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2)
2023(8941)
2022(7190)
2021(6408)
2020(5543)
2019(12676)
2018(12681)
2017(24543)
2016(13829)
2015(15979)
2014(16241)
2013(16140)
2012(14941)
2011(13431)
2010(13537)
2009(12626)
2008(12876)
2007(11797)
2006(10206)
2005(9331)
作者
(42740)
(35990)
(35850)
(34417)
(22516)
(17205)
(16344)
(14091)
(13451)
(12647)
(12285)
(11978)
(11439)
(11412)
(11322)
(11281)
(11166)
(10674)
(10409)
(10277)
(9042)
(9034)
(8901)
(8224)
(8179)
(8074)
(8009)
(7979)
(7315)
(7277)
学科
(60223)
经济(60170)
管理(35458)
(35225)
方法(26771)
(26729)
企业(26729)
数学(23722)
数学方法(23517)
(18526)
中国(17239)
(14329)
(13959)
业经(13262)
地方(12957)
农业(12201)
(11075)
(10659)
贸易(10656)
(10310)
(8973)
(8810)
银行(8777)
(8429)
财务(8405)
财务管理(8381)
理论(8362)
(8340)
(8317)
金融(8314)
机构
大学(204968)
学院(203954)
(83398)
经济(81377)
管理(73751)
研究(73550)
理学(63025)
理学院(62260)
管理学(61013)
管理学院(60640)
中国(54754)
科学(47424)
(43825)
(40689)
(39150)
(37827)
研究所(35846)
中心(33720)
业大(33250)
农业(32302)
(32245)
财经(30000)
(28014)
师范(27699)
北京(27505)
(27218)
(26329)
经济学(26114)
(25160)
经济学院(23775)
基金
项目(135381)
科学(105201)
基金(96825)
研究(96576)
(85839)
国家(85143)
科学基金(71051)
社会(60285)
社会科(57012)
社会科学(56994)
(53456)
基金项目(51418)
自然(45941)
(45507)
自然科(44804)
自然科学(44789)
教育(44365)
自然科学基金(43970)
编号(39791)
资助(39107)
成果(32790)
重点(31579)
(30245)
(29968)
课题(27740)
(27258)
科研(26374)
创新(25619)
计划(25610)
国家社会(25021)
期刊
(92236)
经济(92236)
研究(59260)
中国(40161)
(37196)
学报(36270)
科学(32324)
(29750)
大学(26342)
管理(24935)
学学(24863)
农业(24702)
教育(21020)
技术(17649)
(17259)
金融(17259)
业经(15330)
财经(14871)
经济研究(14844)
(13804)
问题(13147)
(12785)
(10953)
技术经济(10522)
资源(9899)
(9793)
图书(9664)
统计(9565)
理论(9483)
商业(9343)
共检索到302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静  徐苏斌  
通过查阅山东近代史、志等文献资料,梳理出山东近代工业发展的5个阶段,以及形成的特有的产业链体系。通过采集现有文保单位名录中的山东近代工业遗产,建立GIS数据库,并与历史时期的工业化进程相对比,发现山东境内现有遗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多始建于创始起步期和快速发展期,以清末民初为主;行业类型覆盖近代工业产业链体系中的多个行业,其中以交通运输业与采煤业遗产数量最多;空间分布上形成了胶济铁路沿线、津浦铁路沿线、烟台-威海北部沿海3大遗产带。通过山东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提取可以为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方向性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前期遗产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丽华  何军  韩福文  
基于文物保护单位的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和实地调研方法,从历史时期、空间格局、产业类型和社会属性四个维度对东北近代工业遗产进行分析。认为东北近代工业遗产的形成与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东北地区的经济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打上了鲜明的殖民烙印,体现了东北人民伟大的民族抗争精神和创业创新精神,因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突出的普遍价值,并为东北近代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卫华  余盼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为研究区域,以近代史、经济史、地方志等文献典籍为资料来源,采用文献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筛选和分析,理清了辽宁工业遗产在产业上呈现出采矿业、制造业比重较大的特征,在地理上呈现出集中程度高、辽中南地区占有较大比例的特征,基本上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沿铁路沿线向外辐射的工业遗产廊道分布格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邓元媛  辛梦远  高智强  聂存明  
工业遗产群作为一种区域性的遗产保护概念,为认识单个遗存的保护再利用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得区域内工业遗存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紧迫性。文章以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近现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梳理,挖掘该区域工业发展特征、工业遗存的产业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为苏北工业遗产群的整体性保护和再利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楼世洲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历程。尽管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职业教育与工业的关系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两者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始终存在,而且这种关联对近代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作为国家教育制度中的职业教育是移植了西方国家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与我国的近代工业移植于欧美的发展之路基本相同;另一方面,大量存在于民间手工业中的传统学徒制和民族企业中的工厂学徒制,以及农村中的农业技术的传承方式,构成了近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形式。从职业教育与工业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在新的视野下认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既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代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卫华  宫丽娜  
通过对《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工业遗产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目前50个世界工业遗产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阶段性递增的特征;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大部分集聚于欧洲、整体分布不均衡的特征;产业分布上呈现出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比重大的特征;从登录标准来看呈现出具有较强的科技价值的特征。从世界遗产的视角分析世界工业遗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以期为我国工业遗产的识别、认定和保护性再利用等方面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佳贵  黄群慧  钟宏武  
本文旨在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大陆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选定了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最新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出各地区工业化水平,并用主成分分析对评价结果予以检验。本文的基本结论是:2004年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地区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型,有向橄榄型结构演变的趋势;1995—2004年的10年中,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但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工业化差距在不断拉大;2000年以后,工业结构升级代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大部分地区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梁若冰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口岸与铁路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准实验方法量化考察了口岸与铁路对工业企业建立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Jia(2014)的口岸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发现铁路进一步强化了口岸的作用,而且上述结论在考虑选择偏误和遗漏变量偏误的情况下仍然稳健。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口岸与铁路促进工业化的主要途径,发现初始阶段主要是口岸对外资工业的影响,后期则是铁路与口岸同时影响外资与民营工业,但口岸和铁路并未显著促进工业部门形成产业链。最后,本文利用国际贸易与国内粮价数据,进一步发现口岸与铁路推动近代工业化的途径分别是促进国际贸易与整合国内市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董智勇  张国安  
人口迁移理论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本文以历史的视角,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天津近代工业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结论认为天津近代的人口迁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经典理论的观点。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楼世洲  
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实际上是沿着两条轨迹发展,即移植西方的现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的进化并存。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实业学堂的兴办”——“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三个大的过程。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沿着:现代工业移植——手工业改造——区域性的产业集聚的道路演变的。因此,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嬗变对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明显的“路径依赖”。近代职业教育嬗变的第一个层面是职业学校的演变,第二个层面是传统手工业的师徒制向工厂师徒制和职业补习教育的演变过程。影响这种路径选择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结构和就业方式;二是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构成;三是职业分化和社会分层。推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廉水  宋乐伟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具有时代烙印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重叠的时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是核心;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是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新型工业化成功的关键是大量转移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型工业化要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好的目标,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石昶  温合瑶  
文章借用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方法,依据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空间结构等数据,对安徽省工业化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得出了安徽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基本结论,指出了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特征。文章最后结合工业化理论,以安徽省为例,指出了制定促进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衣保中,林莎  
清末以来 ,随着东北地区的弛禁开放和大规模开发 ,迅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成为我国工业化进度较快、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清末弛禁放荒中东北地区开始的工业化进程 ,民国时期主要体现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高速发展 ,伪满时期则呈现为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在各种特殊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社会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下 ,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较快 ,在一定时期内居全国领先地位 ,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抚英  
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分类是开展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按照工业生产行业及相关环境、尺度层级与构成要素、历史阶段、价值等级、区位特征、创办主体、再利用模式和工业建筑本体特征等,对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主要分类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混合分类法"建立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分类体系,即以"线分类法"为主导形成基本分类,以"面分类法"形成补充分类,基本分类与补充分类整合形成分类体系。分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不断优化和细化的过程,体系框架可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做适应性调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苏斌  孙跃杰  青木信夫  
通过对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现状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理清洛阳涧西工业区发展的基本概况和特征,分析洛阳涧西工业遗产的构成及其遗产价值,强调保护洛阳工业遗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提出洛阳工业遗产不应局限于工业遗产自身的保护问题上,而应从城市的高度来进行整体考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