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28)
2023(13816)
2022(11575)
2021(10738)
2020(8780)
2019(20217)
2018(20215)
2017(38623)
2016(21407)
2015(24190)
2014(24461)
2013(23827)
2012(21888)
2011(19581)
2010(19541)
2009(17793)
2008(17439)
2007(15354)
2006(13580)
2005(11989)
作者
(64011)
(53238)
(52621)
(50371)
(33967)
(25593)
(23900)
(21082)
(20291)
(18859)
(18290)
(18031)
(16921)
(16812)
(16408)
(16324)
(15948)
(15787)
(15299)
(15010)
(13298)
(12975)
(12809)
(12011)
(11861)
(11837)
(11731)
(11691)
(10713)
(10504)
学科
(86116)
经济(86018)
管理(59408)
(54895)
(44812)
企业(44812)
方法(36580)
数学(31031)
数学方法(30605)
中国(24896)
(23865)
(21515)
地方(20659)
业经(19720)
(18702)
农业(16097)
理论(14885)
(14491)
(14279)
贸易(14267)
环境(14140)
(13915)
(13774)
技术(12679)
(11982)
(11934)
(11860)
财务(11786)
财务管理(11763)
(11543)
机构
大学(306566)
学院(303746)
管理(118827)
(113169)
经济(110313)
研究(105306)
理学(102645)
理学院(101386)
管理学(99360)
管理学院(98845)
中国(76213)
科学(69872)
(67406)
(53683)
(53103)
(49898)
研究所(49316)
业大(48896)
中心(46978)
(44483)
(43053)
师范(42648)
北京(42522)
农业(41816)
财经(40485)
(38869)
(36735)
(36731)
师范大学(34750)
经济学(32799)
基金
项目(213003)
科学(166453)
基金(153632)
研究(152298)
(135690)
国家(134592)
科学基金(114682)
社会(94082)
社会科(88951)
社会科学(88928)
基金项目(82613)
(82547)
自然(76635)
自然科(74799)
自然科学(74781)
自然科学基金(73380)
(70661)
教育(68654)
编号(62272)
资助(62033)
成果(50077)
重点(47821)
(45398)
(45326)
(43240)
课题(42927)
科研(40572)
创新(40419)
计划(39209)
大学(38820)
期刊
(125887)
经济(125887)
研究(87975)
中国(58315)
学报(52991)
科学(49096)
(48272)
管理(42506)
大学(38993)
学学(36508)
(36081)
教育(34872)
农业(33621)
技术(25416)
(22588)
金融(22588)
业经(20512)
财经(18907)
经济研究(18731)
图书(18680)
问题(18114)
(17570)
资源(16591)
(16106)
科技(15553)
(15022)
理论(14712)
现代(14390)
技术经济(14059)
业大(13855)
共检索到441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琦  师满江  彭黎君  郑仕雷  
针对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城市周边裸地显著增长但对其改造利用率低的问题,以山地丘陵型城市四川省绵阳市为例,采用1999~2017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包括裸地在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信息,重点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裸地的时空分布及土地转移特征,并以2017年裸地为例探讨了裸地改造利用的分类分区方法。主要结论有:(1)1999~2017年,裸地在研究区最高约占6.34%(2011年),最低3.91%(1999年),年均增长率1.64%,低于同期城市不渗水面的年均增长率9.74%。空间上,裸地主要分布在460~500 m的高程范围和坡度8°以下,沿城乡过渡带、城市开发区以及新修道路两边是裸地主要分布区。(2)1999~2017年,约61.35%的裸地由耕地转化而来,23.58%来源于林地,同期又有51.88%裸地转换为耕地,24.79%转换为城市不渗水面。(3)综合裸地所处区位、地形、景观格局等因素后将2017年裸地划为社区利用型、城市绿化型、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型、都市农业型以及生态修复型5大类改造利用型,以期为研究区城市化进程中的裸地改造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龚榜初  陈益泰  周文科  邵新华  黄燕飞  
以浙江衢州红壤丘陵区的10年生常山胡柚低产林为试材,开展了施肥、套袋、覆盖等措施对产量品质与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套袋提高了胡柚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施化肥、猪粪、生物有机肥都能增加土壤中N、P、K、有机质的含量,但以施生物有机肥、猪粪处理的效果更为明显,土壤速效N、速效P、速效K比对照增加2~7倍,全N、全P、有机质含量比对照增加2~3倍,产量比对照增幅60%~97%;施猪粪提高了糖酸比,改善果实内在品质。夏季土壤覆盖明显降低了胡柚园土壤的温度及高温出现的频率,7—9月平均地表温度下降约1℃,20 cm土层降温1.6~1.9℃,气温越高,覆盖降温效果越明显,使胡柚处于较适宜的土温环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蒲金芳  王亚楠  张蚌蚌  卢龙辉  张凤荣  王数  
为准确把握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明确二者之间耦合交互作用类型。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村域为研究单元,测度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关系,并依据耦合作用关系划分乡村类型。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乡村发展水平增速高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格局特征各异;2)万年县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耦合关系明显,耦合度和协调度随时间推移发生演变,二者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关联性;3)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主要类型由相互阻碍型转变为促进与阻碍并存型,这与土地利用多功能增速低于乡村发展水平有关。最后,根据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相互作用的3种耦合作用类型,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祖健  张蚌蚌  孔祥斌  
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综合法、案例研究法和数学模型法,基于农户调查数据,构建耕地细碎化及其利用效率定量模型,揭示西南山地丘陵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与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确定合理地块大小提供借鉴。研究结果:1)草海村耕地在自然细碎化和权属细碎化的叠加下,呈现出地块数量过多,承包地块面积偏小,而地块离家不是很远的特征。自然细碎化主要表现自然地块数量偏多,全村达67块,平均自然地块面积为7.0×104 m2;权属细碎化S指数平均值为0.84,地块距离指数平均值为0.22。2)耕作效率,承包地块面积0~1 000m2,效率随地块面积增大快速提高,提高约61%;承包地块面积1 0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姜万勤  张新华  
川中丘陵区荒坡面积占据一定比重,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荒坡水土资源,对发展本区经济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网点观测来探求合理利用方式,为荒坡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步礼  李小雁  姜广辉  张思毅  黄央奎  
研究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对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的差异,并从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角度分析了流域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流域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相差754.79 km2。耕地、居民地、水域、沙地主要分布在3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的平地上,耕地和居民地多分布在南坡和西南坡上;林地主要分布在3 500~4 000 m且坡度多在6~25°的缓地和斜坡上,各坡向分布较均匀;草地主要分布在4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5°的坡地上;沼泽多分布在3 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俊华  牛牧  龚固堂  周大松  朱志芳  黎燕琼  郑绍伟  谢天资  慕长龙  
【目的】由于树种单一和密度过大,川中丘陵区的人工柏木林,导致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不能充分得到有效发挥。【方法】为寻求有效的林分改造措施,以四川省盐亭县的人工柏木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带状采伐+补植阔叶树种试验。设置4、6、8、10 m 4种强度以及对照,采伐带与保留带等宽,对采伐带内的所有柏木进行皆伐,补植桤木、台湾桤木、喜树、香樟4种阔叶树种,从第2年开始,进行保留木、新栽物种和更新幼苗、幼树的生长状况和林下灌草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①间伐5年后,各保留带原有柏木树高、胸径的年均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P<0.05),分别比对照高出35.48%、30.65%、41.94%、54.84%和23.73%、42.37%、61.02%、71.19%;②采伐带内灌木、草本的丰富度和盖度明显高于保留带和对照(P6 m>10 m>4 m,草本物种数按带宽大小排列为8 m>10 m>6 m>4 m。采伐带内草本盖度在改造初期(前2年)呈明显上升,但随着时间推移,草本盖度逐渐减少(但均明显高于对照),而灌木则相反;③从1年的成活率来看,桤木的成活率最高(95.2%),其次是香樟(94.3%),成活率最低的是台湾桤木(88.9%)。5年后的保存率来看,同样表现为保存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桤木(91.7%)>香樟(89.7%)>喜树(88.4%)>台湾桤木(86.7%);④抚育、施肥后,新栽物种生长速度明显提高。新栽阔叶树种的高、径、冠年均生长量在不同带宽按由大到小排列为10 m>8 m>6 m>4 m;⑤采伐带内天然更新幼苗无论数量还是种数均显著高于保留带和对照(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邱扬  陈利顶  
论文根据连续两年土壤水分的定点和观测数据,对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欠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显著,而在丰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丰水年,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只有灌木地为消耗型,间作地、果园、林地、草地、撂荒地和农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平衡型或增长型,欠水年所有土地利用均为消耗型;③从丰水年到欠水年,土壤水分的剖面结构类型降低型向波动型转化,波动型向增长型转化;④单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具有增长的趋势,而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的土壤水分沿坡面分布复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仙  魏天兴  朱金兆  赵兴凯  刘海燕  
通过生物测定法研究油松根系对不同物种的化感效应,为油松林的乔灌草复合提供科学依据。设定油松根系化感效应研究中浸提液的质量浓度为0.5、1.0、3.0、5.0、7.0、10.0 mg/m L,测定油松根系提取液在不同浓度下对油松、刺槐、侧柏、胡枝子、绣线菊、冰草、紫花苜蓿发芽、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研究浓度下,油松根系浸提液对刺槐、冰草、紫花苜蓿发芽和生长的综合影响呈抑制效应,并且随浓度加大抑制效应不断加强;在所有研究浓度下,对侧柏的综合影响呈促进效应;对油松、胡枝子、绣线菊的综合影响呈现低促高抑的情况,在1 mg/m L时,对油松、绣线菊的影响由促进转为抑制。因此,从油松根系化感效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媛  张少妮  华瑞  徐学选  
植被恢复可以改善土壤的入渗能力,植被恢复方式不同及恢复进程中其土壤性质的改善对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程度也将影响到植被恢复的格局。为确定林地、草地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西部官山林场退耕后栽植的刺槐林地、撂荒草地为对象,选取退耕年限为9年、15年、25年的林地、草地。于2014年5月对各样地的原状土土柱进行定水头入渗,比较不同退耕年限林地、草地的入渗性能和湿润锋穿透60 cm土柱的时间,并分析影响入渗特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退耕年限为25年林地的土壤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前120 m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尹刚强  田大伦  方晰  洪瑜  
对湘中丘陵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经济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的表层(0~15cm)土壤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和土壤退化指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水平及退化程度。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表层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差异显著;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次生林(95.35%)>经济林(73.83%)>采伐迹地(64.41%)>杉木人工林(62.61%)>弃耕地(56...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建勋  华丽  邓世超  王惠东  陈家慧  
[目的]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形复杂多样,地块破碎的环境特点,利用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方法对水稻分布进行提取研究对作物精准估产和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衡阳县为研究区,基于增强型时空数据融合模型(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ESTARFM)将MODIS数据分别和GF-1WFV、Landsat 8影像进行数据融合,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的NDVI时间序列集,对NDVI序列进行滤波并获取各地物物候参数,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水稻种植面积。[结果](1)ESTARFM能有效融合MODIS和GF-1WFV、Landsat 8影像,其中Landsat 8数据的单波段融合效果(R_(NIR)=0.92,R_R=0.82)优于GF-1WFV融合结果(R_(NIR)=0.82,R_R=0.75),但NDVI结果相关性差异不大(Landsat:R_(NDVI)=0.93,GF-1WFV:R_(NDVI)=0.89);(2)利用决策树分类法进行地物分类,基于GF-1WFV融合数据的分类结果优于Landsat融合数据分类结果,其中GF-1WFV数据得到的分类结果总精度达到86.37%,单、双季稻的精度分别为62.26%与86.70%,Kappa系数达到0.80;而Landsat数据的分类总体精度为80.96%,单、双季稻精度分别为56.87%和70.74%,Kappa系数为0.72。[结论]GF-1WFV融合数据可用于获取精细的水稻种植分布;针对南方低山丘陵区,特别是地形复杂度较高的区域,GF-1 WFV数据比Landsat数据在水稻提取方面更具有优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志红  崔卫国  文倩  
利用1993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湖南省醴陵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显示:1)1993—2003年醴陵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类型均以林地和水田为主,二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其次是城乡建设用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左右,其他用地面积都在5%以下.2)土地利用变化以水田、旱地、园地、未利用地的减少和城乡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的增加为主要特征,其中变化量最大的是水田,10年中减少了1 780.62 hm2,其次是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减少最快的是旱地,年平均减少75.4 h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最快,年平均增加136.0 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万里  刘宏斌  鲁耀  付斌  段宗颜  陈兴位  
采用田间径流试验观察方法,详细剖析了南方丘陵区7个试验点连续4年(2008-2011年)的实验数据,研究南方丘陵区耕地磷素地表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南方丘陵区耕地磷素流失量与地表径流产生量成显著正相关,颗粒态磷素是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占到总流失量的78%以上。磷素施用量和农艺措施是影响磷素地表径流量的关键因素,在坡耕地上农艺措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平地上磷素施肥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芦东旭   耿雪琪   崔子怡   王诗语   王丽娜   于永强   唐亚坤  
【目的】刺槐因其固氮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和耐贫瘠等特点,被引入黄土高原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的养分利用特征和林分质量,以期为该地区人工林的林分质量评价与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了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13、25、33和43年林龄刺槐人工林的林分结构及林下植被多样性,测定了刺槐叶、枝、根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并计算了刺槐叶片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再吸收效率及各器官N、P的化学计量内稳性,用于分析各林龄刺槐人工林的林分质量指数。【结果】(1)叶片和土壤的N、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显著升高(P <0.05),4个林龄刺槐叶片的N∶P均大于20。叶片的N、P利用效率随林龄的增加显著降低,N、P再吸收效率随林龄的增加显著升高(P <0.05),且叶片P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再吸收效率均高于N。(2)刺槐各器官的N、P和N∶P的内稳性及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在林龄25年时均达到最大。(3)25年林龄刺槐人工林的林分质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林龄(P <0.05)。【结论】不同林龄刺槐的生长主要受P的限制,刺槐通过调整养分利用特征改变了各器官N、P含量及其内稳性。25年林龄刺槐各器官较高的N、P和N∶P的内稳性以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导致了该林龄最高的林分质量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