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62)
2023(15663)
2022(12973)
2021(11963)
2020(9715)
2019(22216)
2018(22184)
2017(42317)
2016(23144)
2015(25963)
2014(26130)
2013(25717)
2012(23658)
2011(21455)
2010(21510)
2009(19451)
2008(18761)
2007(16538)
2006(14856)
2005(13355)
作者
(68011)
(56359)
(55983)
(53127)
(35870)
(26987)
(25337)
(22237)
(21543)
(20083)
(19210)
(19076)
(18041)
(17896)
(17472)
(17325)
(16804)
(16468)
(16053)
(16044)
(14075)
(14058)
(13566)
(12875)
(12675)
(12564)
(12545)
(12486)
(11366)
(11120)
学科
(98464)
经济(98360)
管理(62416)
(60972)
(48108)
企业(48108)
方法(37619)
数学(31953)
数学方法(31614)
中国(30966)
(28926)
地方(27248)
业经(23866)
(20985)
(20697)
农业(19541)
(17257)
(16441)
贸易(16425)
(15803)
(15801)
环境(15793)
(15551)
银行(15509)
(15386)
理论(15277)
技术(15255)
(15118)
金融(15115)
(14940)
机构
大学(326909)
学院(326164)
(128698)
管理(126945)
经济(125576)
研究(115820)
理学(108922)
理学院(107586)
管理学(105711)
管理学院(105128)
中国(85600)
科学(72773)
(71960)
(58582)
(57627)
(55278)
研究所(53334)
中心(51677)
业大(49311)
(49180)
(46525)
师范(46105)
北京(45956)
财经(45567)
农业(42836)
(42456)
(41364)
(40182)
经济学(37700)
师范大学(37433)
基金
项目(222838)
科学(175197)
研究(163972)
基金(159752)
(139458)
国家(138220)
科学基金(118428)
社会(102623)
社会科(97172)
社会科学(97148)
(87980)
基金项目(85474)
自然(76359)
自然科(74564)
自然科学(74548)
教育(74290)
(73966)
自然科学基金(73165)
编号(67645)
资助(64542)
成果(54891)
(51462)
重点(49999)
(47943)
课题(47262)
(45983)
创新(42869)
科研(42028)
国家社会(41835)
发展(41162)
期刊
(149516)
经济(149516)
研究(100198)
中国(68209)
(51959)
学报(51643)
科学(48751)
管理(47514)
(40987)
教育(40931)
大学(38877)
学学(36247)
农业(36124)
(29830)
金融(29830)
技术(28646)
业经(25967)
经济研究(23167)
财经(21305)
问题(19830)
图书(19209)
(18427)
(18141)
科技(16512)
理论(15817)
技术经济(15586)
现代(15439)
资源(15329)
商业(14699)
(14620)
共检索到492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矫卫红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环境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评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保证各市均衡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方法]该文利用熵值法计算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Arc-GIS12.0软件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出"东北和西南高、西北和东南低"的特点。其中,经济城镇化表现为"东北、西南和中部城市突出、西北和东南城市发展较落后"的特点,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特征相吻合;社会城镇化表现出中部、西南高,西北、东南低的特点;土地城镇化体现出以莱芜为最高值中心,以青岛、潍坊、淄博、济宁为第二高值的倒"C"型特点;人口城镇化则以济南为最高值,以菏泽、济宁、淄博、潍坊、青岛为第二高值;环境城镇化表现出"沿海城市高、中部城市低"的特征。[结论]山东省市域之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且经济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着直接决定性作用。山东省在统筹全省新型城镇化平衡发展过程中,注重当地经济建设是根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富喜  孙海燕  
遵循全面性、主导性、可行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重点对基于17地市的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居环境指数明显地表现为东优西劣;基础设施指数则表现出典型的"两高两低"特征,由东向西高低峰谷交错递减;而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生活方式指数三者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城镇化发展指数成正相关,大体呈"┣"型分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晋琳  温燕华  刘蓝琦  
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江苏省为例,通过统计2006—2015年江苏省各市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和地区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市县的新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推移而提高,但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这种差异呈扩大趋势;全省城镇化水平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明显形成三级阶梯:苏南、苏中和苏北。为保证全省发展的均衡,省政府应重点关注苏北地区的发展,适当关注苏中地区的发展,该研究思路也适用于其它省份的相关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臧良震  苏毅清  
基于2007—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和热点分析法研究了我国28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型分布态势;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二元分布特征长期存在,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成渝地区,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整体而言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变化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仅有局部地区发生明显的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志国  
[目的]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历程,测度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把握城镇化健康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空间等5个层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就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提出适应性建议。[结果]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太原市综合得分大幅领先于其他市。阳泉、朔州、运城等市城镇化综合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空间上来看,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太原向四周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降低的形势。[结论]山西省目前仍处于中心城市太原市城镇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其他城市城镇化水平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全省城镇化发展严重不均阶段,未来应充分发挥太原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伊金秀  
[目的]城镇化是人类对土地进行利用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类来说,城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方法]文章采用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因子法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布局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人民生活、经济、人口、空间等4个方面选取l5项指标,构建了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整体存在相似区域间的空间集聚特征,其全局自相关系数为0.419 5,Z值大于1.93;苏南、苏北地区空间差异在缩小,江苏城镇化总体空间差异也缩小,分布态势为集聚态,江苏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差异总体无较大变化,只在原有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伊金秀  
[目的]城镇化是人类对土地进行利用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类来说,城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方法]文章采用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因子法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布局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人民生活、经济、人口、空间等4个方面选取l5项指标,构建了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整体存在相似区域间的空间集聚特征,其全局自相关系数为0.419 5,Z值大于1.93;苏南、苏北地区空间差异在缩小,江苏城镇化总体空间差异也缩小,分布态势为集聚态,江苏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差异总体无较大变化,只在原有空间格局上进行集聚微变,在全局城镇化上,苏南地区水平高、苏北地区水平低的空间格局仍然存在。[结论]该研究受县域数量多的限制,在经济城镇化方面只选第三产业,产业代表性不强,在今后研究中应增加其他产业研究指标,以便更好更全面的分析江苏城镇化的布局及空间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闫芳  汤振兴  
[目的]以往对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较多,对结果研究较少,文章基于作用结果的角度,综合评价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方法]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结果](1)经济助推城镇化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评价因素,其次是社会助推城镇化、环境助推城镇化和科技助推城镇化;(2)从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而言,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上升阶段;(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E_1)以及单位土地使用面积SO_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_2)是评价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对当地环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标;(4)而集聚区每万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是评价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科技推动作用的重要指标。[结论]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助推作用,对环境和科技城镇化的影响与各地域集聚区发展水平有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王洋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85—2012年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与演进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山东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耦合协调度可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即不协调阶段(1985—1989年)、基本协调阶段(1990—2005年)和高级协调阶段(2006—2012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空间城镇化滞后到高级协调-人口城镇化滞后;进而以山东省2011年县域为研究单元,对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和协调类型进行了分析,县域城...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爽  吴红霞  
科学衡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并找到制约其发展的短板,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城乡统筹等五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影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住房保障的推动作用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帆  王振伟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动力,是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志,"十八大"中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计算2004—2013年间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但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全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分为4大类:城镇化水平高的武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鄂州市、随州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城镇化水平中等的十堰市、潜江市、孝感市、咸宁市、荆州市、荆门市;以及城镇化水平低的随州市、仙桃市、恩施州、神农架林区、黄冈市、天门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传开  张凡  宁越敏  
基于山东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分形方法、引力模型、空间探索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研究发现:12010年山东省53.5%的城镇人口集聚于县和县级市,具有明显的县域城镇化特征,同时农民身份转换滞后于其产业转移,半城镇化现象显著;2城镇体系呈位序规模分布,中小规模城市发育较好,大城市发育不足;3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但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薄弱;4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为核心的三大热点分布区及以鲁西、鲁南地区为主的冷点分布区。最后就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静玉  刘玉振  邵宁宁  郭海霞  
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获得2001,2005,2010年河南省各省辖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并运用ArcGIS表达这3个年份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通过分析2001,2005,201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得到其空间演变特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变化明显,高低值中心跃迁,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不平衡性加剧,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市域有向中部集中的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岳国芳  寿纪云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必经之路。过去的城镇化使中国长期保持较高增长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加大、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便是走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以陕西省过去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例进行分析,试图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丽  孙之淳  
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使转户农民真正市民化,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水平。传统评价城镇化发展水平一般采用主要指标法,通过城镇人口比重或非农业人口比重对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由于指标单一,该类评价存在一定片面性,已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评价需要。应用多个指标构建适合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测评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进行测评,就测评中反映的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