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47)
- 2023(7448)
- 2022(6380)
- 2021(5519)
- 2020(4711)
- 2019(10504)
- 2018(10202)
- 2017(19576)
- 2016(10130)
- 2015(11416)
- 2014(11192)
- 2013(11232)
- 2012(10719)
- 2011(9993)
- 2010(10135)
- 2009(9431)
- 2008(8900)
- 2007(7903)
- 2006(7377)
- 2005(6618)
- 学科
- 济(69630)
- 经济(69590)
- 管理(30258)
- 业(24162)
- 方法(21951)
- 地方(20548)
- 数学(19392)
- 数学方法(19244)
- 企(19083)
- 企业(19083)
- 环境(14015)
- 学(13770)
- 农(13509)
- 地方经济(13336)
- 中国(13047)
- 业经(12453)
- 财(9715)
- 农业(9426)
- 划(8909)
- 经济学(8347)
- 制(8300)
- 和(8180)
- 资源(7809)
- 发(7749)
- 体(7102)
- 融(7073)
- 金融(7073)
- 贸(7026)
- 贸易(7021)
- 产业(6718)
- 机构
- 学院(156256)
- 大学(155016)
- 济(75891)
- 经济(74397)
- 研究(59148)
- 管理(58393)
- 理学(50401)
- 理学院(49778)
- 管理学(48913)
- 管理学院(48643)
- 中国(43422)
- 科学(35947)
- 京(31754)
- 财(31046)
- 所(30351)
- 研究所(27705)
- 中心(26390)
- 农(25454)
- 财经(24752)
- 江(24437)
- 经济学(24216)
- 业大(22456)
- 经(22329)
- 经济学院(21478)
- 院(21207)
- 范(20995)
- 师范(20828)
- 省(20159)
- 北京(19625)
- 农业(19595)
- 基金
- 项目(105102)
- 科学(83871)
- 基金(77285)
- 研究(75035)
- 家(67592)
- 国家(67058)
- 科学基金(57746)
- 社会(50881)
- 社会科(48254)
- 社会科学(48237)
- 省(43664)
- 基金项目(41503)
- 自然(36669)
- 自然科(35729)
- 自然科学(35718)
- 自然科学基金(35037)
- 划(34434)
- 教育(32566)
- 资助(30816)
- 编号(28292)
- 发(25044)
- 重点(24283)
- 部(22805)
- 成果(21822)
- 国家社会(21346)
- 创(21338)
- 发展(20325)
- 课题(20225)
- 创新(20102)
- 展(20021)
共检索到240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逯进 常虹 赵少平 许抄军
在全面解析系统耦合机制及其跃迁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系统耦合模型,基于山东省2001—2013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山东省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之间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的耦合度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目前已达到初级协调发展状态,且其变化与能源—经济、能源—环境和经济—环境三类二元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各二元系统协调发展的同步性,是三元系统耦合水平提升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
能源 经济 环境 耦合 山东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汪振双 赵宁 苏昊林
以山东省水泥行业为例,对水泥行业的能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构建能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水泥行业的能源、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并根据耦合发展度模型对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5~2010年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然而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出现波动。
关键词:
能源 经济 环境 耦合协调度 水泥行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逯进 常虹 郭志仪
文章在对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耦合机理及其动态跃迁机制进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构建三系统耦合模型,测算了1995~2014年中国省域三大系统的综合指数及耦合协调水平,借此全面讨论了三系统交互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经济和环境综合指数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而能源综合指数在小幅波动中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三者的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三系统交互作用的耦合度保持不断递增的演化趋势,但耦合度的绝对水平较低,且区域间差异较为明显,整体上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态势。
关键词:
能源 经济 环境 耦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悦铮 徐凯 王凯
基于耦合协调度理论,对2004—2012年山东省17个地市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借助Arc GIS 10.0探讨了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绝大部分地市环境效益下降,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明显受到生态环境制约;2山东省基础环境质量较好,对旅游、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但不合理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停滞在初级协调的较低水平上;3 2004—2012年,山东省各地市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演化过程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区域整体性和地区差异性,即在整体上是上升的,耦合协调水平自西向东逐级上升,在空间上...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原云霄 渠美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雷 张华
运用DEA模型、熵值法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效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并对其耦合关系进行了时空两个维度的分析和理论初探,提出了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总体上山东省城市化综合效率保持稳定,但需要增加投入水平来改善DEA有效的城市数量过少、规模报酬递增类型的城市过多的局面。2山东省经济发展经历了缓慢上升—急剧上升—稳定上升3个阶段,其区域差异大且差异性格局持续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集中于山东省胶东半岛与济南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市集中于鲁南、鲁西地区。3山东省各地市耦合类型以中度耦合类型和高度耦合类型为主,低度耦合类型、中度耦合类型、高度耦合类型的城市具有较强的空间集中性和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的稳定性,而较高度耦合类型的城市对高度耦合类型的城市有很强的依附性。4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动态耦合关系,目前山东省处于呈倒"U"型分布的左侧发展阶段,城市化效率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也能提高城市化效率并实现两者的最优。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通过构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了中国31个地区2005-2012年间的系统协调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研究了各地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洋 陈才
为贯彻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加快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布局,文章在对2007-2015年我国华北、东北、东部、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区域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度和发展度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度"模型评价了我国六大区域四元系统协调和发展之间耦合现状。并通过引入核密度函数分析方法,对其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属于"充分发展"类型,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提升趋势明显,而东北地区出现"下滑"趋势;(2)各个区域四元系统协调度水平较高,但西北地区是一种"低低"协调;(3)西北地区协调发展耦合度处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东部地区处于"一般协调发展"类型,其余四个区域处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4)四元系统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聚集"特性;(5)六个区域四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差异逐渐减小,区域之间更趋"和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杨
本文以2011-2020年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构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协调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各省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不同,整体差异较大;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变化幅度较小,但各地区协调度差异却较大。具体来说,东部发达地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耦合协调的整体水平较低,但增长较为明显;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耦合协调度一直呈正向空间集聚,但是集聚程度和集聚模式有一定变化。具体来说,东部发达地区呈现明显扩散模式,中西部地区趋向抱团式集聚。因此,为促进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协调发展,各地区应根据地方特色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促进流通业健康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任开荣
以枣庄市作为研究区域,建立起城镇化与旅游经济指标体系,借助耦合评价模型对两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枣庄市旅游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优于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和旅游经济的耦合度在2000—2012之间一直处于拮抗阶段,没有达到良性共振;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严重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4个阶段。目前,枣庄市城镇化发展滞后,限制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应积极推动枣庄市的新型城镇化。
关键词:
城镇化 旅游经济 耦合协调模型 枣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苟露峰 王海龙 汪艳涛
海洋产业结构变化是海洋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海洋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可持续发展、人海关系及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对海域利用变化研究的有益补充。文章试图探寻海洋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机理,构造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元素指标,并以山东省为例,运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研究表明,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正趋于转好,逐步体现出两大系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宫少燕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山东省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通过ArcGIS处理软件,对比分析2005年和2010年各地级市城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山东省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比2005年高,而且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差异显著,但2010年的空间差异相对2005年有所缓和;在两系统综合实力比较高、二者差距比较小的情况下,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才能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丽玉 高峰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研究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借助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PREE系统协调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已由轻度失调转变为中度协调状态。地区协调水平差异先变小后边大,系统协调水平的分布特征已从“东高西低”转变为“西高东低”,产生了系统协调水平的“倒挂”现象。各省份间系统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正逐步增强,东、中、西三大分区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演进趋势,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未来5年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将持续上升,但地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不同的瓶颈约束。因此,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需从系统本身与区域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制定策略规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丽玉 高峰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研究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借助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PREE系统协调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已由轻度失调转变为中度协调状态。地区协调水平差异先变小后边大,系统协调水平的分布特征已从“东高西低”转变为“西高东低”,产生了系统协调水平的“倒挂”现象。各省份间系统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正逐步增强,东、中、西三大分区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演进趋势,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未来5年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将持续上升,但地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不同的瓶颈约束。因此,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需从系统本身与区域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制定策略规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远 陈洁 周婧 王义琛 陆根法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5年的年度数据,运用"脱钩"和"复钩"理论,协整分析技术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辨识和分析了的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表明,1990~2000年,江苏能源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处于弱"脱钩"状态,进入2000年后,二者呈现出扩张性"复钩"趋势。研究同时还发现江苏的能源消费总量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表现出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了当前能源是影响江苏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江苏在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战略等方面应当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