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36)
- 2023(16402)
- 2022(14216)
- 2021(12971)
- 2020(10907)
- 2019(24491)
- 2018(24081)
- 2017(45666)
- 2016(24912)
- 2015(27775)
- 2014(27425)
- 2013(27140)
- 2012(25032)
- 2011(22592)
- 2010(22510)
- 2009(20534)
- 2008(19769)
- 2007(17244)
- 2006(15367)
- 2005(12649)
- 学科
- 济(97561)
- 经济(97447)
- 业(65597)
- 管理(63493)
- 企(49602)
- 企业(49602)
- 方法(43762)
- 数学(37703)
- 农(37441)
- 数学方法(37303)
- 中国(25650)
- 农业(24952)
- 学(24522)
- 业经(23897)
- 财(22855)
- 地方(22587)
- 贸(17135)
- 贸易(17127)
- 制(16681)
- 易(16580)
- 环境(15847)
- 理论(14983)
- 技术(14696)
- 和(14368)
- 发(13618)
- 银(13236)
- 银行(13162)
- 融(13021)
- 金融(13019)
- 务(12908)
- 机构
- 学院(354615)
- 大学(354382)
- 管理(138028)
- 济(134070)
- 经济(130947)
- 研究(123454)
- 理学(120651)
- 理学院(119162)
- 管理学(116854)
- 管理学院(116231)
- 中国(88459)
- 科学(83066)
- 京(75352)
- 农(74068)
- 所(63318)
- 业大(62550)
- 研究所(58765)
- 财(58297)
- 农业(57592)
- 中心(56168)
- 江(52290)
- 范(49412)
- 师范(48824)
- 财经(47406)
- 北京(46722)
- 院(44720)
- 经(43237)
- 州(41716)
- 省(40758)
- 师范大学(39719)
- 基金
- 项目(256361)
- 科学(200078)
- 基金(185521)
- 研究(179318)
- 家(166316)
- 国家(164689)
- 科学基金(139148)
- 社会(112767)
- 社会科(106606)
- 社会科学(106573)
- 省(102339)
- 基金项目(100414)
- 自然(93430)
- 自然科(91195)
- 自然科学(91165)
- 自然科学基金(89520)
- 划(86002)
- 教育(80549)
- 资助(74696)
- 编号(71991)
- 重点(57942)
- 成果(56477)
- 发(55477)
- 部(54637)
- 创(52719)
- 科研(49742)
- 课题(49503)
- 计划(49329)
- 创新(49215)
- 国家社会(46301)
- 期刊
- 济(146648)
- 经济(146648)
- 研究(96592)
- 农(71165)
- 学报(68402)
- 中国(65960)
- 科学(60966)
- 大学(50318)
- 农业(48121)
- 学学(47958)
- 管理(45348)
- 财(40313)
- 教育(34836)
- 业经(27609)
- 技术(26462)
- 融(26163)
- 金融(26163)
- 业(22876)
- 经济研究(21907)
- 财经(21417)
- 版(20042)
- 问题(19705)
- 业大(19699)
- 科技(19459)
- 资源(18432)
- 经(18219)
- 图书(17670)
- 农业大学(16006)
- 林业(15754)
- 技术经济(15524)
共检索到503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邰鹏飞 王铁
以山东省307个乡村旅游示范单元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空间插值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乡村旅游示范单元的空间分布类型、均衡程度、分布密度等进行定量表征,并总结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单元整体呈现正空间自相关,呈现空间集聚性特征;2密度分布表现为鲁东半岛,鲁中山区,鲁西、鲁北平原三大空间分布热点区域;3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和客源因素、政策驱动、交通区位及高级别景区的辐射效应等人文因素。基于此,结合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四点建议:深入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邰鹏飞 王铁
以山东省307个乡村旅游示范单元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空间插值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乡村旅游示范单元的空间分布类型、均衡程度、分布密度等进行定量表征,并总结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单元整体呈现正空间自相关,呈现空间集聚性特征;2密度分布表现为鲁东半岛,鲁中山区,鲁西、鲁北平原三大空间分布热点区域;3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和客源因素、政策驱动、交通区位及高级别景区的辐射效应等人文因素。基于此,结合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四点建议: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供给侧;构建产业化发展模式,丰富营销策略,依托产业链带动客源市场;强化乡村旅游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可进入性与舒适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实现乡村旅游扶贫与开发精准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铁 邰鹏飞
以山东省307个乡村旅游示范单元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空间插值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乡村旅游示范单元的空间分布类型、均衡程度、分布密度等进行定量表征,并总结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单元整体呈现正空间自相关,呈现空间集聚性特征;2密度分布表现为鲁东半岛,鲁中山区,鲁西、鲁北平原三大空间分布热点区域;3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和客源因素、政策驱动、交通区位及高级别景区的辐射效应等人文因素。基于此,结合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四点建议: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供给侧;构建产业化发展模式,丰富营销策略,依托产业链带动客源市场;强化乡村旅游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可进入性与舒适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实现乡村旅游扶贫与开发精准化。
关键词:
乡村旅游示范单元 空间分异特征 山东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贤棠 刘大均 胡静 侯建楠
以48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对其空间分布形态、均衡程度、分布密度进行定量表征,并运用空间插值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示范点在地理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状态,属于凝聚型分布格局。2示范点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且分形结构较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是围绕城市、交通等地理要素展开。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京津冀、长三角的密度最大,珠三角、闽东南和川渝等地次之。4示范点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交通区位的影响较大,呈现"傍景"、"环城"、"沿路"的分布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晓英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山西省213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对其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判别,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的特点,且与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包括以太原和晋中为主的中部密集区和以临汾、运城、晋城为主的南部密集区,且都以各地级市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大多数示范点分布于城郊地区;(2)经济发展、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科技类、农事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多分布于经济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 李嘉琛 刘江龙
【目的】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规律的探析,揭示影响重点村空间分布规律的因素,可以为湖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129个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 Pro2.8软件,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聚集分布,以长沙市与岳阳市的交界处最为聚集,在长沙市与湘潭市的交界处、益阳市东南部也呈现出一定的聚集状态,在怀化市东部有一个聚集次中心。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方向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均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大。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地级行政区的分布总体较为均衡,在县级行政区以及各流域、板块中分布并不均衡。旅游资源是影响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首要因素,有95个村分布于距离A级景区15 km的范围内,占73.64%。自然环境(海拔、坡度)与交通可达性同样影响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86%的村庄都位于海拔600 m以下的地区,超过半数的村庄所在地坡度小于10°,105个村在主要公路10 km缓冲区范围内,占总数的81%。各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口密度对于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有限。【结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特征,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状况。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王涛 王静
探究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流域保护和流域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流域三批次乡村旅游重点村为例,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使用叠加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剖析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呈现“上疏中聚下密”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分布态势,空间分布异质性特征明显;在苏浙沪交界地带形成高密度核心区,在成都、重庆、宜昌、吉安等地周围包围区域形成“团块状、椭圆形、条形”的次级高密度核心区;大多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景区发展。应充分利用长江流域资源优势,统筹各方,做好流域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推动流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并基于流域各自区位优势,打造差异化、个性化、本土化的乡村旅游业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王涛 王静
探究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流域保护和流域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流域三批次乡村旅游重点村为例,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使用叠加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剖析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呈现“上疏中聚下密”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分布态势,空间分布异质性特征明显;在苏浙沪交界地带形成高密度核心区,在成都、重庆、宜昌、吉安等地周围包围区域形成“团块状、椭圆形、条形”的次级高密度核心区;大多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景区发展。应充分利用长江流域资源优势,统筹各方,做好流域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推动流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并基于流域各自区位优势,打造差异化、个性化、本土化的乡村旅游业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振华 刘国恩 赖振宇 张洪岩
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乡村已经开始成为主客共享的新空间,文章基于POI数据,从主客共享视角结合辽宁省乡村旅游地特点将其划分为十种类型,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和核密度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从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乡村居民和客源市场五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研究表明:(1)辽宁省各类乡村旅游地数量和分布形态具有差异。(2)乡村旅游地主要呈现集聚分布,九类乡村旅游地主要集中于辽中南城市群,而风景区资源丰富且呈随机分布。(3)各类乡村旅游地分布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主客交互、与旅游发展因素交互后均产生增强作用,表明主客共享对乡村旅游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惠中 宋文 张文信 李新举 刘佳琦 李俊颖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为23.97%,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水平为46.81%,两种"非粮化"水平均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前者主要受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水源距离、表层土壤质地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距水源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培育技术;在社会经济方面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多方位解决粮食销路问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逢军 汪忠列 李潇 陈东军 杨旸 焦珊珊 付诗悦 杨平 杨轻轻
文章以婺源县33个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以游客网络评论为数据源,绘制游客情感地图,分析乡村旅游地游客情感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测定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空间特征上,游客高情感值主要分布在婺源的东部和北部地区,情感热度自东部、北部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减弱,呈现出“二核三次多从”的分布格局,核心—边缘特征明显。(2)在时间特征上,游客情感值在不同月份有一定的波动性;情感高值常常伴随着季节性景观的展现和相应的季节性活动的开展而出现,呈现出时间上的同步性;游客情感均值月度波动程度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对成熟度。(3)乡村旅游地游客情感受到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与住宿、旅游政策与服务和游客个性化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高级别旅游景区的数量、旅游交通的距离、旅游信息平台的数量是控制性影响因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怡洁 刘亚男 杨晓霞
夜间旅游是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组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第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密度呈“三高密度核中心,多次中心零散分布”态势,冷热分区由北向南呈梯度分布格局;第三,影响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因素之间是复杂组合关系,单个条件变量并不能构成夜间文旅消费繁荣的必要条件,5个条件变量产生了3条高分布组态影响因素结果;第四,实现高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模式是差异化的,其中“高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引领夜间文旅模式”是最优模式,“公共服务与政策支持双驱夜间文旅模式”和“公共服务完善助推夜间文旅模式”是实现高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重要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瑞林 陈慧媛 陈广平 刘承良
以湖北省342家高星级农家乐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考察湖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呈凝聚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差异较大;具体来看,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主要集中于恩施、宜昌、襄阳和武汉等地,在空间格局上,鄂东武汉城市圈基本已形成以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一线集中连片的带状空间格局;鄂西则表现为以恩施、宜昌为核心的多中心格局特征。进一步探讨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认为河谷平原是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集中布局的沃土,陆路交通是高星级农家乐发展布局的关键,而近域客源则是高星级农家乐布局发展的基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卿 高楠 田祥宇
以山西省前4批3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等方法,探讨并揭示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省全域及晋北晋中晋南三大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离散程度高,方向性明显,除晋北地区外,其他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均呈均衡分散型态势;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整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征;根据各自特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划分为红色旅游发展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生态康养度假型、特色风景观光型四大类,其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空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重点村分布的关键因素是距低级景区距离、交通通达度、高程;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与距高级景区距离单因子影响力不显著,但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朝辉 李思梦 乔浩浩 高杨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路径,民宿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选取黄山市黟县为案例地,采用ArcGIS、SPSS等分析软件,并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和特征价格模型,研究民宿产业定价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民宿房价整体呈现以碧山为代表的资本主导型民宿高值区,以塔川、南屏、关麓、卢村和屏山景区为核心的传统村落型民宿次高值集聚区。2)不同等级民宿区位选择偏好不同,中低档民宿主要依托旅游景点呈现多组团集聚分布,而高档民宿较为分散,未形成明显的集聚。3)民宿房价的空间分布与旅游吸引物、区位特征、场所空间、户外景观、原生态环境等因素高度相关。4)房源特征对民宿定价的影响最大,经营投入、品牌声誉和景观特征等因素影响次之。
关键词:
乡村民宿 空间分布 房价 影响因素 黟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