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72)
- 2023(4888)
- 2022(3405)
- 2021(3076)
- 2020(1996)
- 2019(4549)
- 2018(4221)
- 2017(7224)
- 2016(3854)
- 2015(4349)
- 2014(4215)
- 2013(4071)
- 2012(3816)
- 2011(3556)
- 2010(3457)
- 2009(3051)
- 2008(2944)
- 2007(2802)
- 2006(2585)
- 2005(1943)
- 学科
- 济(18873)
- 经济(18864)
- 农(10702)
- 管理(8607)
- 地方(8374)
- 业经(8007)
- 农业(7635)
- 中国(7337)
- 业(6935)
- 发(5327)
- 农业经济(5005)
- 发展(4228)
- 展(4223)
- 企(4106)
- 企业(4106)
- 建设(4032)
- 财(3978)
- 环境(3461)
- 产业(3255)
- 学(3170)
- 地方经济(3061)
- 方法(2991)
- 信息(2868)
- 工作(2856)
- 制(2841)
- 土地(2687)
- 总论(2675)
- 信息产业(2654)
- 教育(2653)
- 经济建设(2637)
- 机构
- 学院(52825)
- 大学(50116)
- 研究(20375)
- 济(19347)
- 经济(18574)
- 管理(17560)
- 中国(15395)
- 理学(14373)
- 理学院(14109)
- 管理学(13819)
- 管理学院(13716)
- 科学(12731)
- 京(11276)
- 农(10101)
- 中心(9889)
- 范(9659)
- 师范(9603)
- 所(9393)
- 江(9232)
- 财(8791)
- 研究所(8455)
- 院(8110)
- 省(7914)
- 业大(7757)
- 师范大学(7679)
- 州(7421)
- 农业(7408)
- 北京(6891)
- 发(6802)
- 技术(6514)
- 基金
- 项目(36713)
- 研究(29499)
- 科学(29123)
- 基金(24837)
- 家(21699)
- 国家(21434)
- 社会(18943)
- 科学基金(18355)
- 社会科(17748)
- 社会科学(17741)
- 省(15950)
- 基金项目(13608)
- 教育(12956)
- 划(12771)
- 编号(12533)
- 自然(10452)
- 自然科(10144)
- 自然科学(10144)
- 成果(10085)
- 自然科学基金(9943)
- 课题(9825)
- 发(9458)
- 重点(8750)
- 年(8289)
- 资助(8037)
- 发展(7928)
- 国家社会(7795)
- 展(7794)
- 创(7655)
- 规划(7631)
共检索到87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凤娇 吕晓 陈昌玲
在深化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内涵的基础上,论文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德尔菲法及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17城市2005—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是指某一区域一定时期内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形态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驱动下所表现出的转变过程,包括结构转型、效率转型和功能转型等三方面。2)山东省城乡建设用地综合转型以及各分项转型平均水平在研究期间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转型水平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为菏泽;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功能转型这一维度对综合转型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 山东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凤娇 吕晓 陈昌玲
在深化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内涵的基础上,论文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德尔菲法及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17城市2005—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是指某一区域一定时期内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形态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驱动下所表现出的转变过程,包括结构转型、效率转型和功能转型等三方面。2)山东省城乡建设用地综合转型以及各分项转型平均水平在研究期间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转型水平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为菏泽;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功能转型这一维度对综合转型的影响较大。3)2005—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在区域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年际变化较为明显,全省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并不显著,区域间转型发展并未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但结构转型指数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4)在未来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发展中,不仅要关注其经济功能,更应注重其对保护和治理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推动作用,对区域转型差异进行适度调控和干预。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 山东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文信 林楚璇 曾晨 程伟亚 郭龙
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布局,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抓手。论文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评价2005—2018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于Tobit模型,从“经济—社会—政策—空间”4个维度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邻海、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本稳定,内陆地区稳步上升;效率均值由高到低大体依次是邻海、中部、内陆。(2)经济发展水平、人地关系、政策管控、区位条件是正向促进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因素,财政支持、城镇化水平则会抑制效率的提升。基于此,建议地方政府部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制定差异化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政策,控制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化活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文信 林楚璇 曾晨 程伟亚 郭龙
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布局,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抓手。论文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评价2005—2018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于Tobit模型,从“经济—社会—政策—空间”4个维度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邻海、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本稳定,内陆地区稳步上升;效率均值由高到低大体依次是邻海、中部、内陆。(2)经济发展水平、人地关系、政策管控、区位条件是正向促进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因素,财政支持、城镇化水平则会抑制效率的提升。基于此,建议地方政府部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制定差异化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政策,控制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化活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瑾 赵辰 韩苗
[目的]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研究有利于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并为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太谷区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协调发展关系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剖析了影响其两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1)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和乡村转型发展指数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分布;平川区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整体优于山地区。(2)不同耦合作用系数的取值,对城乡建设用地转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十分有限。2010年以来,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的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逐渐由明星镇向周边乡镇圈层蔓延式提高。平川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优于山地区。(3)2010—2018年,影响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经历了2个阶段:第1阶段(2010—2016年)以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为主,第 2 阶段(2017—2018 年)以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影响为主。影响平川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以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系统为主,山地区则以乡村转型系统为主。[结论]太谷区可通过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双轮驱动,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单宝艳 刘洋洋 王俊凝
城乡差异研究对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城乡差异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省城乡差异的空间格局,并运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影响城乡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城乡差异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为正值,且达到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山东省城乡差异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山东半岛和鲁南部分地区城乡差异较大,鲁西地区差异较小;城镇化率、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地方财政投资比重、进出口总额比重和高等教育规模是决定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因素;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是决定山东省城乡差异空间格局的最关键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芳芳 濮励杰
本文选择东部沿海"国家两大发展战略"交汇城市——南通市作为研究区,面对其新形势下的用地需求与矛盾,综合运用建设用地变化测度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协调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11年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南通市城镇用地扩张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沿江高于沿海"的特征,同时其扩张弹性系数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未达到理想集约利用状态;②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推进下并未与农村人口非农化减少相挂钩,在研究期内基本处于加速增长态势,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沿海扩展、南北沿江减少"的特征,过半数区、县(市)农村居...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时空特征 形成机理 南通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蒋敏 李芹芳 刘涛
运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及综合分析法,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资金筹措、土地整治三方面,设计了生态移民模式、"空心村"整治模式、城镇化模式和村镇体系化模式4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并深入研究各模式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模式符合陕西省实际情况,因此,可在拓展农村发展空间、缓解城市发展对土地用地需求的同时保护耕地和完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产业布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佘丽敏 邱永胜
[目的] 研究2000年以来山东省县域乡村收缩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可以丰富我国乡村收缩的研究内容,并为山东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2000—2010年与2010—2020年两个时期山东省90个县域乡村收缩的时空格局演变,利用“自然-社会经济-政策”数据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剖析乡村收缩主导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 (1)2000—2020年山东省县域乡村人口收缩总体表现为中度收缩,且呈收缩加剧趋势,中度收缩县域广泛分布在山东省各地区,塌陷和重度收缩县域从鲁南、鲁西北转移和扩散到除鲁南以外的其他地区,轻度收缩县域从“胶东半岛”向“鲁西北和鲁南地区”转移。(2)山东省县域乡村收缩演变类型以加速收缩型与持续收缩型为主,胶东半岛地区乡村收缩形势最为严峻,其次是鲁中和鲁西南地区。(3)两个时期乡村收缩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并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城镇化水平对两个时期的乡村收缩均产生重要影响,但其负向作用程度在逐渐减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形起伏情况和医疗服务水平影响前一时期乡村收缩,其影响由西向东递减;地方财政状况、教育服务水平、村庄人口中心度和区位条件正向影响后一时期乡村收缩,地方财政状况和村庄人口中心度的影响分别呈现由南向北向东和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教育服务水平和区位条件的影响由中部向两侧递减。[结论] 山东省县域乡村人口已进入全面收缩阶段,乡村收缩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对乡村收缩的影响大于自然因素,且社会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日趋明显,自然因素影响日趋减弱,现状乡村收缩格局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远智 王介勇
城乡转型是一个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过程。科学认知城乡转型的概念内涵,系统探讨城乡转型的格局、过程和机理,对于解决新时代突出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城乡转型理论认知的基础上,论文综合解析了中国省域城乡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并基于城乡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剖析了城乡转型的格局,探讨了不同类型城乡转型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及其对策。结果表明:(1)城乡转型是城市地域系统演化与乡村地域系统演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外在表征是这2个过程耦合协调的状态;(2) 2000—2018年,各省城市和乡村发展水平快速上升,城乡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实现了由濒临失调向中级协调的转变,但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3) 2000—2018年,全国城乡转型整体上实现了由低水平城乡统筹向中等水平城乡融合的转变,在空间上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城乡转型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征;(4)全国城乡发展可划分为高水平城乡融合区、中等水平城乡融合区、低水平城乡融合Ⅰ区和低水平城乡融合Ⅱ区4种类型,各类型区城乡转型的关键在于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补齐短板等措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春蕾 朱孔来 冯聪蕊 王新军
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13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进行有效的组合评价。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得到的结果最优。分析发现:山东省各市城乡统筹差异较大;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统筹发展远远高于西部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丽静 王冬艳 王霖琳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村庄合并,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前提是保证村民有足够的田间作业时间,因此合理耕作半径的确定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综合考虑影响耕作半径的自然、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因素与耕作半径之间的作用机制,确定了耕作半径的决定性因素。以沂源县鲁村镇增减挂钩项目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合理耕作半径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合理耕作半径为3.2 km,即与建新村距离3.2 km以内耕地所涉及的村庄可以作为拆旧村庄向建新村合并。现阶段,非人力出行方式及机械化农用工具使用比重在研究区较低,提高高速度交通工具使用比例和广泛应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津逵
在加速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严峻,原因在于现有征地补偿方式剥夺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多予、少取、放活"首先是"放活",应当还农民以农村建设用地的财产权。在现行的法规体制下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可能有三种解决方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效顺 曲福田 郭忠兴 蒋冬梅 潘元庆 陈兴雷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向前推进,我国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日益膨胀,而农村建设用地变化违背理论预期;因此,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现实与理论预期存在矛盾和偏差。本文将"脱钩"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土地管理领域,提出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形态。在计算其临界值及构建"脱钩"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定量界定出"脱钩"程度的八种状态,筛选出考核指标后,对临港新城城乡建设用地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三点结论:其一,2000年以前无锡城乡建设用地的变化出现"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和"弱脱钩"的非理想状态。近年呈现"强脱钩"的理想状态;其二,土地宏观政策是调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有效...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农村建设用地 脱钩 无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葳 苏伟忠 陈维肖 陈爽 杨桂山
基于经济和社会视角的国家尺度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而全国城市空间格局的自然生态关联性呈现新的研究需求。由此通过自然生态单元等级划分并与城乡建设用地叠加,揭示了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在自然生态单元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主要问题:在一级生态功能区中,生态调节区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北等生态脆弱地区,但其内部城乡建设用地占比最小仅为0.69%,产品提供区城乡建设用地的占比为2.74%,人居保障区面积最小且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但其城乡建设用地占比最大,高达11.20%;城乡建设用地在自然生态单元的分布差异总体由自然地貌与大河流域特征决定,城镇群区、农产品提供区和土壤保持区占据79.54%的城乡建设用地,位于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等地貌特征为主的胡焕庸线东南部;城乡建设用地分布格局也表现为东多西少,与我国三大阶梯的地势格局分布较为一致;上述格局关联性体现了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近些年来在开发需求膨胀和工程技术进步等人为因素驱动下,城乡建设用地呈现向较高海拔地区的扩张趋势。这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基础信息,也为辨识中国城市空间组织和演化机理提供技术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