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31)
2023(10258)
2022(9369)
2021(9082)
2020(7459)
2019(17800)
2018(17576)
2017(32957)
2016(18114)
2015(20577)
2014(20612)
2013(20551)
2012(18938)
2011(17127)
2010(16723)
2009(15349)
2008(14765)
2007(12237)
2006(10604)
2005(9166)
作者
(52281)
(43423)
(42790)
(41033)
(27614)
(20857)
(19397)
(17336)
(16514)
(15277)
(15161)
(14495)
(13659)
(13580)
(13240)
(13133)
(13132)
(12768)
(12335)
(12185)
(10806)
(10431)
(10338)
(9799)
(9694)
(9651)
(9546)
(9517)
(8745)
(8589)
学科
(71594)
经济(71523)
管理(48664)
(47332)
(38554)
企业(38554)
方法(33707)
数学(29081)
数学方法(28783)
(20844)
中国(18445)
地方(17493)
(17123)
(16140)
业经(15880)
农业(14096)
(13025)
贸易(13016)
(12619)
(12040)
理论(11671)
环境(11632)
(11283)
技术(10861)
(9932)
(9925)
财务(9873)
财务管理(9853)
教育(9751)
企业财务(9325)
机构
大学(250447)
学院(248719)
管理(103368)
(95908)
经济(93684)
理学(90129)
理学院(89108)
管理学(87616)
管理学院(87190)
研究(84702)
中国(62025)
科学(54962)
(53715)
(43830)
(42468)
(41168)
业大(40822)
研究所(39147)
中心(38847)
(35558)
农业(34288)
(34261)
师范(33996)
北京(33717)
财经(33173)
(31092)
(30297)
(29067)
师范大学(27763)
经济学(26771)
基金
项目(179048)
科学(140306)
研究(130440)
基金(129153)
(112803)
国家(111846)
科学基金(95966)
社会(80077)
社会科(75709)
社会科学(75686)
(71685)
基金项目(70283)
自然(64135)
自然科(62551)
自然科学(62537)
自然科学基金(61373)
(59608)
教育(58902)
编号(54177)
资助(52424)
成果(42776)
重点(39911)
(38892)
(38128)
(36944)
课题(36606)
创新(34408)
科研(34268)
教育部(32964)
大学(32799)
期刊
(104191)
经济(104191)
研究(71985)
中国(48693)
学报(41545)
(39439)
科学(38925)
管理(35982)
大学(30861)
(29263)
学学(28824)
教育(28408)
农业(27857)
技术(21568)
(18046)
金融(18046)
业经(17576)
经济研究(15439)
图书(15047)
财经(14922)
(14619)
资源(13751)
理论(13539)
问题(13346)
科技(13185)
实践(12733)
(12733)
(12560)
技术经济(12049)
(11628)
共检索到361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岩  
在总结山东省耕地资源及人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00年山东耕地生产能力及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探讨了山东耕地的承载力问题,并提出提高耕地承载力的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枝茂  
[目的]通过选取相关的指标因子,针对耕地生态环境,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层面构建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从数量、空间分布两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方法]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选取14个指标因子,分析河南省不同区域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结果]从数量分布方面看,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以一般区为主,占比达到41.54%,承载力良好区最少,占比11.93%。空间分布上,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由周围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三门峡市、商丘市等处于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第I等级;郑州市、开封市等处于第Ⅳ等级。[结论]虽然文章针对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可为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测提供依据,并服务于其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美靓   刘洛   王璐   彭一平   李建华   杨颢   王子锦  
【目的】研究耕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内在驱动机理,为国家制定耕地政策与高效管护耕地,维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二级区、市级和县级尺度下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其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结果】(1)2000—2020年,二级区、市级、县级尺度下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的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且随空间尺度的降低而加剧,县级尺度的耕地资源承载力失衡最显著。(2)研究期内,广东省整体耕地资源承载力不断下降,县级尺度的变化幅度最大,低值区在珠三角地区形成聚集分布,逐渐形成倒“U”型格局;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重心呈波浪式不断向西南方向移动。(3)广东省市级尺度的驱动因子作用力整体上大于县级尺度,市级尺度下耕地资源承载力受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的显著影响,县级尺度下则受人均耕地面积的显著影响;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受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条件的驱动作用最大。(4)不同尺度下的因子相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因子相互作用呈协同增强的效果,自然立地条件与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等因素能显著增强两两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结论】建议提高广东省农业生产收入,平衡粮食供需矛盾,助力农业发展,为乡村生产体系提供技术、金融资本,加大财政支持,推动粮食生产转型,以提高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保障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青  李玉江  
山东省人均耕地资源和人均水资源量相对较低,近年来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水土资源的供需矛盾,水土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空间角度对山东省水土资源现状和未来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合理布局等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论文分为4部分。一、二部分通过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分别对17市地水资源承载现状及未来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第三部分,在预测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估算各市地耕地人口承载力;文章最后根据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空间组合,将全省划分为五种类型区,他们具有相对集中连片的特征,并且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  郝晋珉  陈爱琪  王楠  
为研究我国耕地承载力状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耕地供需平衡关系为切入点,以"hm~2"为计量单位,用"中国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算法,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盈余/赤字系数;以2015年为例,对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约70%的土地面积上仅承载着约30%的人口,而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仅约30%的土地面积上却承载着70%的人口,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已严重失衡。2)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从严重超载状态向富富有余状态过渡,且耕地生态赤字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城市地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强  王森林  
本文通过机制法、时间序列法计算了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潜力,分析了未来30年在不同生活标准水平下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承载力,认为中西部地区棉花、油料供给相对充足,粮食生产基本能满足需求,但近10年内粮食生产要满足小康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从全国范围来看近期粮食生产供需较紧,不能因短期粮食供大于求而放松粮食生产,否则将给国民经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衍广  林振山  陈玲玲  
水资源承载力是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紧缺地区能否支撑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限制指标。论文用动力学模型,通过3种方案对山东省未来20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3种方案在未来20年的水资源平衡指数都是小于零的,这说明,水资源对应的社会经济系统是不可承载的,经济规模也是不可以承载的,人口规模只有方案2可以承载。从方案1预测的结果看,从2006年到2025年,山东省总需水量在270×108~340×108m3之间,波动不是很大,工业用水上升了3倍,但农业用水下降不大;从方案2预测的结果看,总需水量变动较大,20年增加了近3倍,水资源消耗量太大,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熊平生  谢金宁  谢世友  
通过确定并计算土壤有效系数和社会有效系数,得到耕地社会生产潜力,运用"机制法"理论计算重庆地区耕地资源生产潜力。通过预测重庆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人均粮食需求量、粮经比、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探讨重庆地区耕地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粮食单产虽然增产潜力比较大,但总产增产潜力不大。耕地资源短缺与锐减及其导致的粮食资源不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贵军  朱永明  张蓬涛  傅海利  
该文以石家庄市为例,在对该区域耕地资源及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耕地资源现实粮食生产潜力和可承载的人口数量进行了评价。石家庄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预测评价以2009年为基础年,对2009年及以前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以2015、2020、2030年为目标年,确定不同的营养标准,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法相结合对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两个指标进行了预测,继而对该区域预测目标年的人口承载能力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马颖  王立华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人的城镇化,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与人口要素相关的"三生空间"问题,有助于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针对青岛市这一典型区域,基于可能—满意度测算方法,结合人地关系、资源禀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青岛市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得出如下结论:青岛市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已接近本地资源潜力极限,资源承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青岛市经济水平承载力最大,当前及未来都不对人口承载构成威胁,应重点关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次之。建议应以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蓝本,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翰  高明秀  
文章运用超效率DEA和熵权法TOPSIS模型分别测算2001—2015年山东省17市生态效率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其时空变异特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生态效率—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CCD_(Ee-Rebc))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综合区域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评价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市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特征和自内陆向沿海递增的空间变化格局。小区域集聚特征明显并形成济南、青岛两个极化中心,生态效率平均值威海最高、德州最低;山东省资源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市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资源承载力子系统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山东省的CCD_(Ee-Rebc)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发生迁移交换现象,青岛成为区域极化中心。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志东  徐东瑞  
以山东省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应用景观生态学干扰理论,分析旅游资源系统和旅游活动的耦合关系,建立旅游生态承载力和旅游干扰强度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为:旅游生态承载力TECC=2.913 437万元/d,旅游干扰强度TDI=1.809 370万元/d,TDI/TECC=0.621,接近于优选法确定的黄金分割点,说明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的生态状况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游客的接待能力尚具一定的拓展空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穆学英  刘凯  任建兰  
文章在分析县域经济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县域经济承载力指数模型对2014年山东省104个县域的经济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山东省县域经济承载力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不同县域之间的经济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异,县域经济承载力高水平型和较高水平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较低水平型和低水平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整体上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经济承载力呈现高水平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从局域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结果来看,呈现出自东向西由热点逐步过渡为冷点的空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金利  匡耀求  黄宁生  朱照宇  刘宇  肖慧娟  
本文研究利用生态踩占(Ecological Footprint,EF)模型定量研究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①2003年广东省的人均生态踩占面积为1.7338hm 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424hm 2,人均生态赤字为1.0914hm 2,广东生态踩占是其生态承载力的2.7倍。②从人均生态踩占的供需结构看,耕地、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林地和水域相对平衡,而建设用地供给充足。③结合以前研究,从1999年到2003年广东省生态承载力有所提高,但是生态踩占需求越来越大,生态赤字有比较快的上升趋势。④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广东省的人均生态踩占需求中等,但人均生态赤字很高。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