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59)
- 2023(7604)
- 2022(6531)
- 2021(5973)
- 2020(4673)
- 2019(10716)
- 2018(10515)
- 2017(20009)
- 2016(10899)
- 2015(12159)
- 2014(12341)
- 2013(12599)
- 2012(12403)
- 2011(11569)
- 2010(11886)
- 2009(10829)
- 2008(10579)
- 2007(9401)
- 2006(8679)
- 2005(8126)
- 学科
- 济(55079)
- 经济(55032)
- 管理(26899)
- 业(25589)
- 地方(23262)
- 农(19179)
- 中国(18319)
- 企(15901)
- 企业(15901)
- 农业(13716)
- 方法(13280)
- 业经(12643)
- 地方经济(12555)
- 学(12118)
- 发(11472)
- 数学(11325)
- 数学方法(11240)
- 环境(10643)
- 资源(9669)
- 融(9487)
- 金融(9484)
- 土地(9388)
- 制(9014)
- 银(8828)
- 银行(8814)
- 行(8679)
- 财(8271)
- 和(8202)
- 贸(8155)
- 贸易(8143)
- 机构
- 学院(159323)
- 大学(155753)
- 济(65250)
- 研究(64019)
- 经济(63624)
- 管理(56568)
- 中国(49598)
- 理学(46746)
- 理学院(46022)
- 管理学(45230)
- 管理学院(44922)
- 科学(40871)
- 京(36058)
- 所(34353)
- 农(34239)
- 研究所(30941)
- 中心(29536)
- 财(28463)
- 江(27626)
- 农业(26408)
- 业大(25809)
- 范(24786)
- 省(24584)
- 师范(24577)
- 北京(23171)
- 院(23150)
- 州(22312)
- 财经(21317)
- 科学院(20901)
- 师范大学(19623)
- 基金
- 项目(103107)
- 科学(79940)
- 研究(76545)
- 基金(70939)
- 家(62421)
- 国家(61816)
- 科学基金(51357)
- 社会(47577)
- 社会科(44945)
- 社会科学(44930)
- 省(44364)
- 基金项目(37959)
- 划(35392)
- 教育(32943)
- 编号(32109)
- 自然(32042)
- 自然科(30953)
- 自然科学(30938)
- 自然科学基金(30325)
- 发(29720)
- 资助(28077)
- 成果(26063)
- 发展(23962)
- 重点(23701)
- 展(23528)
- 课题(23376)
- 部(21757)
- 创(20743)
- 创新(19515)
- 国家社会(19004)
共检索到266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林芳,田西斗
山东省黄淮海平原地区土地后备资源开发与保护杨林芳,田西斗(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济南250014)山东省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全省除胶东半岛外,大部分属于这个区域。本文所述范围主要指鲁西平原和鲁北滨海平原地区的63个县(市、区),土地面积669.29万h...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宁 郝晋珉 邢婷婷 王姣 洪舒蔓
针对区域特点修正后的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借助GIS的空间分析、统计功能,以黄淮海平原地区311个评价单元为例,研究了该区域路网密度、交通设施邻近度、区位优势度和交通优势度空间布局。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地区交通优势度总体呈偏正态分布,大部分地区交通优势度一般或偏低,优势度较高的地区有京津及其周边地区,以及以京津为核心辐射出的三条交通优势带。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交通优势度 空间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强小嫚 张凯 米兆荣 刘战东 王万宁 孙景生
【目的】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深松时机交互不同灌水次数对作物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秋深松+冬小麦2水(QS-2)、秋深松+冬小麦3水(QS-3)、夏深松+冬小麦2水(XS-2)、夏深松+冬小麦3水(XS-3)、对照(CK)共5个处理,研究深松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植株生长发育、产量、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等的影响。【结果】深松和灌水次数对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储水量、总产出值、水分生产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QS-2、XS-2、XS-3处理均显著降低深松后第1年土壤耕层(0—40 cm)及深松后第2年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深松各处理均显著降低第1年土壤紧实度,对第2年土壤紧实度影响效果不明显;秋深松后第2年QS-2处理的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平均土壤储水量较CK显著增加18.14%,QS-3处理次之,夏深松后第2年XS-2、XS-3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24.7%、25.6%;秋深松能显著提高当季冬小麦生长发育,QS-2、QS-3处理地上生物量分别较CK增加了19.29%、27.06%,第2年QS-2和QS-3处理地上生物量较CK均有所提高,差异不显著,秋深松对第2年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效果减弱,夏深松第2年XS-2和XS-3处理的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均较对照显著提高,夏深松能显著促进后茬冬小麦生长发育;QS-2处理对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均显著提高,第1年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CK提高27.21%、23.51%,第2年分别提高19.54%、18.84%,夏深松显著提高第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XS-2处理分别提高18.50%、17.65%,XS-3处理分别提高19.57%、15.35%。【结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采用冬小麦播前秋深松耕作方式,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2次,有利于降低农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储水效果、显著提高深松周期内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建议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平水年和丰水年(夏玉米季降雨充沛),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采用秋深松+冬小麦灌2水耕作模式,实现高产与高效。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玉升 阎爱华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活动,山东省自1988年开始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开发区域涉及13个市地、82个县市区,土地、耕地和人口均占全省的2/3左右。开发内容包括兴修农田水利、开荒改土、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建设、畜牧业建设、淡水养殖、农业机械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穆信芳 张佩昌 刘建国
一、前言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平原,包括京、津、冀、豫、苏、皖五省二市部分地区。1988年国务院决定开发黄淮海平原,主要是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增产粮食为中心,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山东省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辖83个县,区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劳力充足,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但在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平原林业如何发展,这是一个新课题。林业发展规模和布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自然资源的可能性来确定,由于山东省黄淮海平原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因此,我们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林业发展战略动态仿真模型,定量地研究林业发展规模及其效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林业发展战略 动态仿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金花 郑璐 董光龙 陈书琳
[目的]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进行平原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协调平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由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3个子系统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以山东省平原县2016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形式,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短板要素分析,对2016年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值为0. 6051,处于较高等级;(2) 3个子系统中,承载力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经济承载力、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3)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没有处于危机状态的指标,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状态指数小于0,处于预警状态。[结论]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尚未有短板要素,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平衡;为提高承载力,从促进水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树立"绿色"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建耀
本文介绍了两个系统模型(多输入线性模型MLM和多输入线性扰动模型MLPM)的基本思路,以赵牛河为研究流域,选取1960年~1967年逐日的降水、入流和出流、蒸发的资料,验算了两个模型。同时,结合一些计算结果,探讨了平原地区产汇流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系统模型,平原地区,产汇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有邦 杨林芳
山东黄淮海平原地区是全省最大农区。区内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但至今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本文分析该区资源环境特点,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成因并提出进一步合理开发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雪靓 孔祥斌
研究目的:基于多数据源计算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揭示该地区地下水快速下降机理,提出水资源限制下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方法:根据收集的黄淮海平原266个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样本点和5个典型城市地下水位长期监测点,由克里格插值得到区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并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叠加2012年耕地分布图,分析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在9个子生态区对应的耕地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980年以来,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以浅层0.46±0.37 m/年,深层1.14±0.58 m/年的速度下降,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造成地下水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粮食增产和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导致...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美 翟印礼 韩晓燕 甄伟 张晓男
运用灰色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计算2001~2005年间不同时间段内的辽宁省平原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动态关联度,并分析平原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动态变化,找出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讨论辽宁省平原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的问题,为平原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颖 雷鸣 孔祥斌 程静怡 刘鑫 党昱譞 姚东恒 廖宇波
为在耕地休养生息背景下开展地下水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黄淮海平原的2个市、5个县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户实地调查,以公共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辅以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明晰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公共价值体现并从公平性、参与性、效率性、可持续性等4个维度构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估总得分为74.38分,绩效等级处在“较好”的水平;3)休耕政策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包括休耕政策面积落实环节、资金管理和使用环节、政府组织环节、政策生态目标认识环节;休耕政策实施过程的薄弱环节,包括休耕政策面积落实环节、资金管理和使用环节、政府组织和论证环节。综上,本研究构建的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休耕政策实施过程定量评价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支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洪业 黄荣金
通过对黄淮海平原339个县(市)土地资源的调查分析,把该地区分为4个区和15个亚区。估算出不同类型区中低产地和荒地的面积并分析了其分布情况。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与荒地资源开发条件和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后得出:开发潜力最大的为黄淮平原区;其次为海河低平原区和山前平原区;滨海平原区中低产地面积最小,但荒地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面积大。黄淮海平原4个重点开发区为:北部低产区、中部沿黄高产区、南部中低产区和东部滨海滩涂区。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荒地,开发潜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慕娜瓦尔·肉孜 赵万水
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规模经济在我国呼声甚高。一些县、乡盲目追求政绩 ,搞园林化建设 ,土地整齐划一 ,结果是浪费财力 ,徒增债务 ,毫无实效。那么 ,我国非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道路应如何选择呢 ?笔者认为 :规模经济不适合非平原地区的耕作条件 ,农业产业化亦有利有弊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雷鸣 孔祥斌
[目的]黄淮海平原作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同时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加剧。如何在水资源可承载的条件下,保证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对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应用多元优化模型及遗传算法,在土地面积、宏观计划约束、粮食产量约束、市场约束等条件下,追求流域水资源平衡,同时保障粮食产量最大化,得到2020年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通过土地转移矩阵,在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下,依据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路径,预测出2020年最大概率自然演化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