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19)
- 2023(10850)
- 2022(8519)
- 2021(7463)
- 2020(5865)
- 2019(13107)
- 2018(12959)
- 2017(24285)
- 2016(13446)
- 2015(14842)
- 2014(15016)
- 2013(14594)
- 2012(13814)
- 2011(12731)
- 2010(13018)
- 2009(11811)
- 2008(11736)
- 2007(10569)
- 2006(9879)
- 2005(9299)
- 学科
- 济(64779)
- 经济(64704)
- 业(32398)
- 管理(31666)
- 中国(23612)
- 地方(22789)
- 企(22421)
- 企业(22421)
- 农(20641)
- 方法(18077)
- 业经(16483)
- 数学(15131)
- 数学方法(14954)
- 农业(14453)
- 发(13349)
- 学(13242)
- 地方经济(12147)
- 融(11369)
- 金融(11366)
- 银(11174)
- 银行(11151)
- 财(10993)
- 行(10922)
- 制(10800)
- 环境(10502)
- 发展(10191)
- 展(10162)
- 贸(9869)
- 贸易(9856)
- 易(9375)
- 机构
- 学院(196478)
- 大学(195067)
- 济(80859)
- 经济(78905)
- 研究(77747)
- 管理(67612)
- 中国(57723)
- 理学(56672)
- 理学院(55793)
- 管理学(54657)
- 管理学院(54297)
- 科学(48717)
- 京(43974)
- 所(40625)
- 农(38107)
- 研究所(36874)
- 财(36537)
- 中心(34190)
- 江(32793)
- 范(30824)
- 师范(30521)
- 农业(29536)
- 业大(29483)
- 院(28242)
- 财经(28116)
- 北京(28061)
- 州(25970)
- 经(25437)
- 经济学(25128)
- 省(25044)
- 基金
- 项目(128591)
- 科学(101711)
- 研究(93728)
- 基金(91923)
- 家(81313)
- 国家(80600)
- 科学基金(68010)
- 社会(60772)
- 社会科(57592)
- 社会科学(57580)
- 省(51828)
- 基金项目(48499)
- 划(43571)
- 自然(42328)
- 教育(41762)
- 自然科(41342)
- 自然科学(41329)
- 自然科学基金(40538)
- 编号(37297)
- 资助(36097)
- 发(34621)
- 成果(30885)
- 重点(30013)
- 发展(27899)
- 课题(27741)
- 展(27416)
- 部(27203)
- 创(26253)
- 国家社会(25677)
- 创新(24719)
共检索到315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富喜 孙海燕
遵循全面性、主导性、可行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重点对基于17地市的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居环境指数明显地表现为东优西劣;基础设施指数则表现出典型的"两高两低"特征,由东向西高低峰谷交错递减;而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生活方式指数三者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城镇化发展指数成正相关,大体呈"┣"型分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洪祥
本文首先区分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质量的差别,提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是在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等更深层次的考察。笔者以山东省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宏观层面,运用判断城镇化质量的三个宏观判据,总体上判断了全省城镇化质量所处的基本阶段;在微观层面,通过建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各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据此分析了各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矫卫红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环境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评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保证各市均衡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方法]该文利用熵值法计算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Arc-GIS12.0软件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出"东北和西南高、西北和东南低"的特点。其中,经济城镇化表现为"东北、西南和中部城市突出、西北和东南城市发展较落后"的特点,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特征相吻合;社会城镇化表现出中部、西南高,西北、东南低的特点;土地城镇化体现出以莱芜为最高值中心,以青岛、潍坊、淄博、济宁为第二高值的倒"C"型特点;人口城镇化则以济南为最高值,以菏泽、济宁、淄博、潍坊、青岛为第二高值;环境城镇化表现出"沿海城市高、中部城市低"的特征。[结论]山东省市域之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且经济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着直接决定性作用。山东省在统筹全省新型城镇化平衡发展过程中,注重当地经济建设是根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传开 张凡 宁越敏
基于山东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分形方法、引力模型、空间探索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研究发现:12010年山东省53.5%的城镇人口集聚于县和县级市,具有明显的县域城镇化特征,同时农民身份转换滞后于其产业转移,半城镇化现象显著;2城镇体系呈位序规模分布,中小规模城市发育较好,大城市发育不足;3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但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薄弱;4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为核心的三大热点分布区及以鲁西、鲁南地区为主的冷点分布区。最后就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晓艺 翟晓凤 杨飞虎
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4年~2017年的省级数据,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整体上具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各个区域差异程度在持续扩大,造成全国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得到较快提升,处于领先地位,中部、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提升较慢,处于落后状态,而各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建议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松懈,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注重提高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整体水平;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精准性,进一步调控区域内部地差异化,坚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基于投入产出视角评价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成效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兆德
山东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刘兆德(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273165)山东省兼有对外开放发展与资源富集区开发的双重优势.其经济和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建设基础良好、是我国发达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化格局的雏形已基本形...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初楠臣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土地管理学的核心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与熵权的综合确权法,基于协调发展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2011—2014年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逐步优化趋势。(2)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关系片状分区特征明显,鲁东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的协调发展度"高峰区";鲁中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但优化趋势显著;鲁西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协调发展优化速度相对缓慢,属于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双低"区域。(3)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往往并非同步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总体上超前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初楠臣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土地管理学的核心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与熵权的综合确权法,基于协调发展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2011—2014年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逐步优化趋势。(2)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关系片状分区特征明显,鲁东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的协调发展度"高峰区";鲁中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但优化趋势显著;鲁西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樊文平 王鸿康 刘红平 单宝艳
文章通过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大气污染监测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等方法,研究山东省城镇化发展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2014-2017年,城镇化水平呈从东北往西南递减格局,鲁中和鲁东提升较快,鲁西北及鲁南提升较慢;城镇化与各类大气污染物的耦合协调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呈从东往西递减趋势;城镇化与大气环境高度协调的地区为鲁东沿海三市,全省协调发展的城市达94.12%,仅鲁西南一市欠协调。据此提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建议:对高度协调型城市,应借助其蓝色半岛经济区核心地位发挥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对基本协调型中的城镇化超前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注重与大区域污染联防;对基本(欠)协调型中的城镇化滞后型城市,需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并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及西部经济隆起带,实现城镇化快速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 大气环境 耦合协调性 山东省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徐丽群 鲁昊昆
开发了评价城市公共交通支撑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能力系数,并对中国不同规模和不同区域城市群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处于同步发展状态;(2)公共交通支撑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地理特征;(3)不同规模城市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具有差异性。建议城市根据自身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并注重运营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公共交通 城镇化 发展水平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晋琳 温燕华 刘蓝琦
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江苏省为例,通过统计2006—2015年江苏省各市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和地区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市县的新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推移而提高,但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这种差异呈扩大趋势;全省城镇化水平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明显形成三级阶梯:苏南、苏中和苏北。为保证全省发展的均衡,省政府应重点关注苏北地区的发展,适当关注苏中地区的发展,该研究思路也适用于其它省份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区域差异 因子分析 趋势分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舒燕飞
选用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第二产业集聚度指标,利用卡利诺模型,在计量回归的基础上得出西方盛行的诺斯姆规律并不适合我国城镇化实际情况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虽然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是东西部地区城镇第二产业发展质量差距并不明显,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的差距的观点。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集聚度 卡利诺模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王洋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85—2012年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与演进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山东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耦合协调度可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即不协调阶段(1985—1989年)、基本协调阶段(1990—2005年)和高级协调阶段(2006—2012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空间城镇化滞后到高级协调-人口城镇化滞后;进而以山东省2011年县域为研究单元,对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和协调类型进行了分析,县域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帆 王振伟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动力,是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志,"十八大"中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计算2004—2013年间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但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全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分为4大类:城镇化水平高的武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鄂州市、随州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城镇化水平中等的十堰市、潜江市、孝感市、咸宁市、荆州市、荆门市;以及城镇化水平低的随州市、仙桃市、恩施州、神农架林区、黄冈市、天门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雪涛 吴清扬
文章以中国289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单元,制定适用于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基于熵值赋权法测算289个地级城市的人口-生态-社会-经济-土地五重及综合城镇化强度,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五重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阶段。结果表明:生态与人口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与社会城镇化处于并轨状态。东部其他类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西部与东北社会、土地城镇化较低,中部人口城镇化较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东莞、天津、南京、厦门、武汉城镇化强度位居中国前十位。中国城镇化3D空间趋势呈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上升态势,2D城镇化高值区呈条带状、片状、点状格局分布形态。除北京与上海城镇化处于协调状态,其余均为失调类型,省会、副省级城市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强于其所在省份的地级市,综合城镇化强度与其协调发展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以省会城市为主导引领五重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发展格局态势凸显,仅东部沿海地域串联成片,其他地区呈孤立分散的高值点分布,辐射范围狭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