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34)
2023(16468)
2022(14267)
2021(13370)
2020(11077)
2019(25347)
2018(24955)
2017(49189)
2016(26414)
2015(29437)
2014(29296)
2013(28458)
2012(26196)
2011(23411)
2010(23143)
2009(20731)
2008(19718)
2007(16850)
2006(14604)
2005(12213)
作者
(73041)
(60908)
(60122)
(57548)
(38625)
(29117)
(27403)
(23954)
(23126)
(21467)
(20714)
(20428)
(19013)
(18857)
(18842)
(18566)
(18224)
(18188)
(17424)
(17316)
(14971)
(14688)
(14613)
(13925)
(13705)
(13381)
(13313)
(13259)
(12079)
(11918)
学科
(103865)
经济(103755)
管理(77611)
(72063)
(58915)
企业(58915)
方法(49208)
数学(43488)
数学方法(42895)
(29712)
(27089)
中国(26268)
业经(23158)
地方(22884)
(21609)
农业(19925)
环境(19816)
(18868)
贸易(18861)
(18299)
(17274)
(16979)
财务(16906)
财务管理(16874)
(16534)
理论(16392)
技术(16339)
企业财务(15979)
(15556)
(14747)
机构
学院(363584)
大学(362092)
管理(148696)
(146869)
经济(143651)
理学(130110)
理学院(128731)
管理学(126431)
管理学院(125790)
研究(117782)
中国(86266)
(74867)
科学(73050)
(66090)
(56668)
(56155)
中心(54697)
业大(54530)
财经(53634)
研究所(52003)
(51996)
(49027)
(48287)
师范(47892)
北京(46239)
经济学(43951)
(43925)
农业(43782)
(41823)
财经大学(40140)
基金
项目(259441)
科学(205953)
研究(190474)
基金(189557)
(164279)
国家(162944)
科学基金(141908)
社会(120821)
社会科(114653)
社会科学(114625)
(102262)
基金项目(101330)
自然(93080)
自然科(90920)
自然科学(90900)
自然科学基金(89222)
教育(87727)
(85136)
编号(77973)
资助(77490)
成果(61327)
重点(57727)
(57417)
(55444)
(53889)
课题(52873)
创新(50261)
教育部(49637)
科研(49626)
国家社会(49458)
期刊
(153498)
经济(153498)
研究(103540)
中国(62496)
学报(54241)
管理(52356)
科学(51091)
(50267)
(48766)
大学(41976)
学学(39636)
教育(38575)
农业(35230)
技术(32175)
(29002)
金融(29002)
业经(26935)
财经(24684)
经济研究(24398)
(21108)
问题(20057)
图书(17663)
科技(17537)
(17350)
技术经济(17347)
资源(16993)
理论(16991)
现代(16263)
(16068)
商业(15932)
共检索到510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艳梅  吴玉鸣  
有效的工业碳减排政策,对实现工业经济绿色增长至关重要。基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和STIRPAT框架下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工业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山东省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效应,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低,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碳排放强度较高,且这种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以能源效率为代表的技术水平是降低碳排放强度最主要的因子,FDI也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但影响相对较小,而研发强度并未对碳排放的降低起到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协同治理、提高能源效率、增大节能减排的研发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等针对性的工业碳减排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宁  刘铭  杨印生  
山东省作为能源大省虽然在近年来的工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生态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山东省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依然严峻。对山东省工业节能减排绩效进行实时评估与动态监测,可促使其实现"十二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目标,并能够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实施。文章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从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污染物综合处理三个方面对山东省2003~2012年工业的节能减排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节能减排工作除2006年出现短暂下降外,整体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并根据测算结果,提出了山东省工业节能减排绩效提升的重点领域及措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邱士雷  董会忠  吴宗杰  
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06年版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公式和水泥生产碳排放模型,选取2005—2014年能源消费数据和水泥产量数据,计算并分析山东省10年间的碳排放量及其特征,并通过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模型,利用2005—2014年山东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燃料、动力类价格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解释能力为0.894 3;其余变量与碳排放均呈正相关,其中人口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攀  吴玉鸣  鲍曙明  
该文基于1999-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碳排放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经验识别与相应的碳减排政策讨论。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均对碳减排起到积极影响;碳排放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各省域在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进程的同时,也应该把加强区域碳减排合作提上日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攀  吴玉鸣  鲍曙明  
该文基于1999-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碳排放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经验识别与相应的碳减排政策讨论。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均对碳减排起到积极影响;碳排放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各省域在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进程的同时,也应该把加强区域碳减排合作提上日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翱  刘纪显  吴兴弈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国内很少有文献系统地研究碳排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比较了相同减排目标下,没有碳排放政策、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上限和碳税四种不同碳排放政策的优劣,分别分析了在20%和40%的减排目标下,这四种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稳态值的影响,并利用1980年到2012年的我国碳排放量和GDP数据模拟了正向的技术冲击和污染中间产品效率冲击对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相同的碳减排目标下,碳排放强度政策较其他政策更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达到稳态值损失的社会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巍   姚海东  
将2010年起陆续推出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作一项“准实验”,利用2000~2019年中国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的方法,研究其对于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显著降低了10%;政策在东部地区效果显著。同时,森工城市和非资源城市在成为试点后减排效果显著;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城市减排。因此,应继续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覆盖范围,同时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过程中注意保障其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  刘克俭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在拉动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多侧重于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在推动税制结构调整方面成效甚微,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压力。本文在梳理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政策实施的积极效应、存在的"失衡"现象及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并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结构性调整作用提出了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立祥  王丽丽  
简要概述消费领域碳排放源,回顾消费领域主要的碳减排政策,即碳税、个人碳交易和补贴政策,并就效率、效果、公平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碳税操作便利,实施成本较低,可以实现减少碳排放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双重红利,但容易形成累退效应;(2)个人碳交易是一项具有碳减排潜力的超前的减排政策;(3)消费侧的补贴政策有助于消费者选择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的产品,进而引导节能生产。最后,展望消费领域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寰  何广  肖义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路径促进绿色发展,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聂华林  周建鹏  张华  
能源类企业是经济中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如何减少这类企业的碳排放量是衡量政府碳税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代表性能源类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模型,分析在不同的碳税政策情形下,企业生产要素投入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分析表明:①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取决于具体碳税政策带来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碳税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以及生产要素投入品的需求弹性等因素;②从外部性理论来看,单独征税(或者提供补贴)能够带来较好的减排效应,是最好的碳税政策,但是本文的算例则证明:在当前环境税收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采用征收碳税和提供补贴的复合碳税政...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常世旺  
山东是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第一大省。本文以山东省29家企业为样本进行调研,并在对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设计理念、双重红利假说以及各项政策比较等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目标、设计原则和具体税收政策取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武红  
我国的省域碳减排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系统性等特征,为了对省域减排情形进行客观描述,科学制定减排政策,本文以我国大陆省级行政单元(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为省域,下同)为对象进行了4个方面的研究。第一,碳减排时空格局研究。基于多年份碳排放总量数据,对碳排放在全国和省域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刻画。第二,碳减排演变机理研究。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空间自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测算各省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揭示出省域碳排放的演变机理和作用规律,根据我国相邻省域之间的集聚特征可划定四类减排区:高—高集聚区(优先减排区)、高—低集聚区(重点减排区)、低—高集聚区(减排观察区)和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睿   何大义   闫晶晶  
[目的]林业碳汇作为较为易得的负排放技术,对于实现碳中和不可或缺。但林业碳汇抵消政策推行时间较短,评估其在分担减排压力中的效应对于相关政策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SCP框架分析林业碳汇减排的抵消机理;然后,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方向距离函数测算了各省市的边际减排成本,进而采用合成控制法以北京、广东、福建的林业碳汇抵消政策应用为自然实验,并采用安慰剂检验和DID检验验证了结果的有效性。[结果]研究发现:(1)林业碳汇抵消政策是融合多种效益后的帕累托改进,但它只有在控排企业购买林业碳汇的总效用边际损失低于其采用其他减排方式产生的边际成本时,才能有效分担减排压力;而且,严格的碳减排政策会增强控排企业对林业碳汇的需求意愿。(2)受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林业碳汇抵消政策分担减排压力的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林业碳汇抵消政策分担了广东和福建的减排压力,但北京的减排压力仍旧处于上升状态。[结论]基于上述发现,文章提出林业碳抵消政策应结合区域特点差异化实施,对于森林资源丰富的省市,采用跨区域交易的方式,与森林资源匮乏的地区形成对接,产生溢出效应,避免因需求不足造成资源闲置;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采用提高林业碳汇抵消比例的方式降低减排压力。另外,资源配置应激发市场活力,实现供需的同步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