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27)
- 2023(9317)
- 2022(7860)
- 2021(7061)
- 2020(5876)
- 2019(13060)
- 2018(12638)
- 2017(23442)
- 2016(13077)
- 2015(14226)
- 2014(13908)
- 2013(13629)
- 2012(12623)
- 2011(11095)
- 2010(10900)
- 2009(9970)
- 2008(9782)
- 2007(8755)
- 2006(7540)
- 2005(6025)
- 学科
- 济(49554)
- 经济(49511)
- 管理(37919)
- 业(31747)
- 企(25158)
- 企业(25158)
- 方法(21650)
- 数学(18293)
- 数学方法(18094)
- 农(17039)
- 环境(16951)
- 地方(15078)
- 中国(13100)
- 学(12861)
- 业经(12618)
- 财(11722)
- 农业(11709)
- 划(10330)
- 和(9272)
- 贸(8888)
- 贸易(8885)
- 易(8610)
- 技术(8211)
- 资源(8179)
- 生态(7760)
- 发(7433)
- 理论(7335)
- 产业(7256)
- 规划(7192)
- 制(7175)
- 机构
- 学院(179857)
- 大学(177322)
- 管理(68238)
- 济(66755)
- 经济(65170)
- 研究(62787)
- 理学(59506)
- 理学院(58793)
- 管理学(57688)
- 管理学院(57403)
- 中国(44455)
- 科学(44358)
- 农(42124)
- 京(37341)
- 业大(35306)
- 农业(33393)
- 所(32851)
- 研究所(30676)
- 中心(29353)
- 江(28191)
- 财(27830)
- 范(24647)
- 省(24298)
- 师范(24273)
- 院(23220)
- 农业大学(22512)
- 北京(22496)
- 财经(22335)
- 州(22043)
- 技术(20341)
- 基金
- 项目(134074)
- 科学(103547)
- 基金(94237)
- 研究(91925)
- 家(85501)
- 国家(84722)
- 科学基金(71002)
- 社会(58393)
- 省(58218)
- 社会科(55204)
- 社会科学(55181)
- 基金项目(51549)
- 自然(47885)
- 划(46949)
- 自然科(46576)
- 自然科学(46554)
- 自然科学基金(45646)
- 教育(40772)
- 资助(36507)
- 编号(35908)
- 重点(30996)
- 发(30162)
- 创(28047)
- 计划(27685)
- 部(27559)
- 成果(26682)
- 科研(26244)
- 创新(26189)
- 课题(25861)
- 科技(25572)
共检索到255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培茹 陆建接 王秀丽 郭少华 迟庆红
本文在分析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建设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生物量、水土流失和景观等方面分析了施工期和运营期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对策。
关键词:
孔孟文化遗产地 生态环境 影响评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杨家蕊 廖柳文 窦银娣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型的遗产类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为例,根据人居环境的概念内涵,将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即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人工支撑环境,并构建了9个要素层和37个指标层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紫鹊界梯田人居环境的可感知性为0.79,属于较好水平,但3个子系统的可感知性存在较大差别,感知度最高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达到了较好水平,其次是社会文化环境系统,总体感知水平一般,人工支撑环境系统可感知性最低,部分项目可感知性达到较差级别。根据人居环境感知结果,提出了若干对策,研究结果将为案例区和其他类似文化遗产地的人居环境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博杰 何思源 闵庆文 孙业红
旅游生计是实现农户传统生计转换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对农户支持旅游生计选择的影响机制尚缺乏清晰的认知。文章以“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理论为基础,从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传统生态意识视角构建了影响农户旅游生计选择的机制理论模型,并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为例,结合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生态意识下的责任意识和规约意识能够促进生态情感的形成,并最终影响农户支持旅游生计的选择;2)农户生计类型调节了通过生态情感的传统生态责任意识和传统生态规约意识对支持旅游生计选择的影响;3)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由于生计资本和生计偏好不同,对于旅游生计策略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避险和分化趋势;4)支持农户旅游生计选择的前因条件变量是复杂和交互协同的,没有单一变量可以决定农户的旅游生计选择行为。研究对于理解农户参与旅游生计行为的复杂交互和协同机制具有一定的助益,并为获取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及其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洁 李树民 张祖群
通过分析自然文化遗产地控制旅游建设用地失效的原因,认为在目前我国规制手段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下,城镇化和旅游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自然文化遗产地的农地流转为旅游建设用地将不可避免。在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经济增长两个要素中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机能,设计一种机制使当地居民在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向社会受益群体索取补偿。本文提出借鉴海外土地发展权制度,在自然文化遗产地配置可移转的土地发展权的内生机制,作为控制旅游建设用地"隐性市场"的有效管制方法。
关键词:
遗产地 土地发展权 农地流转 补偿机制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娟 欧阳辰星 王成琪 张希月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业红 成升魁 钟林生 闵庆文
旅游资源潜力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综合潜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动态性、脆弱性、原真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和"资源特征-旅游发展适宜性"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遗产资源旅游可进入性方面的特征,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包括方山、山口、鹤城等9个乡镇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发展可进入性高的东中部地区,也是该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先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小琴 汪本学
浙江农业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文章依据浙江各地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历史演进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分为9大农业文化遗产区。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美学、生态学等多重价值,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应该注意对其本底价值、直接应用价值和间接衍生价值的区别对待。文章构建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并定量评价了浙江省内8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运用增长极理论重点研究了浙江省内8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供给增长极、旅游需求增长极、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和旅游需求增长极的效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江峰
旅游增权问题研究多集中在乡村旅游地、生态旅游地及民族村寨社区等一些往往伴随土地所有权的地区,而另一些因不拥有土地权或丰富旅游资源而旅游失权现象较为严重的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研究较少。基于上述考量,西安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会战在对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状况开展深入调研及对国内外社区旅游增权理论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循着旅游增权"是什么""凭什么""增什么""怎么增""增权为什么"的理论脉络,围绕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内涵、基础、内容、路径及目的等问题,尝试建构了一套有关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系统理论,著书《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理论与实践》,于2018年11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曼 阙维民
在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风险的全球化背景下,本文从世界遗产保护的视角提出文化遗产地可持续保护的实现途径,选取亚太地区代表性文化遗产地,依据文化遗产地利益相关者与研究调查者之间双向互动获取的信息,并通过监测、评价、反馈三个步骤进行调查分析,在这些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为实现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性目标提出具体保护建议。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可持续保护 亚太地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明明 杨伦 何思源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社区依托当地的资源、气候和地形等条件创造并世代传承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1)。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社区粘性的活态复合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不仅维系了当地自然生态的平衡,也支撑了当地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2)。遗产地社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实践者和精神载体,既是遗产当代实践和代际传承的实施主体,也是保护对象,是农业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淑娟 李丽娟 隋玉正
为提高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水平,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等方法研究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的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在类型上以古遗址类、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类以及民俗类为主;(2)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威海东部、青岛胶州湾及烟台北部是各类遗产的高密度分布区,莱州湾区域有大量盐业文化遗产,日照东港区有较多渔业文化遗产;(3)先秦时期遗产集中分布在莱州湾区域,秦汉至隋唐时期遗产集中分布在威海东部,宋元明清时期遗产在烟台北部、威海东部、青岛胶州湾均有大量分布,近代以来的遗产主要分布在威海环翠区和青岛胶州湾;(4)遗产分布受海拔、坡度、河流等自然因素,渔业、盐业、海运贸易等海洋经济,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妈祖文化等社会文化及海防建设的影响较大。最后,提出建设海洋文化遗产名录、重视海洋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促进公众积极参与遗产保护等保护建议及“三核驱动、两区随动、两带联动、多点带动”的海洋文化遗产旅游格局。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程励 李珍芳 祁杉
如何有效地激励遗产旅游者践行环境责任,在旅游过程中实现自我环境行为约束与管理,是遗产地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需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遗产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划分为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维护型环境责任行为、促进型环境责任行为,以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地为案例地,基于规范激活理论视角,以认知-情感-行为路径为逻辑建立模型,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再使用fsQCA方法来探讨行为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构型组合。通过505份问卷的实证研究发现:(1)责任归属和环境态度显著正向影响遵守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结果意识和责任归属显著正向影响维护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责任归属显著正向影响促进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2)道德义务感有利于促进旅游者约束个人的行为,而旅游者预期积极情感可以促进遵守型、维护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旅游者预期消极情感还可以影响促进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情感因素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3)构建了3种类型环境责任行为的复杂因果模型,共得到9条因果组合路径,其中,高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和高维护型环境责任行为的前因条件组合都必须具备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高促进型环境责行为可以只具备认知因素。文章不仅深化了环境责任行为的理论认识,还能为遗产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预测和管理提供依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何银春 陈果 王金伟 曾斌丹
遗产认同的测度研究是深入发展文化遗产相关理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旅游在当代价值功能的重要话题,但当前遗产认同量表开发与检验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鉴于此,文章选择用户生成内容(UGC)与半结构访谈收集数据,通过扎根理论三级编码,从客体表征和主体建构两个方面归纳出世界文化遗产地游客遗产认同的7个维度:自我认同、地方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遗产认知、情感体验与行为实践。在此基础上,借鉴已有量表与扎根分析资料,遵循严格的量表开发流程,开发了包含26个题项的游客遗产认同定量测度量表,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与信效度检验论证了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文章的研究结论丰富了遗产认同相关研究,为后续其他群体遗产认同的量表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充分发挥旅游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增强群体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
世界遗产 遗产旅游 情感体验 遗产认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维亚 汤澍 陈玲玲 徐敏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文化遗产形象形成的内在机制;游客对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环境感知以正面情绪为主,在游客的情绪感知中生态环境影响着游客的整体形象感知;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水环境和植物景观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尤为显著;游客对其遗产形象的感知同时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上,成熟的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与塑造;改善与提升城市文化遗产形象,需要同时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因此,管理者和经营者应从改善文化遗产景区绿化景观,做好水体保护,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做好垃圾分类管理,改善景区整洁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维亚 汤澍 陈玲玲 徐敏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文化遗产形象形成的内在机制;游客对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环境感知以正面情绪为主,在游客的情绪感知中生态环境影响着游客的整体形象感知;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水环境和植物景观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尤为显著;游客对其遗产形象的感知同时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上,成熟的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与塑造;改善与提升城市文化遗产形象,需要同时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因此,管理者和经营者应从改善文化遗产景区绿化景观,做好水体保护,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做好垃圾分类管理,改善景区整洁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