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29)
2023(11322)
2022(10020)
2021(9372)
2020(7931)
2019(18343)
2018(18165)
2017(35306)
2016(19197)
2015(21581)
2014(21442)
2013(21403)
2012(19465)
2011(17499)
2010(17062)
2009(15476)
2008(14852)
2007(12663)
2006(10971)
2005(9286)
作者
(55750)
(46253)
(45879)
(43697)
(29369)
(22178)
(20860)
(18323)
(17517)
(16174)
(16009)
(15450)
(14363)
(14358)
(14291)
(14035)
(13970)
(13699)
(13118)
(13073)
(11539)
(11082)
(11046)
(10462)
(10337)
(10224)
(10132)
(10112)
(9259)
(9176)
学科
(77309)
经济(77234)
管理(53577)
(52423)
(42889)
企业(42889)
方法(38078)
数学(33382)
数学方法(33039)
(21878)
中国(18502)
(18134)
地方(17866)
(17380)
业经(17293)
农业(15100)
环境(12823)
理论(12779)
(12473)
(12467)
贸易(12462)
技术(12070)
(12048)
(11917)
财务(11859)
财务管理(11844)
(11834)
企业财务(11287)
(10876)
(10159)
机构
大学(271246)
学院(269299)
管理(111628)
(104880)
经济(102503)
理学(98123)
理学院(97048)
管理学(95395)
管理学院(94939)
研究(87665)
中国(62606)
科学(57241)
(56943)
(46139)
(45146)
业大(44199)
(43471)
研究所(40319)
中心(39898)
(37921)
财经(37284)
(36309)
农业(36234)
师范(35987)
北京(35302)
(34027)
(31747)
(30793)
经济学(30607)
师范大学(29311)
基金
项目(195356)
科学(153971)
基金(141967)
研究(141107)
(123809)
国家(122803)
科学基金(106106)
社会(88370)
社会科(83714)
社会科学(83689)
(78357)
基金项目(77028)
自然(70786)
自然科(68954)
自然科学(68935)
自然科学基金(67678)
(64651)
教育(64402)
资助(57970)
编号(57650)
成果(45290)
重点(43323)
(42585)
(41355)
(40654)
课题(39008)
创新(37867)
科研(37516)
教育部(36302)
大学(36110)
期刊
(108903)
经济(108903)
研究(75187)
中国(46755)
学报(45129)
科学(41305)
(41154)
管理(37806)
大学(33785)
(31959)
学学(31806)
农业(29073)
教育(28810)
技术(22675)
(19158)
金融(19158)
业经(18486)
财经(17129)
经济研究(16672)
图书(14790)
(14484)
(14447)
问题(14297)
科技(14138)
资源(13631)
理论(13372)
技术经济(13197)
(12540)
实践(12480)
(12480)
共检索到372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建事  程钰  丁立  王鑫静  
自然资本永续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为衡量区域自然资本利用提供了有效工具。研究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山东省17市自然资本动态演变,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了影响三维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04—2016年山东省三维生态足迹由3.380hm~2上升到5.951 hm~2,生态赤字由3.086 hm~2扩大到5.678 hm~2,表明经济发展呈现不可持续;(2)山东省17市生态足迹深度和生态足迹广度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3)山东省17市各地类生态足迹深度和生态足迹广度变化呈现区域差异性;(4)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社会投资等是影响山东省三维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指标。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柳  
研究农用地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对推动农业稳定高效发展,提高我国农用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1-2015年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投入与产出数据,建立对应的DEA模型以测算分析不同城市农用地利用效率的特征及时空演变趋势,并进一步通过地理探测器工具探究其主要驱动因素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水平较高,但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2011-2015年间,山东省不同地市的农用地利用效率呈现不同趋势的变化,各地市差距明显,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第三,人均GDP、财政支农、农业机械总动力等驱动因素对农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农用地利用效率的相关改进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高晓彤  赵林  贾建琦  
通过构建包容性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对2006—2019年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6—2019年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类型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地市间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呈由低水平集聚向高水平双核结构演变的格局特征,形成以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为核心的高水平集聚区,呈现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的空间特征;科技创新水平、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行政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对包容性绿色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其中科技创新水平起主导驱动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治国  朱永梅  吴茜  
在大力倡导低碳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双重压力,实现山东省碳排放2027年达峰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成为关键。文章以山东省2000-2016年制造业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能源、投资、产值等碳排放演变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并进行综合性、阶段性以及贡献值累积性分析,发现产出规模、能耗规模、投资规模对碳排放具较强的促进作用、碳强度效应较强的抑制作用以及碳效率效应比较微弱的抑制作用。基于此,提出引导制造业投资流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双调并举、碳强度和能源强度实现双降的碳减排措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邱士雷  董会忠  吴宗杰  
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06年版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公式和水泥生产碳排放模型,选取2005—2014年能源消费数据和水泥产量数据,计算并分析山东省10年间的碳排放量及其特征,并通过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模型,利用2005—2014年山东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燃料、动力类价格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解释能力为0.894 3;其余变量与碳排放均呈正相关,其中人口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雷鸣  孙梁平  刘丙泉  
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山东作为经济大省、能耗大省承担着重要的减排任务。然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诸多因素,给山东省碳减排任务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山东省碳排放情况进行核算,并同相关地区开展比较研究,分析总结山东省碳排放的演化规律,进而讨论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山东省碳排放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应用Kaya恒等式采用IPCC的清单计算方法,对山东省及相关地区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根据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的演化规律;进而重点研究了区域经济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超  张婷婷  朱永明  康艳青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障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探讨2011-2020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自然资本利用情况,并对影响足迹深度的因子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以厘清黄河流域自然资源消耗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山东、陕西属于资本存量重度消耗型,宁夏属于资本存量中度消耗型,河南和四川属于资本存量轻度消耗型,青海、甘肃、内蒙古属于资本存量微度消耗型;回归分析表明:人口、人均GDP、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耕地面积等因素对不同省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基于此,应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生产性土地,发展绿色生产,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期刊] 预测  [作者] 辛杰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山东省2200家企业的调查实证研究,得到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6个驱动因子,基于此将企业分成七个驱动群体,发现不同类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清晰地认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行为与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为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提供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文信  董光龙  杨忠学  刘金花  
[目的]揭示耕地后备资源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合理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对于耕地后备资源变化及驱动因素的研究较为匮乏。[方法]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基于2003年和2015年两期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在分析耕地后备资源时空变化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20032015年期间,山东省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减少了30.81万hm2,其中可开垦土地减少24.97万hm2,可复垦土地减少5.84万hm2。[结论]总人口、文盲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建事  程钰  王鑫静  丁立  
研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LMDI分解模型、Tapio脱钩理论等方法,测算2007—2016年山东省及17市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1)2007—2016年,山东省生态足迹呈上升态势,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2)山东省17市生态足迹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半岛沿海地区高于鲁西南和鲁西北内陆地区;(3)从LMDI分解因素看,生态足迹正向响应于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而技术效应对生态足迹的变化贡献值为负值,说明技术进步能够有效降低山东省人均生态足迹。(4)在生态足迹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中,强脱钩、扩张连接、弱脱钩出现的频率分别是22.222%、11.111%、66.667%。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孔亚暐   司淑婷   张德玉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结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规模特征、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规模特征方面,除乡村生活空间规模相对稳定外,其他各类国土空间增减特征显著;(2)动态变化方面,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各区县单元综合动态度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3)分布特征方面,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4)驱动因素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地形地貌、水热状况、区位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是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地理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则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孔亚暐   司淑婷   张德玉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结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规模特征、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规模特征方面,除乡村生活空间规模相对稳定外,其他各类国土空间增减特征显著;(2)动态变化方面,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各区县单元综合动态度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3)分布特征方面,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4)驱动因素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地形地貌、水热状况、区位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是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地理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则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曹萍  任建兰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最佳综合效益以及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5年这3期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济南市长清区2001年从郊县改为市区之后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长清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维度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在这期间也相对较大,其中,水域、林地、建设用地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他用地、草地和耕地呈现递减趋势。从空间维度看,土地利用结构变动明显,呈现明显的非农化趋势,耕地面积减少,城镇用地、交通用地等用地规模快速增长。另外受期内生态退耕政策影响,林地面积也持续增长。从土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旷开金   郑开焰   洪宇   陈芳   陈博   刘金福   鲍晓燕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闽江流域面板数据,从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经济效益角度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空间误差模型,揭示闽江流域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生态效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县(市)占全样本的比重增加,生态效率出现极化现象并形成“低低集聚、高高集聚”空间格局;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变化显著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低生态效率区域呈增加趋势,较高生态效率区域呈减少趋势,生态效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区域生态效率为正向驱动效应,科技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生态效率为负向驱动效应。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推进闽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协同发展,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提升流域整体生态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旷开金   郑开焰   洪宇   陈芳   陈博   刘金福   鲍晓燕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闽江流域面板数据,从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经济效益角度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空间误差模型,揭示闽江流域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生态效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县(市)占全样本的比重增加,生态效率出现极化现象并形成“低低集聚、高高集聚”空间格局;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变化显著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低生态效率区域呈增加趋势,较高生态效率区域呈减少趋势,生态效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区域生态效率为正向驱动效应,科技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生态效率为负向驱动效应。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推进闽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协同发展,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提升流域整体生态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