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07)
- 2023(3362)
- 2022(2935)
- 2021(2575)
- 2020(2230)
- 2019(4952)
- 2018(4861)
- 2017(8969)
- 2016(5020)
- 2015(5577)
- 2014(5415)
- 2013(5334)
- 2012(4857)
- 2011(4453)
- 2010(4311)
- 2009(3814)
- 2008(3715)
- 2007(3160)
- 2006(2820)
- 2005(2415)
- 学科
- 济(18396)
- 经济(18384)
- 管理(15039)
- 业(12063)
- 环境(9841)
- 方法(9670)
- 企(9295)
- 企业(9295)
- 数学(8667)
- 数学方法(8580)
- 学(6593)
- 划(5813)
- 农(5661)
- 规划(4547)
- 环境规划(4452)
- 资源(3976)
- 财(3904)
- 地方(3861)
- 农业(3787)
- 中国(3718)
- 业经(3591)
- 贸(3196)
- 贸易(3195)
- 和(3123)
- 生态(3115)
- 易(3113)
- 发(3062)
- 技术(2892)
- 理论(2672)
- 务(2630)
- 机构
- 大学(73039)
- 学院(72707)
- 济(27347)
- 研究(27051)
- 管理(26653)
- 经济(26594)
- 理学(23637)
- 理学院(23327)
- 管理学(22830)
- 管理学院(22715)
- 科学(20147)
- 中国(18937)
- 农(18926)
- 业大(15560)
- 农业(15308)
- 京(15224)
- 所(14932)
- 研究所(14248)
- 中心(12020)
- 江(10857)
- 财(10457)
- 院(10248)
- 农业大学(10199)
- 室(9709)
- 范(9640)
- 省(9497)
- 师范(9419)
- 北京(9067)
- 实验(9064)
- 财经(8796)
- 基金
- 项目(56221)
- 科学(43646)
- 基金(41035)
- 家(38520)
- 国家(38243)
- 研究(36092)
- 科学基金(31575)
- 省(22896)
- 社会(22847)
- 基金项目(22418)
- 自然(22339)
- 自然科(21763)
- 自然科学(21758)
- 社会科(21707)
- 社会科学(21698)
- 自然科学基金(21388)
- 划(19857)
- 资助(16521)
- 教育(15816)
- 重点(13443)
- 编号(13046)
- 计划(12734)
- 发(12512)
- 部(11852)
- 科研(11846)
- 创(11662)
- 科技(11301)
- 创新(10959)
- 业(10461)
- 国家社会(9878)
共检索到99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高梦娟 穆川川 高彦洁 宋明毅 李敏 任中华 吕振波
本文基于1979-2020年山东近海气候环境要素和毛虾渔获量数据,运用方差膨胀因子、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可加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山东近海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后毛虾渔获量的影响,筛选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的关键气候因子。研究表明,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黄渤海海表温度是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变动的重要环境要素,毛虾渔获量与黄渤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毛虾渔获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毛虾种群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可为评估山东省毛虾最大捕捞量、配额制定及为毛虾专项捕捞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跃中 贾晓平 林昭进 孙典荣
为了解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对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共同影响,对1956—2006年东海带鱼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带鱼渔获量时间序列可划分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归因于捕捞努力量的单调增长,Fox模型拟合结果,东海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移除趋势后,其年间变动与陆地降水、季风风速、海表水温和热带气旋影响指数相关(P<0.05)。结果表明,气候变动影响到东海带鱼渔获量年间变动:陆地降雨和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沿岸生态系统;而季风则驱动营养盐的扩散和循环,影响着营养盐的利用效率;水温的升高不仅有利于带鱼的性腺发育与成熟,还能增加带鱼的饵料供应;热带气旋所形成的水团流动、风...
关键词:
带鱼 渔获量 捕捞努力量 气候变动 东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跃中 孙典荣 林昭进 王雪辉 贾晓平
渔获量的变化不仅受捕捞作用的影响,还与气候变动有关。本研究采用1956 2006年黄渤海带鱼渔获量数据,分析带鱼渔获量变动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因素的响应。带鱼渔获量可分解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由捕捞压力的增加而引起,Fox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的回归关系显著(P<0.01)。移除渔获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后,渔获量变动与黄海冬季季风、东海夏季季风、黄河流域和黄渤海沿岸降水呈显著的正偏相关(P<0.02),与黄海海表温度、黄海夏季季风、渤海夏季及冬季季风呈显著的负偏相关(P<0.05)。这种相关关系表明,气候因素影响到黄渤海带鱼渔获量的年间变动。陆地降水和径流给黄渤海海域输...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孙钰 李美霖 杨永 方海清 梁耀威 李忠炉
为分析阳江核电邻近海域毛虾渔业生物学特征及其单位时间渔获量(CPUE)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调查阳江东平海域2021年3月—2022年2月毛虾张网渔获量,同步收集采样海域环境信息;并于2022年2月—4月逐日随机采集毛虾样品,鉴定其种类和性别,测定全长和体质量。结果显示,本次实验共采集日本毛虾(Acetes japonicus)3,500尾、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849尾,日本毛虾平均全长为26.8±3.2mm,中国毛虾平均全长为31.8±2.9mm,实验期间两种毛虾的全长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日本毛虾普遍小于中国毛虾。同时,两种毛虾的雌性个体均多于雄性个体,其中日本毛虾雌雄性比平均为1.6:1,中国毛虾性比平均为1.4:1。毛虾CPUE范围为0.03~256.5kg·h~(-1),以9月份最低,2月份最高;CPUE周年变化显示阳江东平海域毛虾主汛期为秋季和冬季,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AM)拟合毛虾单位时间渔获量(CPUE)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关系,显示毛虾CPUE春季和夏季均受浊度(Tur)、海表温度(SST)和海表盐度(SSS)影响较大,秋季则以SST影响较大,冬季主要受SST、SSS、Tur和潮差(TR)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粤西海域毛虾资源动态研究及滨海工业冷源安全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逸文 张崇良 刘淑德 王四杰 任一平
为完善口虾蛄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并为口虾蛄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2016至2017年山东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口虾蛄体长、体质量数据,估算了口虾蛄的生长、死亡参数,构建了基于体长结构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模型,研究口虾蛄的资源动态和管理策略。采集调查口虾蛄样品共5 028尾,体长—体质量关系的表达式为W=0.014 5L2.88,为负异速生长;使用ELEFAN方法估算出口虾蛄的渐进体长L∞为19.87 cm,生长速率K为0.62 a-1。口虾蛄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生长参数的季节振幅C为0.76,10月份生长最快,4月份生长最慢。通过体长转换的渔获曲线估算出口虾蛄的总死亡系数Z为3.24 a-1,根据不同方法估算自然死亡系数M的范围为0.75~1.27 a-1,捕捞死亡系数F的估算范围为1.96~2.49 a-1,开发率的均值为0.67。YPR模型结果显示,随着F增大,YPR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的值分别为0.92a-1和1.88a-1。口虾蛄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应降低捕捞压力,同时调整开捕体长,以维持口虾蛄渔业资源量和渔获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忠 陈新军 余为
西非海域包括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两个渔区,是全球重要的渔业生产区域,科学预测其未来渔获量变化趋势,有利于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根据2000—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灰色预测理论,分别分析了影响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 (1,N)模型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利用2018—2020年渔获量数据进行验证,获得最优GM(1,N)模型预测2021—2025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本研究分析发现两海域最优预测模型均为GM(1,6),模型预测值与原始值的灰色关联系数均最大,分别为0.825和0.867,平均相对误差均为最小,分别为2.705%和1.734%;2018—2020年渔获量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63%和8.24%;2021—2025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预测值分别为497.67~588.79万t和138.20~147.41万t。研究认为,中东大西洋总渔获量在十四五期间最多增长约为48万t,增长幅度较小,建议加强资源养护、管控捕捞规模,制定和实施禁渔期等有效管理养护措施,建立科学合理渔业合作机制;东南大西洋总渔获量呈平稳波动状态,建议加强重点鱼种的养护管理,深化区域渔业合作,适当扩大捕捞海域范围,实现渔业可持续利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袁红楼
一解放以来,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不含台湾省,下同)从1956年的264.8万吨。逐年增长到1990年的1236.2万吨。35年增长了4.67倍,平均每年增长27.76万吨,年平均递增率达4.64%。35年中,可分4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从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中,年水产总产量约在230~300万吨之间波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继龙 曹坤 丁放 杨文波 沈公铭 李应仁
为了解我国东部海域(渤海、黄海和东海)和南海的鱼类生态结构和渔业资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在1983—2013年中国海洋渔船渔获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将渔获物中的鱼类按照营养级归类,然后计算其平均营养级(TL)和Fi B指数,并结合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对鱼类的营养级结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部海域捕捞的25种主要鱼类渔获中,31年间TL呈现下降趋势,低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60%,中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129%,高营养级鱼类则下降了近51%;而在南海,31年间TL变化不明显,低营养级鱼类比例下降了6%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鲁泉 方舟 李楠 陈新军
印度洋是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区域,几十年来其海洋渔获量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科学预测其未来渔获量趋势,对发展我国远洋渔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研究利用2000—2016年印度洋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影响其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模型(Grey Model)并进行比较,并利用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最优GM模型用来预测了2019—2025年印度洋总捕捞渔获量。结果显示,影响印度洋总渔获量的主要类别有底层鱼类、甲壳类、中上层鱼类、其他海洋鱼类和头足类,其灰色关联度均在0.70以上,经过筛选得到的最优预测模型为GM(1,5)和GM(1,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3%和1.90%,灰色关联度均在0.9以上。2017年和2018年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8%和3.42%。2019—2020、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预测值分别为在1 186~1 290万t、1 227~1 324万t,其主要渔获量增加可能来自中上层鱼类、头足类以及底层鱼类等。研究认为,十四五期间印度洋总渔获量的增长幅度有限,总增长量在80万t以内,基本处于充分开发阶段,建议未来应严格控制渔业发展规模,确保印度洋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显森 吴亚飞 尤宗博 张海鹏 孙珊 孙中之 朱建成
为研究渤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重刺网的捕捞性能,以河北省昌黎县的口虾蛄三重刺网为基础,于2013年4、5、7月在河北省秦皇岛近海进行50 mm、55 mm、60 mm和65 mm 4种网目尺寸的三重刺网作业性能比较实验,并与60 mm网目单片刺网和底拖网进行渔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重刺网具有捕获渔场中绝大多数渔业种类的能力,选择能力较差。春季的渔获种类19种,为渤海近岸底层种类;夏季的渔获种类19种,除了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底层鱼类外,还有日本鲭(scOmber jaPOn...
关键词:
三重刺网 渔获选择性 捕捞性能 幼鱼损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鲁泉 李楠 方舟 张忠 陈新军
西印度洋是海洋捕捞作业的重要海域,分析捕捞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量是评价渔业资源利用状态的基础,也是确保其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支撑。研究根据FAO提供的1950—2019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统计数据,采用优势分析法(Dominance analysis),分析了70年间主要捕捞方的渔获种类和渔获量组成,比较不同时间序列下主要捕捞方和种类对渔获量的贡献率。研究表明,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根据突变点检测及渔获量增长趋势可划分为1950—1982年、1983—2005年和2006—2019年3个阶段。研究分析表明,各阶段累计渔获量前十的渔获种类、捕捞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阎永祥 王民诚 潘生弟
根据鹰爪虾的行为习性和鹰爪虾张网的渔法特点,设计了网型较大、结构合理、工艺有所改进的手编型和剪裁型两种新鹰爪虾坛张网。水池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手编型试验网的网口单位面积迎流阻力是原生产网的70%~76%,剪裁型试验网的网口单位面积迎流阻力是原生产网的64%~66%。1993~1994年春汛海上捕捞生产对比试验,手编型试验网比原生产网增产30.1%~61.6%,剪裁型试验网比原生产网增产43.3%。据两年海上试验期间随机取样10次共29组渔获物样品测定的结果:试验网比原生产网少捕鹰爪虾幼虾23.7%,春汛期间渔获物中鱼类不多,经济鱼类更少。作业中自网囊释放的幼鱼、幼虾在18、30、54小时后基本上...
关键词:
鹰爪虾,张网,技术改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明云 倪海儿 竺俊全 宋海棠 俞存根
哈氏仿对虾是东海北部主要的拖虾渔业对象。在雌性的体长组成中 ,70~ 90mm的个体占优势 ,占总数的6 3%。应用ELEFANⅠ和ELEFANⅡ技术对哈氏仿对虾每月的体长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生长参数K =1.7,极限体长L∞ =12 8mm ,自然死亡系数M =2 .742 7,总死亡系数Z =8.32 3 ,利用率E =6 7.0 6 % ,极限年龄为 1.32 34岁 ,选择体长为 5 9.6 7mm ,补充类型为二季补充型。通过单位补充量产量Y/R和单位补充量产值Yv/R分析表明 ,该群体的利用已到了相当充分的水平 ,若保持现有的捕捞水平 ,把开捕体长增大至 70mm时 ,单位...
关键词:
哈氏仿对虾 种群动态 最高持续渔获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春霞 麻秋云 田思泉 戴小杰 Richard Kindong 苟鑫 蓝洁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探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渔具选择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渐近体长L_∞=22.58 cm,生长速率K=0.78/a,初始年龄t_a=-0.37 a;自然死亡系数M值为1.343,总死亡系数Z值为4.432,捕捞死亡系数F为3.089,开发率E为0.697,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小黄鱼的首次捕捞体长L_(50)=13.11cm,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t_c=0.743 a,小于临界年龄(0.886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0.979a),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根据B-H动态模型,当前的YPR值为15.279 g/ind,若降低捕捞强度到1.685,对应YPR_(max)为17.061 g/ind,与当前产量相比增幅11.66%;若提高开捕体长(13.11cm→16.0cm),YPR_(cur)会出现显著提高(15.279 g/ind→18.766 g/ind),增幅达22.82%,表明提高开捕体长要优于降低捕捞强度。当前东海小黄鱼群系处于小型低龄化和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小黄鱼的开捕体长提高为15 cm,保证小黄鱼的产卵亲体量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策 张力 余静 张瑛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是气候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模态之一,不仅对欧亚及北美大陆气候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及渔业资源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影响中国近海环境最主要的气候年代际事件PDO为切入点,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超前滞后相关、一元回归分析和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方法,分析了1950—2018年中国近海4种主要经济鱼种(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银鲳(Pampus argenteus)及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渔获量波动与PDO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渤黄东海4种渔获量与PDO的关系变化一致,存在显著的同期负相关;而南海4种渔获量与其他海区不同,与PDO相关性较差。(2)PDO变化对渔获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代际尺度,并且在PDO位相转换期间的影响更为显著。(3)PDO变化通过引起渤黄东海的海温和初级生产力(以叶绿素为表征)显著变化,对渔获量波动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当PDO处于负位相时,中国近海会出现海水增暖、叶绿素增加现象,适宜海温和初级生产力提升,使得渔获量增加。本文结合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对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