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52)
2023(14358)
2022(12495)
2021(11861)
2020(9722)
2019(22579)
2018(22498)
2017(43281)
2016(23659)
2015(26471)
2014(26543)
2013(26304)
2012(24327)
2011(21788)
2010(21731)
2009(19683)
2008(19004)
2007(16838)
2006(14727)
2005(12670)
作者
(68229)
(57384)
(56285)
(53963)
(36032)
(27527)
(25611)
(22437)
(21654)
(20259)
(19494)
(19309)
(18018)
(17843)
(17397)
(17384)
(17246)
(16600)
(16464)
(16044)
(14209)
(13945)
(13750)
(13243)
(12839)
(12710)
(12644)
(12620)
(11559)
(11456)
学科
(95603)
经济(95496)
(67731)
管理(59640)
(51482)
(45197)
企业(45197)
方法(39693)
数学(34670)
农业(34290)
数学方法(34287)
业经(25108)
地方(23891)
中国(23837)
(21510)
(20979)
(17730)
(15852)
贸易(15843)
(15326)
技术(14555)
(14302)
环境(14274)
理论(13988)
(13389)
(13234)
银行(13194)
(12895)
农业经济(12730)
(12558)
机构
学院(329392)
大学(326790)
管理(130644)
(127898)
经济(125012)
理学(113790)
理学院(112479)
研究(111839)
管理学(110460)
管理学院(109872)
中国(83441)
(74310)
科学(72327)
(71085)
业大(58066)
农业(57036)
(56449)
(55380)
中心(52298)
研究所(51740)
(48502)
(44677)
北京(44609)
财经(44495)
师范(44298)
(40671)
(40117)
(39626)
经济学(36365)
(36152)
基金
项目(232289)
科学(181509)
研究(169541)
基金(167306)
(146426)
国家(145122)
科学基金(124085)
社会(105621)
社会科(99557)
社会科学(99529)
(91611)
基金项目(90623)
自然(81327)
自然科(79343)
自然科学(79321)
自然科学基金(77871)
(76734)
教育(75488)
编号(70762)
资助(67192)
成果(56020)
重点(51452)
(50561)
(50510)
(47785)
课题(47504)
创新(44528)
科研(44330)
国家社会(42806)
大学(42459)
期刊
(145163)
经济(145163)
研究(93208)
(75615)
中国(65082)
学报(56718)
科学(52234)
农业(51636)
大学(43081)
管理(41998)
学学(40733)
(39705)
教育(34480)
业经(29796)
(29219)
金融(29219)
技术(26835)
(24341)
问题(20650)
经济研究(20198)
财经(20113)
(18552)
资源(17297)
图书(17237)
(17027)
科技(16901)
业大(16442)
理论(15729)
农业经济(15350)
现代(15167)
共检索到479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明丽  张凤荣  孟媛  曹子剑  
研究目的:研究山区农村居民点还耕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依据研究区统计年鉴,利用ArcView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和景观指数。根据研究区耕作半径和农户抽样调查问卷分析农户耕地种植意愿和效益。从景观生态和农户行为的角度探讨居民点整理成耕地的可行性。研究结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和农户行为的角度出发,山区农村居民点都不适宜整理成耕地;应该因地制宜地对农村居民点采用多样的开发利用方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泰峰  张凤荣  李灿  汪露  
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从投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效益以及布局效应4个方面选取18个单项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存在区域差异性的前提下,采用层次分析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多因素综合法分析评价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区位因素以及规划战略定位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强度的最重要因素,投入强度大的乡镇中企业用地、基础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高;邻近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强度大,使用强度最大的乡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次中心;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更明显。在布局效应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样性指标差异最显著,近市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小克  王秀丽  张凤荣  姜广辉  李乐  
在城镇化进程中,协调好农村建设用地与地域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推动低效农村建设用地的有效整合,是土地整治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通过构建国土空间生态重要性评价体系,将门头沟区国土空间生态重要性划分为极重要(458.00km2)、重要(611.37km2)、一般(379.86km2))三个级别,以此作为识别门头沟区国土生态安全的健康底线。依据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程度评价体系,将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发展程度划分为高发展程度(433.91hm2)、中发展程度(448.63hm2)、低发展程度(169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小克  王秀丽  张凤荣  姜广辉  李乐  
在城镇化进程中,协调好农村建设用地与地域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推动低效农村建设用地的有效整合,是土地整治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通过构建国土空间生态重要性评价体系,将门头沟区国土空间生态重要性划分为极重要(458.00km~2)、重要(611.37km~2)、一般(379.86km~2))三个级别,以此作为识别门头沟区国土生态安全的健康底线。依据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程度评价体系,将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发展程度划分为高发展程度(433.91hm~2)、中发展程度(448.63hm~2)、低发展程度(169.51hm~2)三个级别。通过搭建互斥性组合矩阵,结合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居民点所处的生态重要性区间,将区域农村居民点归并为积极发展、限制发展、转型发展、退出利用四种类型,提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调控发展方向。最后,依据退出利用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特征和空间邻接特征分析,提出山区废弃农村居民点的"精明退出"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实现山区村庄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促进山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丁奇  张静  
本文通过在北京市门头沟山区旅游村庄的具体实践,对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产业的对策方法,希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保护利用山区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村庄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小克  王秀丽  张凤荣  李乐  朱泰峰  刘双良  
利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01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与耕地演化相关的坡度、距居民点的距离、距交通干线的距离等地理因子,分析了2001年-2008年间门头沟区耕地流出和流入的情况,并以村域数据为基础,度量耕地利用变化与农民人均分配收入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0-2°是耕地流失最为集中的坡度区间,随着距居民点的距离增加,耕地流失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耕地的流出与流入均与交通道路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新增耕地整体上向居民点的外围空间扩散,且整体质量状况不佳,随着耕作半径的扩大,很容易被弃耕。从村域耕地与人均分配收入的演变情况来看,耕地理性减少的村庄有87个,耕地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庄至凤  姜广辉  何新  曲衍波  张翠玉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对二者的综合分析可更好地考察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特点。基于分形理论,在总体与部分两个层次上对2004—2012年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空间结构合理优化及空间形态稳定性提高相关对策。研究表明,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分形特征显著。全区尺度上,聚集维数、关联维数随时间变化而减小,形态维数值持续增大,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呈聚集发展态势,空间结构自组织不断优化,但形状特征日趋复杂,稳定性降低;分乡镇尺度上,部分乡镇存在空间结构松散、关联性较弱等问题。未来需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居...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海波  
北方山区长期面临着商品能源价格过高以及非商品能源供给不足等农村能源问题,导致农村居民基本生活能源支出负担过重,农户不得不支出更多的能源费用或降低基本生活用能水平。从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能源状况的调查分析可知,解决北方山区农村能源问题的关键是确保冬季取暖和日常炊事用能的供应充足、价格合理。因此,要通过保障商品能源供给、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节能工作等措施来解决北方山区的农村能源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小萍  曾磊  王军艳  
该文针对目前我国对耕地估价异常激烈的讨论 ,分析了在我国耕地估价实践中较为流行的几种估价方法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 ,指出估价中存在着的“完美主义”和“平均主义”两种研究思路 ,提出了“优势综合”这一新的耕地估价思路 :以标准地块法为框架模型 ,以分等定级成果为估价基础 ,以收益还原法为关键环节 ,构建了RRM综合估价模式———定级 收益还原综合估价模式 (Rating RevenueintegratedModel) ,并在北京市门头沟区进行实地验证。结果表明 :RRM综合估价模式改变了以往以独立的估价方法求取地价的思路 ,解决了单个方法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适合中国农村实际耕地地价的评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程琳琳  田超  殷婷婷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从多功能视角出发构建了生活空间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遥感、调查、统计及POI数据设计了基于GIS和RS的功能要素空间化方法,进而运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研究了生活空间宜居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门头沟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主体发展功能水平不等,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2)生活空间宜居性值域范围为0.025~0.180,平均值为0.065,生活空间宜居性水平总体偏低,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的分布态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生活空间宜居性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经济发展条件和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其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各功能要素对生活空间宜居性的空间异质效应明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欧阳高奇  李金路  
在大区域旅游资源趋同的背景下,抓住景区特点创造新的亮点尤为重要.本规划立足于地域资源,以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为主要手段,对旅游规划项目进行定位.规划的特点在于地域文化和旅游项目策划的契合.通过"井养"概念的提出和实现,将碣石村营造为一个以古井文化为主题,以传统中医养生项目为依托,展现古村落风貌的文化养生基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强  
对村庄的尊重体现了对农民权利的尊重。简单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是以“城市偏向”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在农村居民点调整中要注意协调好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度调整解决农村居民点布局中存在的生存性、功能性、规模性、体制性、结构性等不合理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荣新  孔庆云  余海  郭嘉  吴迪  辛学兵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林分指标因子与林分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评价侧柏人工林各小班的森林多功能等级。结果表明:该区域侧柏森林多功能等级为优、良、中、差、极差的小班数量分别为9、11、23、5、7,占侧柏小班总数的16.36%、20.00%、41.82%、9.09%、12.73%,面积分别为91.3、66.3、145.6、34.1、80.1 hm2,分别占侧柏林总面积的21.87%、15.88%、34.88%、8.17%和19.19%,研究区侧柏人工林多功能水平较好,评价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庆媛  张占录  
目前,土地整理已经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中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农村居民点整理则是农村土地整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郊区———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意义、主要形式以及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策略模式和运作模式。最后得出结论:在经济发达的平原型大城市郊区,市场运作模式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模式———这是农村房地产开发的创新模式,也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创新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育填  刘婧  刘凯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因素的约束,生态限制开发区域人口产业集聚程度低,部分资源型地区随着资源枯竭和地域功能的转变,矿产资源产业逐步退出。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基于"推—拉"理论分析框架,探讨生态限制开发区域矿产资源产业退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门头沟区的矿产资源产业在地区功能定位由"能源矿产基地"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变、矿产资源枯竭导致开发成本高等推力因素,以及当地劳动力人口的就业安置等阻力因素的相互博弈的过程中逐渐退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矿产资源产业退出提供了重要保障。生态限制开发区域矿产资源产业退出是地域功能、产业特性和政府管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