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27)
- 2023(8068)
- 2022(6638)
- 2021(6054)
- 2020(4905)
- 2019(10871)
- 2018(10671)
- 2017(18997)
- 2016(10806)
- 2015(11824)
- 2014(11861)
- 2013(11209)
- 2012(10213)
- 2011(9100)
- 2010(9007)
- 2009(8054)
- 2008(8103)
- 2007(7511)
- 2006(6542)
- 2005(5303)
- 学科
- 济(35618)
- 经济(35574)
- 管理(30343)
- 业(26844)
- 企(20990)
- 企业(20990)
- 方法(14015)
- 农(12934)
- 数学(11845)
- 数学方法(11739)
- 中国(11576)
- 财(10925)
- 业经(9719)
- 学(9222)
- 农业(8782)
- 地方(8555)
- 贸(8355)
- 贸易(8350)
- 易(8127)
- 制(7473)
- 环境(6875)
- 务(6829)
- 财务(6805)
- 财务管理(6784)
- 理论(6674)
- 技术(6572)
- 企业财务(6345)
- 银(6158)
- 银行(6122)
- 和(5768)
- 机构
- 学院(146299)
- 大学(143154)
- 济(51885)
- 管理(51332)
- 经济(50612)
- 研究(49101)
- 理学(43923)
- 理学院(43364)
- 管理学(42443)
- 管理学院(42200)
- 中国(37049)
- 科学(33819)
- 农(33593)
- 京(30704)
- 业大(27538)
- 农业(26600)
- 所(26008)
- 财(24400)
- 江(23744)
- 研究所(23715)
- 中心(23108)
- 范(19190)
- 省(19115)
- 财经(19059)
- 州(19034)
- 北京(19024)
- 师范(18841)
- 技术(18645)
- 院(18093)
- 农业大学(17856)
- 基金
- 项目(100407)
- 科学(76324)
- 研究(69662)
- 基金(69646)
- 家(63836)
- 国家(63224)
- 科学基金(52306)
- 社会(42160)
- 省(41436)
- 社会科(39691)
- 社会科学(39679)
- 基金项目(37665)
- 自然(35572)
- 划(34817)
- 自然科(34706)
- 自然科学(34692)
- 自然科学基金(34091)
- 教育(32648)
- 编号(28553)
- 资助(27011)
- 重点(23410)
- 成果(22134)
- 发(21681)
- 创(21361)
- 课题(20884)
- 部(20480)
- 计划(20247)
- 创新(19927)
- 科研(19838)
- 科技(18534)
共检索到2187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颂茜 林敬兰 林文莲
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是一种主要的土壤侵蚀源。福建省山多、山高、山陡,地形复杂,修建高速公路,路基的高填深挖施工过程形成大量的裸露坡面、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石方、山谷间的高位挂坡等工程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如何采取合适的植物措施进行高速公路边坡的快速植被恢复值得研究探讨。调查表明:无防护措施的弃碴场的水土流失侵蚀模数是有防护措施弃碴场的2925倍;无防护措施且不集中挂坡堆放弃碴的流弃比是有防护措施且集中堆放弃碴的16 5×104倍;典型挂坡的土壤侵蚀量是邻近未扰动山坡地约70倍。因此,对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建设过程 土壤侵蚀 监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祝遵凌 高明生 胡海波 马德兴 张奉元
为制定高速公路沿线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措施,以淮盐高速公路穿越的湿地地段为研究对象,在沿线选取5处样点,分阶段测定了土壤容重、机械组成、pH值、有机质、养分等指标,与建设前土壤普查本底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对沿线湿地土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道路建成后中层土壤容重显著下降,总体土壤pH值极显著下降,全N含量轻微下降,土壤有机质、速效P和速效K含量均略微上升,但变化均不明显;道路运营后主要表现为土壤pH值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速效P流失,但变化均不显著,土壤其他性质变化也不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骞 于兴修 刘前进 吕国安
【目的】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空间格局与坡度、土壤、降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关系,揭示沂蒙山区土壤侵蚀规律。【方法】以TM影像、地形图、土壤图和气象资料为源数据,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获取沂蒙山区坡度、土壤可蚀性K值数据以及1986年、1995年和2005年的年降雨侵蚀力、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强度数据;通过对研究区山地丘陵地带进行子流域划分,以子流域为单元,选取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平均坡度、土壤可蚀性指数、平均年降雨侵蚀力、平均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壤侵蚀强度空间格局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卓慕宁 李定强 吴志峰 刘平 邓南荣
坡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研究坡地的土壤侵蚀问题,对于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根据广东省坡地利用中的土壤侵蚀问题,结合多年来在典型水土流失区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了广东省坡地利用及其土壤侵蚀的现状,以及土壤侵蚀所导致的坡地退化,分析了影响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并提出了坡地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广东省现有坡地侵蚀面积约1 14×104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 74%。侵蚀强度以中、轻度为主,强度侵蚀仅占27 70%,年平均土壤侵蚀量8540 67×104t,年土壤侵蚀模数7215 68t (hm2·年)~7335 56t (hm2·年),年侵蚀深度5...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正国 周清波 王仰麟 张小飞
随着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为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掌握变化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判别农业景观中可调整的关键机制,依据未来的可能情景,尽早订定农业景观优化方案。本研究以土壤侵蚀问题为切入点,整合相关的环境因子,构建农业景观对土壤侵蚀适应性的研究框架。基本思路为首先通过目前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为不同时空尺度上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其次,从增强未来农业景观对土壤侵蚀适应能力的角度,详细讨论景观类型、空间配置和管理措施等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以提高农业景观优化配置的针对性;最后,为科学评价农业景观对土壤侵蚀适应的程度,基于Agent模型原理设计土壤侵蚀模拟模型,通过不同土壤侵蚀情景下景观类型、结构、空间配置和管理措施等的适应性分析,为有效提升区域农业景观的土壤抗侵蚀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农业景观 土壤侵蚀 适应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
碳主要在通气状态下释放出CO2以温室效应的形式影响全球变化。当前,农田土壤固碳过程是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领域,其中农田土壤再分布过程能否导致土壤固碳已引起科学上、政治上以及社会上广泛的兴趣。本文从不同的尺度阐述土壤再分布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分别阐述土壤侵蚀和再沉积过程在全球碳循环,陆地碳库研究中的作用,土壤侵蚀与农田景观土壤有机碳动态、活性组份以及碳通量之间的关系,土壤再分布过程引起的土壤固碳机理。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炜 孙燕 张秋文 龚兰兰
水土流失既是资源问题,又是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以鄂西北丹江口库区郧西县坡面径流小区为试验点,通过分析小区的实地观测数据,建立坡面土壤侵蚀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数量化理论II作为有效的数学方法,建立郧西县坡面径流小区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模型,对参与建立模型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其准判率达到80.0%以上,并且利用该模型对其他年份坡面土壤侵蚀强度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得到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的精度较高。研究表明,建立的郧西县坡面径流小区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模型有较好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可为郧西县及类似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区域水保工作起到一定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洪江 李猛 江玉林 陈宗伟 陈学平 王晓东 张红丽
为研究高速公路边坡侵蚀沟的发生、发展规律,该文选择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固原立交2.5 km的范围作为研究区段.在2006年6—8月间,根据不同公路边坡类型和防治措施,设置6个观测小区,采用体积量测法,实地调查公路边坡侵蚀沟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降雨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沟蚀量与降雨量并没有显著关系,而与平均降雨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平均降雨强度只有大于9.47 mm/h时才有可能发生沟蚀,而且平均降雨强度越大,产生的沟蚀量越多;当平均降雨强度相当时,降雨量越大,产生的沟蚀量也越多;六棱砖防护措施能防止边坡沟蚀的产生,拱形框架梁防护措施能够很好地控制边坡沟蚀的发育;在...
关键词:
高速公路 边坡 侵蚀沟 水土保持措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天兴 朱金兆
该研究以黄土区坡地的坡长与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为研究内容 ,旨在为因害设防 ,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 ,对黄土高原坡地综合治理提出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根据在山西省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长期定位水土流失观测与调查资料 ,并结合以往关于黄土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坡长和坡度与侵蚀的关系 ,研究表明 :随坡长和坡度的增大 ,径流增大 ,侵蚀量越大 ,侵蚀模数增大 ;年侵蚀模数与坡长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坡长增大 ,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明显增强 ;坡耕地坡长最好小于 15m .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苑韶峰
精伊霍铁路所经地区地处西部干旱内陆,生态环境恶劣、脆弱,对人类扰动极其敏感。敦煌铁路的建设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沿线地区的土壤侵蚀现象。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分析结果,编制了精伊霍铁路两侧30 km范围土壤侵蚀现状图。根据铁路沿线土地退化现状和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对施工期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的变化以及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进行了预测,据此分析了工程可能造成的土地退化危害,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秀霞 倪晋仁
土壤侵蚀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受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为寻找流域上土壤侵蚀的主导影响因子,收集了黄河流域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数据,通过引入信息熵原理分析了各个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1∶10万地图比例尺条件下,各因子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大小排序为:①水蚀区,加权降雨量>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沟壑密度;②风蚀区,地形起伏度>风蚀气候因子>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沟壑密度;③冻融区,沟壑密度>地形起伏度>气温变化率>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该研究在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之间建立了定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给出了影响黄河流域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的主导性因子,可为流域土壤侵蚀过程研究和水土保持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云周 涂仕华 刘建香 贾秋鸿
通过红壤旱坡地铲土覆土微区试验,模拟土壤侵蚀对坡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覆土厚度与玉米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随着坡耕地表土冲刷损失数量的增加,玉米籽粒和秸秆产量极显著减产。铲除耕作层熟化表土15 cm,玉米减产29.62%;铲除耕作层熟化表土10 cm,玉米减产17.31%;铲除耕作层熟化表土5 cm,玉米减产12.69%;覆土耕作层熟化表土5 cm,玉米增产10.00%;覆土耕作层熟化表土10 cm,玉米增产15.77%;覆土耕作层熟化表土15 cm,玉米增产17.69%。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坡耕地生产力 微区模拟试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奇伯 齐实 孙立达 张宇清 柳长顺
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 .该文运用模拟侵蚀方法 ,对宁夏西吉县黄土丘陵区坡耕地表层土壤发生不同程度侵蚀后 ,表土养分流失、作物产量和生物量下降的状况进行了定量测试分析 .结果显示 :①耕作层 (0~ 2 0cm)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分别比下层土壤 (2 0~ 6 0cm)高 14 2 % ,12 0 % ,37 3%和 9 2 % ,且流失土壤的养分富集现象明显 .②种植春小麦和豌豆的坡耕地 ,每流失 1cm表土 ,产量分别下降 1 9%~ 3 1%和 2 0 %~ 2 6 % ,而马铃薯和胡麻产量分别降低 0 9%~ 1 0 %和 0 9%~...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安妙颖 韩玉国 王金满 徐磊 王秀茹 庞丹波
为奠定基于运动力学参数构建土壤侵蚀模型的理论基础,通过不同降雨强度(25、50和75 mm/h)、不同坡长(1、5、10、15和20 m)下径流小区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处理下坡面薄层水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并对水动力学参数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当坡度一定时,坡面平均流速主要受坡长及单宽流量影响,降雨强度通过影响单宽流量的大小间接影响坡面平均流速;在试验设计范围内,当坡长>1 m时,整体上呈"层流-急流态",当坡长为1 m时,整体上呈"层流-缓流态";当降雨强度一定时,雷诺数随着坡长的增加线性增加,佛汝德数随着坡长的增加以幂函数形式增加;降雨强度对坡面流有明显的"增阻"效应;坡面阻力系数随着坡长的增加呈幂函数减小趋势;坡面平均土壤侵蚀率与单宽流量间呈一元线性趋势增加,与水流平均流速间呈指数函数增加,与雷诺数间呈二次函数增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闫建梅 何丙辉 田太强
【目的】研究重庆紫色土坡耕地"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在不同施肥制度和耕作模式下由降雨而引发的水土流失特征及氮素流失规律,可为该区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4种施肥制度(顺坡耕作对照、顺坡耕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顺坡耕作单施化肥、顺坡耕作单施化肥增量)和2种耕作模式(顺坡耕作单施化肥、横坡垄作单施化肥),采用野外径流小区长期(2008—2012年)定位监测,研究施肥与耕作对坡面土壤侵蚀及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制度和不同耕作模式间产流量、产沙量、氮素流失量差异均显著,不施肥处理产流量、产沙量及氮素流失量均最大,施肥、横坡垄作均能有效降低坡面产流产沙及氮素流失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