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59)
2023(8395)
2022(7070)
2021(6338)
2020(5171)
2019(11482)
2018(11595)
2017(21209)
2016(12145)
2015(13691)
2014(14068)
2013(13600)
2012(12892)
2011(11989)
2010(12306)
2009(11181)
2008(11002)
2007(10080)
2006(9334)
2005(8779)
作者
(37384)
(31025)
(31000)
(29251)
(19767)
(14849)
(14045)
(12215)
(12065)
(11318)
(10758)
(10499)
(10268)
(10101)
(10077)
(9554)
(9162)
(9089)
(9065)
(8900)
(8122)
(7939)
(7568)
(7214)
(7211)
(7026)
(7023)
(6830)
(6608)
(6588)
学科
(50682)
经济(50617)
管理(28571)
(26739)
中国(20683)
地方(20531)
(18600)
企业(18600)
(17420)
业经(12762)
(11804)
农业(11776)
(11558)
(11376)
方法(11048)
地方经济(10780)
(10684)
银行(10658)
(10595)
金融(10587)
(10481)
(10328)
发展(9029)
(8999)
数学(8829)
数学方法(8689)
环境(8673)
(8550)
(7933)
贸易(7922)
机构
学院(169002)
大学(164567)
研究(69678)
(65023)
经济(63020)
管理(55970)
中国(52418)
理学(45408)
理学院(44723)
管理学(43829)
科学(43661)
管理学院(43510)
(38565)
(37667)
(36171)
研究所(33801)
(31121)
中心(30849)
(29748)
农业(28075)
业大(26423)
(26100)
(25926)
师范(25769)
(25545)
北京(25313)
(23976)
财经(22555)
技术(22234)
科学院(20985)
基金
项目(105568)
科学(80363)
研究(79668)
基金(70141)
(62419)
国家(61751)
科学基金(50236)
社会(47195)
(45170)
社会科(44401)
社会科学(44395)
(37793)
基金项目(36315)
教育(35910)
编号(34002)
自然(30593)
(29902)
自然科(29790)
自然科学(29776)
成果(29222)
自然科学基金(29169)
资助(28656)
课题(26429)
重点(24531)
发展(23939)
(23529)
(21599)
(21596)
(21288)
创新(20211)
期刊
(88293)
经济(88293)
研究(57218)
中国(48445)
(36023)
学报(29303)
教育(27897)
科学(26130)
农业(24467)
(23093)
管理(22863)
大学(21326)
学学(19824)
(19595)
金融(19595)
业经(16564)
技术(15994)
经济研究(13462)
(12611)
问题(11360)
财经(10708)
图书(9499)
(9315)
(9253)
(8960)
论坛(8960)
职业(8742)
科技(8573)
(8535)
世界(8368)
共检索到289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明俊  柴宝贵  刘效龙  丁爱芳  
介绍了山东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东省省域城镇体系的规划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玮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即一定经济区范围内毗连分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城镇群体,它们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广大乡镇为基础、由若干不同性质规模的城镇组成,具有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成的等级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按此概念衡量我国现状,真正形成的城镇体系还不多。一般来说,城镇体系的发展,要伴随着所在经济区的成熟。经济区的本质,是社会化劳动地域分工;城镇体系的首要特征,则是各城镇在经济区内实现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俊  
城镇体系的规划研究,是兴起于六十年代的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独特价值在于成功地提供了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特征与地理背景的相互关系及经济空间格局形成过程的新思路,并由此独辟了一条依靠区域大城市和城镇群体有效地组织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城市化的蹊径。因此,城镇体系这一概念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邓肯(D.Duncan)首先提出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应用,对城市和区域的规划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玲  谢正观  
干旱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受制于区域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土地类型等,它们是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的地理基础。针对这种状况,结合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依靠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集中发展,着力于城镇内涵的建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高见  刘海燕  陈小杰  
空间格局不经济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密度和距离,二者相互作用,通过空间集聚和要素流动塑造了区域的空间格局。城镇体系规划是引导空间开发、塑造空间格局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存在重计划轻市场、重规模轻特色、重结构轻网络等方面的问题。把密度和距离的分析框架引入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从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基础设施3个方面创新了城镇体系规划技术,为重塑西部地区空间格局、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仇保兴  
本文从城镇体系规划落实“五个统筹”的功能作用的分析出发,针对现存的八类问题,提出如何提高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科学性的六条要求,并从发挥城镇体系规划六大功能和完善规划基础性工作的两个方面,就如何强化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要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明俊  柴宝贵  刘效龙  丁爱芳  
首先,深入分析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面临的时代背景,指出当前城镇化政策、区域格局、管理模式正处于不断变化中,城镇化模式、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其次,结合我国各地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践经验,指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表现出政策性、综合性、立足部门事权、落实战略意图、注重时序引导、强化近期实施、增强针对性等发展动向。最后,基于可实施的理念,从8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框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于兰军  
从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入手,剖析两者的关系及主要差异,分析了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区域发展战略在空间上表现为政策区概念,面向封闭的均质区域,区内具有普适性,其实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过程,不同发展战略在空间上不具有排他性;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则表现为开放性特征,以"点、线、网络"等结构化语言为基本要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发展的规律性,且同一尺度的不同城镇群体在空间上一般不应交叉。当前山东省城镇空间结构表述中存在过于依赖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叠过多的问题,并对省域城镇空间结构进一步发育提出了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寇刘秀  包存宽  蒋大和  
以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探讨运用生态足迹进行融合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为规划环评较早地介入规划编制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规划编制初期,确定规划的生态底限,农业用地、非农建设用地和水域的面积不低于3 728、1 016和2 019 km~2;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状评价的结果提出耕地是苏州城市发展的限制因子,水资源是优势因子,并估算了规划实施前后苏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规划实施后,苏州市的人均生态赤字有加大的趋势,耕地的赤字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草地和能源用地的生态盈亏无变化,林地的生态赤字将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生态盈余将增加。依据该结果提出了减缓生态赤字的措...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洪祥  雷刚  吴先华  刘阳强  
本文结合山东省城镇化质量监测评价的实践,针对现有城镇化质量评价存在部分基础性指标缺位、质量评价方法不够全面、指标体系预警功能不够突出等问题,尝试建立预警指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式,对现有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深化。实证分析表明,基于预警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式改变了当前城镇化质量评价单纯进行数据加总的做法,增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的预警功能和实践指导功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传开  张凡  宁越敏  
基于山东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分形方法、引力模型、空间探索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研究发现:12010年山东省53.5%的城镇人口集聚于县和县级市,具有明显的县域城镇化特征,同时农民身份转换滞后于其产业转移,半城镇化现象显著;2城镇体系呈位序规模分布,中小规模城市发育较好,大城市发育不足;3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但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薄弱;4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为核心的三大热点分布区及以鲁西、鲁南地区为主的冷点分布区。最后就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解睿  潘晔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类现代化起积极作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力为支撑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城镇化。"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是转型跨越发展时期提出的,这一格局加快了山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文章在分析了山西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富喜  孙海燕  
遵循全面性、主导性、可行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重点对基于17地市的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居环境指数明显地表现为东优西劣;基础设施指数则表现出典型的"两高两低"特征,由东向西高低峰谷交错递减;而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生活方式指数三者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城镇化发展指数成正相关,大体呈"┣"型分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洪祥  
本文首先区分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质量的差别,提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是在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等更深层次的考察。笔者以山东省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宏观层面,运用判断城镇化质量的三个宏观判据,总体上判断了全省城镇化质量所处的基本阶段;在微观层面,通过建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各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据此分析了各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