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52)
- 2023(12601)
- 2022(11168)
- 2021(10454)
- 2020(8807)
- 2019(20241)
- 2018(20173)
- 2017(39107)
- 2016(21525)
- 2015(24344)
- 2014(24279)
- 2013(24071)
- 2012(22119)
- 2011(19969)
- 2010(19693)
- 2009(18224)
- 2008(17749)
- 2007(15369)
- 2006(13522)
- 2005(11910)
- 学科
- 济(83437)
- 经济(83311)
- 管理(65176)
- 业(60722)
- 企(49936)
- 企业(49936)
- 方法(38094)
- 数学(32958)
- 数学方法(32584)
- 农(25083)
- 财(23044)
- 中国(20579)
- 业经(19802)
- 学(19232)
- 制(19029)
- 地方(18181)
- 农业(16511)
- 环境(14440)
- 务(14218)
- 财务(14151)
- 财务管理(14122)
- 贸(14022)
- 贸易(14015)
- 易(13604)
- 和(13495)
- 理论(13435)
- 企业财务(13386)
- 技术(13366)
- 体(13270)
- 划(12605)
- 机构
- 大学(305743)
- 学院(303993)
- 管理(121982)
- 济(119671)
- 经济(116913)
- 理学(106145)
- 理学院(104948)
- 管理学(103178)
- 研究(102942)
- 管理学院(102629)
- 中国(75970)
- 科学(65332)
- 京(65269)
- 财(55733)
- 农(53783)
- 所(52237)
- 业大(48667)
- 研究所(47721)
- 中心(46350)
- 江(45040)
- 财经(44216)
- 农业(42162)
- 北京(40699)
- 经(40138)
- 范(39819)
- 师范(39461)
- 院(37387)
- 州(35834)
- 经济学(35094)
- 财经大学(32912)
- 基金
- 项目(213215)
- 科学(167549)
- 研究(155396)
- 基金(154737)
- 家(135174)
- 国家(134064)
- 科学基金(114961)
- 社会(96849)
- 社会科(91649)
- 社会科学(91625)
- 省(84597)
- 基金项目(82908)
- 自然(75896)
- 自然科(74019)
- 自然科学(74004)
- 自然科学基金(72647)
- 教育(70253)
- 划(70172)
- 编号(63633)
- 资助(63273)
- 成果(51013)
- 重点(47723)
- 部(46909)
- 发(45119)
- 创(44215)
- 课题(43380)
- 创新(41371)
- 制(41294)
- 科研(40747)
- 教育部(39868)
- 期刊
- 济(131666)
- 经济(131666)
- 研究(88776)
- 中国(58887)
- 学报(50133)
- 农(49344)
- 科学(46075)
- 管理(44139)
- 财(42241)
- 大学(37761)
- 学学(35604)
- 农业(34243)
- 教育(32385)
- 技术(25794)
- 融(24238)
- 金融(24238)
- 业经(21722)
- 财经(21187)
- 经济研究(19514)
- 经(17947)
- 业(17340)
- 问题(17118)
- 理论(15587)
- 科技(15420)
- 图书(15211)
- 资源(14845)
- 版(14644)
- 技术经济(14537)
- 实践(14393)
- 践(14393)
共检索到441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邵晓梅
本文根据山东省自 5 0年代以来的有关粮食生产统计数据 ,分析了粮食总产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山东省粮食生产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力和间接因素。结果表明 :①粮食单产的提高和不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的直接动力 ,其中小麦、玉米的单产与种植比例对山东省粮食总量变化贡献率最大。②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自然灾害是引起粮食总产量变化的间接因素 ,其中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总产量减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序变化 机制 山东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晶
山东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的13个粮食生产大省之一,在满足区域粮食需求和为国家提供余粮中作用重大,为明确山东省粮食生产结构中不同作物的变化特点和竞争优势,文章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山东省的粮食生产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粮食作物增长的积极因素主要还是国家粮食整体增长的大背景;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均具有结构性发展优势,但不具区域竞争优势。主要原因是山东小麦的单产增长率低于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增长率低于全国。(2)山东省粮食作物单产和粮食作物播面比重在全国均处较高水平,未来如农业技术条件没有重大突破,作物比较效益没有重大变化,山东省粮食产量继续增长将较为困难。
关键词:
粮食安全 SSM 增长率 山东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绍洪 戴尔阜 靳京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合、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山东省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利用1999-2006年县域统计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相对活跃因素;城镇化、工业化因素通过比较经济效益对全省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对全省粮食生产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并且这一支持政策对三大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粮食生产促进效应存在差异,体现在对苏北、低收入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强,而对苏南、相对高收入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弱。鉴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适应此特征的粮食生产发展战略和补贴政策设计需及时响应。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契机,减少耕地非农占用,优化土地资源城乡配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强化粮食补贴机制,有助于促进江苏粮食生产持续发展与供需平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邵晓梅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在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和粮食总产量的时间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粮食播种面积、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与粮食总产、土地利用集约度与粮食单产等三个方面。针对上述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土地利用分区,可为区域土地利用取向和制定粮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粮食生产 影响 山东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邹凤羽
中国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耕地少、农业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基础脆弱,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供需矛盾突出。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粮食生产需求动态平衡,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探讨和研究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保护和涵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长效机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晓昀 辛贤
本文应用动态线性模型理论,对中国粮食生产数据建立动态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应用卡尔曼递推公式进行递推计算,同时将结果与普通最小二乘法结果进行比较以说明该方法的优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栾军强 王荣成 朱子媛 李甜甜
[目的]区域农业生产格局通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变动实现调整,将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以期对其粮食供需关系和供需关系变动下农业生产新变化进行细致描述。[方法]文章基于县域尺度,以重心模型刻画近10年山东省粮食供需背景,综合利用粮食生产空间转移系数、区位熵、结构变动指数等方法,分别从产量和结构探讨农业生产在粮食供需背景之下的格局演变。[结果](1)2008—2017年山东省缺粮区数量增长,粮食供需重心明显西移,西部须面对来自自身粮食需求和东部缺粮量同时上涨的双重压力。(2)山东省粮食生产转出区数量先减后增,粮食生产转入区数量先增后减,粮食生产与供需变动存在空间一致性,粮食生产转入区进一步向西集中。(3)供需变动下山东省农业种植结构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而非粮作物集中趋势增强。(4)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指数高值区可分为粮食生产提升型和城市规模扩张型两类。前者为缓解粮食供需压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显著上升;后者呈现以市区为中心的接触扩散格局,但也通过保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供需,并未出现粮食作物大规模转变为非粮作物。[结论]在粮食供需背景下,山东省应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以求适应供需关系的新变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裕瑞 卞新民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区位熵等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980年以来地级市尺度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地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联动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上升-平稳-下降"的波动过程;地域差异增大,尤其是1995年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发生明显的空间分异;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在全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工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江苏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经济发展 地域格局 江苏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胡卓辉 谢雨濛 吴清华
文章采用2004—2020年中国23个粮食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主要粮食生产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在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的基础上,研究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时序演进规律。结果表明:从各要素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仅有机械投入的要素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为正,即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偏向劳动节约型的机械技术进步;从整体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为资本偏向型;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技术进步偏向变动趋势存在差异,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在观察期内始终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但粮食主销区的技术进步由观察期初的资本偏向型转变为劳动偏向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胡卓辉 谢雨濛 吴清华
文章采用2004—2020年中国23个粮食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主要粮食生产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在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的基础上,研究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时序演进规律。结果表明:从各要素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仅有机械投入的要素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为正,即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偏向劳动节约型的机械技术进步;从整体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为资本偏向型;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技术进步偏向变动趋势存在差异,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在观察期内始终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但粮食主销区的技术进步由观察期初的资本偏向型转变为劳动偏向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兆华 褚庆全
区域特别是主产区粮食生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山东省2002-2012年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了近十年来全省粮食生产的总体状况,发现了山东省粮食安全贡献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揭示了"十连增"背后全省粮食生产潜在的问题,提出了保障山东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十连增 山东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苏旭霞 王秀清
土地细碎化是指每个农户的土地分为零碎的几块。本文以小麦和玉米为例 ,运用常 规生产函数模型和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 ,估计结果 表明土地细碎化不仅降低了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 ,而且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影响。经 预测 ,土地归整为一块将使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秧分 王国刚 王丽娟
在理论分析农户种粮决策与成本收益关系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3年分省统计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北方、中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相对增加,南方、东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相对减少,粮食生产存在"北进中移"现象。劳动力投入仍是维持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大规模的非农就业已给全国尤其是东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相比净利润,现金收益更影响农户种粮决策。粮食单产增加并不必然促进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现有种植规模越大、基础设施越为完善,农户种粮积极性越高。受资源禀赋、非农就业、种植结构、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各区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原因存在一定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