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59)
- 2023(6200)
- 2022(5552)
- 2021(5115)
- 2020(4741)
- 2019(11259)
- 2018(11184)
- 2017(21616)
- 2016(12359)
- 2015(14161)
- 2014(14505)
- 2013(14671)
- 2012(14198)
- 2011(12969)
- 2010(13204)
- 2009(12325)
- 2008(12721)
- 2007(11614)
- 2006(9964)
- 2005(8859)
- 学科
- 济(53929)
- 经济(53875)
- 业(30361)
- 管理(29841)
- 方法(26622)
- 数学(23800)
- 数学方法(23557)
- 企(22386)
- 企业(22386)
- 农(16972)
- 学(13776)
- 地方(13511)
- 财(12499)
- 中国(12297)
- 农业(11373)
- 业经(10178)
- 贸(9915)
- 贸易(9913)
- 易(9539)
- 制(8943)
- 和(8308)
- 环境(7819)
- 融(7457)
- 金融(7453)
- 理论(7273)
- 银(7228)
- 务(7202)
- 银行(7196)
- 财务(7185)
- 财务管理(7162)
- 机构
- 大学(189053)
- 学院(187400)
- 济(73537)
- 经济(71774)
- 研究(68196)
- 管理(67298)
- 理学(58065)
- 理学院(57278)
- 管理学(55977)
- 管理学院(55629)
- 中国(49016)
- 科学(46610)
- 农(43826)
- 京(40789)
- 所(37913)
- 农业(35016)
- 研究所(35010)
- 业大(34427)
- 财(32810)
- 中心(31045)
- 江(30209)
- 范(26449)
- 财经(26253)
- 师范(26167)
- 北京(25075)
- 省(24395)
- 经(23644)
- 州(23459)
- 院(23449)
- 农业大学(22894)
- 基金
- 项目(125535)
- 科学(96640)
- 基金(89336)
- 研究(86577)
- 家(80012)
- 国家(79359)
- 科学基金(65356)
- 社会(52341)
- 省(52291)
- 社会科(49365)
- 社会科学(49341)
- 基金项目(47946)
- 自然(44380)
- 划(43372)
- 自然科(43268)
- 自然科学(43246)
- 自然科学基金(42457)
- 教育(39902)
- 资助(37160)
- 编号(35085)
- 重点(29257)
- 成果(29162)
- 发(27881)
- 部(27677)
- 计划(25740)
- 创(25156)
- 课题(25049)
- 科研(24877)
- 创新(23713)
- 科技(23205)
共检索到272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崇俊 黄文坤 崔江宽 彭德良 李红梅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山东省7个地区19个乡(镇)的小麦孢囊线虫的分布和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形态和rDNA-ITS分子特征对病原线虫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山东省临沂、莱芜、淄博、潍坊、东营、威海、烟台等7个地区发生的孢囊线虫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其检出率为70.9%,且以东营市和潍坊市的孢囊数及卵量最高,烟台市的孢囊数及卵量最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暄 梁中伟 裴世安 乐秀虎 李红梅 彭德良
对采集自江苏省徐州、宿迁、连云港和盐城4个地区的15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进行核糖体DNA-ITS区的RFLP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所有群体均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既具有与国外"B"型群体(印度群体)相同的AluⅠ和RsaⅠ酶切图谱,同时也具有中国群体独特的HinfⅠ和Tru9Ⅰ酶切图谱("C"型)。采用Neighbor-Joining法(MEGA4.0)构建的ITS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15个江苏群体均聚在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组(Heterodera avenae group)下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复合种群(H.avenae complex)分支内,且多数江苏群体与草地孢囊线虫(H.pratens...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文坤 叶文兴 王高峰 龙海波 欧师琪 彭德良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区16个县(乡、镇)的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分布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形态特征对孢囊线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危害宁夏小麦的孢囊线虫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宁夏5个地区发生的禾谷孢囊线虫病均为该地区首次发现,调查地块的孢囊检出率为59.8%,且以银川市的孢囊量最高,石嘴山市的孢囊量最低;固原市、中卫市、吴忠市、青铜峡市4个地区孢囊中的卵量显著高于石嘴山市孢囊中的卵量。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发生 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杰 张管曲 康振生
【目的】明确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小麦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状况及其田间侵染规律,为陕西省CCN的综合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采用五点法随机取样、芬萘维克漂浮法(Fenwick)分离孢囊、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孢囊线虫种类;定点定期取样,利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法对根系染色,显微镜检查根内线虫虫态与数量。【结果】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等24个县(市)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病的致病线虫种类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麟游县的平均孢囊量最高,为32.0个/100 g土,永寿县的平均孢...
关键词:
小麦 禾谷孢囊线虫 新发生地区 侵染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亓晓莉 彭德良 彭焕 龙海波 黄文坤 贺文婷
【目的】建立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群体中检测禾谷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方法】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的方法,运用PCR技术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用本研究建立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对9种32个线虫种群进行检测,能够直接从混合线虫样品中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该检测方法对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2龄幼虫具有扩增能力,最低检出阈值为1/2000个孢囊,1/80头2龄幼虫。【结论】本研究设计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能够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种群中快速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且检测准确、灵敏度高。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SCAR标记 快速分子检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万新龙 李建洪 彭德良
用PCR方法扩增了16个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上根结线虫群体的ITS片段,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分析和比对。结果表明:采自北京密云苦瓜和豇豆、北京通州月季以及山东胶州、烟台、潍坊花生上的6个根结线虫群体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其ITS片段大小为772 bp;来自云南番茄、成都黄瓜和海南石榴上的3个根结线虫群体为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其ITS片段大小为767 bp;来自河北廊坊番茄、北京海淀番茄和浙江黄瓜上的3个根结线虫则属于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其ITS片段大小为768 bp;而安徽和县、宿州的番茄以及太和桔梗上的3个根结线虫则属于南方...
关键词:
根结线虫 ITS-PCR 克隆 序列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新 顾晓川 龙海波 彭焕 黄文坤 彭德良
【目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一种严重危害麦类作物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其致病机制和有效防控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克隆禾谷孢囊线虫的果胶酸裂解酶新基因Ha-pel-1,并对其表达特性进行分析,为后续探究Ha-pel-1的基因功能及其与寄主的互作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探讨禾谷孢囊线虫防控途径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从禾谷孢囊线虫中克隆出一个新的果胶酸裂解酶基因;采用DNAMAN、Clustal、Signal P 4.0 S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振跃 王守正 李洪连 袁红霞
通过对病害的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查明,河南省小麦发生了一种新病害,就是由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引起的小麦泡囊线虫病.经人工接种测定,该线虫还可侵染大麦、燕麦和黑麦;在谷子、玉米、水稻和高粱上未见表现症状,根部也未查到线虫.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时沟施涕灭威或呋喃丹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鉴定了河南省12个主要小麦品种的抗性,结果均不抗抱囊线虫病,但感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娟 李秀花 于海滨 陈书龙
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河北省发生十分普遍,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可以侵染小麦的孢囊线虫种类很多,对于病原的准确鉴定是防治病害的基础。本试验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从河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到的37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鉴定。经过对线虫ITS-rDNA序列分析,发现采集到的线虫ITS区序列差异很小,为同一种类,其ITS-rDNA序列与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1924的ITS-rDNA序列同源性高于99%。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测量和观察,其主要形态学特征与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的相近。综合其形态与分子序列特征,确定河北省小麦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明祖 颜家坤
用湖北天门小麦病田土壤中分离的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接种,并种植小麦,待小麦收割后,于不同时间内分离孢囊,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旬平均9~12℃孵出的幼虫总数多。在15±1℃恒温下,孢囊孵出的幼虫显著高于20℃、10℃、5℃的处理。黄棕壤土浸液、小麦根汁5倍液有抑制孢囊孵化的作用,小麦根汁10倍液对孢囊孵化无显著影响。小麦根汁20倍液对孢囊孵化有利。室外自然条件下。6~10月线虫的孵化不发生。晾干的孢囊在冰箱冷冻室内存放16个月,不影响其孵化率,在7℃下存放16个月,失去活力的卵则较多。病土晾干在室温下存放16个月(过二个夏),孢囊孵出的幼虫...
关键词:
燕麦孢囊线虫 温度 孵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辉民 黄文坤 孔令安 彭德良 孙建华
禾谷孢囊线虫病是我国小麦产区主要的病害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通过从孢囊上分离寄生真菌,扩增其ITS序列,并通过室内生测和盆栽试验对其发酵液进行了杀线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共鉴定获得31株真菌,分别属于镰刀菌属、支顶孢属、枝孢属、曲霉属、链格孢属、毛壳菌属、枝氯霉属、根霉、小球腔菌属、青霉菌属10个属,其中镰刀菌属真菌最多有8株。黑曲霉属真菌HN214与曲霉属真菌HN132的发酵液稀释4倍后,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9.66%和96.56%;室内盆栽活性测定表明,真菌HN132的8倍发酵液处理后,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减少率达64.1%,在生产上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洪海 管锡财 梁晨 彭德良
为探究大豆孢囊线虫(SCN)即墨群体和莒县群体的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对烟草的寄生性,采用杯栽试验和孢囊定量接种方法,测定2个SCN群体在5个大豆品种(4个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1个感病对照品种Lee)和6个烟草品种上的繁殖和侵染情况。结果发现,SCN即墨群体在5个大豆品种上的繁殖系数(Rf=Pf/Pi)为1.88(0.059.03),在感病对照品种Lee上Rf高达9.03;在6个烟草品种上的Rf为0.01(0.000.04)。SCN莒县群体在5个大豆品种上的Rf为1.23(0.055.28),在感病对照品种Lee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云 秦萌 徐春玲 李俊毅 刘淑婷 吴文佳 谢辉
为揭示传入中国的香蕉穿孔线虫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分析其亲缘和进化关系,明确中国香蕉穿孔线虫的来源和传入途径,分别扩增了多雌繁殖群体和相应种群的单雌繁殖群体后代rDNA-ITS,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其遗传变异,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其亲缘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供试香蕉穿孔线虫20个种群的rDNA-ITS序列大小为705713bp,序列同源性比较高,相似性在95%以上,序列变异率为07.5%;各群体ITS1和ITS2序列大小分别为273276bp和151152bp,各种群间的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98
关键词:
香蕉穿孔线虫 系统发育 IT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牛雯雯 王暄 李红梅 鞠玉亮 万文文
【目的】设计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特异性引物,建立同步快速检测这两种线虫的双重pCr体系,为中国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CCn)的田间快速诊断与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比对分析10种植物寄生线虫24个群体的线粒体dna(mtdna)Coi序列,分别设计并筛选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的上游特异性引物Ha f8和Hf f9,以及下游通用引物Haf r8;通过引物浓度比和退火温度的优化,建立针对这两种CCn的双重pCr检测体系;利用该体系对中国黄淮麦区部分CCn样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沙广乐 邢彩云 胡锐 付秀莲 李月瑞
根据小麦孢囊线虫病典型症状———根部形成瘿瘤及其密度变化 ,探讨了该病害对小麦苗期生长影响。结果表明 :瘿瘤密度与麦苗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 ;瘿瘤密度在 0 2 1~ 1 83,麦苗主茎高降低 2 7 5 %~ 4 5 4 % ,单株分蘖减少 4 3%~ 77 0 % ,叶片减少 7 9%~ 6 5 7% ,次生根条数及根长分别减少 1 3%~ 6 1 6 % ,8 0 %~ 71 9%。瘿瘤密度达 4 2 2以上时 ,麦苗不能形成分蘖和次生根 ,且弱小黄化严重而及早枯死
关键词:
小麦 孢囊线虫病 瘿瘤密度 长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