hm2;同时,在调查的地块中,水田地块的经济价值普遍小于旱地地块,从平均经济价值来看,旱地经济价值是水田的经济价值的4倍,而对于造成这一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耕地的复种指数;另外,在同一种耕种模式下,存在调查地块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社会稳定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生态价值",而经常被人们忽略的耕地的社会价值与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傅聪颖  郭熙  韩逸  江叶枫  赖昭豪  
【目的】南方丘陵区由于受复杂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研究耕地自然质量与耕作条件之间耦合关系,能够为土地整治过程中确定整治重点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耕地、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方法】本研究以江西省奉新县作为研究区域,借助SPSS和ArcGIS软件平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耕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与耕作条件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①耕作条件与耕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耕作条件系数与田面坡度分值、有效土层厚度分值、耕层质地分值、土体构型分值和砾石含量分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地形部位分值、有机质含量分值、障碍层类型及距地表深度分值和土壤养分元素分值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容重分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②耕作条件与耕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性。耕作条件系数、有效土层厚度分值、耕层质地分值、土体构型分值和砾石含量分值均呈空间正相关性,且在研究区东部呈现相似集聚性,表现为低值聚集。【结论】研究为今后南方丘陵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确定整治项目重点内容,针对性改善区域耕地耕作条件和耕地自然质量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慧敏  杨小平  郭熙  
[目的]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在耕地,关键在于耕地质量。目前新增耕地主要源于土地开发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项目等,这些新增耕地需要对其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了解新增耕地的质量状况,分析其空间特征,这对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等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文章以南方典型丘陵区域——江西省宜春市作为研究区域,在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景观生态学、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空间特征,掌握耕地质量等别的分布规律,了解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提供依据。[结果](1) Moran’s I值结果表明宜春市2014年新增耕地利用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强,而耕地自然质量空间自相关性最弱。(2)景观破碎度指数结果表明优、高等别的新增耕地质量破碎度大于中、低等别的;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多样性指数比较大;优势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优势度指数比较小,与多样性指数结果相呼应;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比较均匀。(3)质心结果表明2013—2014年间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格局整体上是向西南方向变化。[结论]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不高;新增耕地的利用水平差异性较小,自然本底状况差异较大;新增耕地质量等别类型多,各质量等别类型耕地均有增加,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较高等地的新增耕地相对低等地而言更破碎化;新增耕地的开发格局向着西南方向移动;该研究为南方丘陵区的新增耕地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海燕  闫丽娟  李广  吴江琪  陈国鹏  
基于黄土丘陵区2016–2017年两年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间试验数据和同期逐日气象数据,在利用GLUE参数估计模块结合"试错法"对模型参数标定基础上,运用均方根误差法对DSSAT模型进行检验,评估DSSAT在该地不同耕作措施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误差在8.89%~10.98%,整个土壤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误差在10.39%~14.91%,主要生育期天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9.09%。表明DSSAT模型可以用来模拟不同耕作措施春小麦产量、生育期天数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模型可以用于指导该地区作物生产及耕作措施的优化管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雷  鲁植雄  黄薛凯  陈楠  
为精准监测不平整田块的旋耕耕深并准确测量不规整田块的作业面积,进而分析旋耕作业质量。在对拖拉机旋耕机组进行运动分析和仿真的基础上,通过线性回归建立基于拖拉机提升臂角度和车身倾角的综合耕深监测模型。基于BDS(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集旋耕机组的作业轨迹,将耕深数据和缓冲区算法结合,筛选有效作业轨迹并建立多段缓冲区,通过Vatti算法裁剪合并分段缓冲区,并使用多边形面积公式计算旋耕有效作业面积,进一步分析计算重耕率、漏耕率。为了验证该旋耕作业面积测算方案的精度,通过LabVIEW整合处理BDS和多种传感器的数据,搭建旋耕作业质量监测系统,并进行田间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耕深测量系统的最大误差为6.6mm,在最佳耕深区间的平均误差为3.6mm,满足耕深监测需求。对于不规整田块,有效作业面积测量算法的面积相对误差均值为0.27%,优于基于全程作业轨迹和幅宽的传统面积测量算法的相对误差均值7.5%,且不受田块形状和旋耕路线的影响,可对旋耕有效作业面积进行精确计算。经田间试验验证,拖拉机旋耕作业质量监测系统能有效适应不规整田块,精准监测耕深和测算作业面积,分析作业质量,减轻人力负担,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搭建智能拖拉机作业管理平台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恬  宋献方  杨丽虎  张应华  卜红梅  
为有效利用太行山丘陵区降水资源,实现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以及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方法对崇陵流域6个降水观测点的降水数据(2005-2014年4-10月)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4-10月崇陵流域降水量波动明显,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年内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5月降水量呈显著减小趋势;研究区降水日数逐渐减小(-1.22 d/a),小雨量级降水对研究区降水资源的贡献率达50%以上,大雨及大雨以上量级降水出现频率近年来呈增加趋势(0.19 d/a);崇陵流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流域上游年降水量明显小于下游。认为植被覆盖是导致崇陵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万里  刘宏斌  鲁耀  付斌  段宗颜  陈兴位  
采用田间径流试验观察方法,详细剖析了南方丘陵区7个试验点连续4年(2008-2011年)的实验数据,研究南方丘陵区耕地磷素地表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南方丘陵区耕地磷素流失量与地表径流产生量成显著正相关,颗粒态磷素是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占到总流失量的78%以上。磷素施用量和农艺措施是影响磷素地表径流量的关键因素,在坡耕地上农艺措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平地上磷素施肥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骞国  石培基  刘春芳  魏伟  吴娜  
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机理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10年来,全区乡村聚落发展较快,斑块数目增多,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不同地域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集镇中心及三条沟谷地带分布逐渐密集,空间上总体呈现"融合—迁移"之演变趋势。2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交通和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地形梯度在3级以下,距离道路和河流1 000m是乡村聚落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同时乡村聚落的演变受农户耕作半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大。3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户生计的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等因素是全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结合全区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聚落布局等情况,提出城镇化整理型、集聚发展型和迁移型三种优化空间格局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竞宇  梁靖茹  张仕超  赵浣玎  熊熙  
[目的]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2001-201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面板数据,探究丘陵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时空分异与演变特征,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L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时空分异和演变特征展开研究。[结果](1)从时间序列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变化呈现三个增长阶段:2001—2006年低速增长,2007—2010年快速增长,2011—2018年缓慢增长。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由少变多并逐步趋向综合类发展;(2)在空间扩展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先从渝西、渝中地区向渝东北扩展,再扩展至三峡库区带,但不同产业类型各阶段空间分布特征相异且变化明显;(3)在空间格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除渝东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余地区均分布较广,除牲畜、家禽、花木、果蔬产业呈随机分布外,其余产业及合作社整体呈显著聚集分布;(4)不同产业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不同。牲畜、家禽、花木、果蔬、食用菌、粮油六类合作社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集聚强度先增强后减弱;(5)空间集聚分布呈现差异化,各产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形成单个或多个集聚中心,主要聚集中心为奉节县、渝西地区。[结论]自2001年以来,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改变了原本主要以规模分散生产经营的家庭作业模式。因此,今后应依托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不断增强的消费需求,利用信息技术、科学管理办法,培育出更高效、更能凸显当地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也要扎实推进渝东南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工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