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95)
2023(12892)
2022(11345)
2021(10480)
2020(8959)
2019(20555)
2018(20435)
2017(39681)
2016(21439)
2015(24280)
2014(24284)
2013(24253)
2012(22429)
2011(20444)
2010(20548)
2009(19005)
2008(18020)
2007(15659)
2006(13861)
2005(12170)
作者
(63294)
(52936)
(52402)
(50125)
(33814)
(25317)
(23705)
(20842)
(20088)
(18812)
(18052)
(17929)
(16887)
(16818)
(16296)
(16081)
(15544)
(15397)
(15153)
(14860)
(13140)
(13027)
(12722)
(12047)
(11933)
(11710)
(11562)
(11385)
(10677)
(10221)
学科
(108672)
经济(108578)
管理(60694)
(54658)
方法(45408)
(44836)
企业(44836)
数学(40093)
数学方法(39552)
地方(26570)
(24092)
(22643)
中国(22629)
业经(20778)
(19292)
农业(16638)
环境(15763)
地方经济(15353)
(14955)
贸易(14945)
理论(14922)
(14904)
(14498)
(14360)
技术(13042)
(12685)
(12384)
金融(12382)
(11612)
(11607)
机构
大学(311811)
学院(310935)
(130214)
经济(127416)
管理(124796)
理学(108592)
理学院(107369)
研究(106414)
管理学(105277)
管理学院(104727)
中国(76909)
科学(66916)
(65760)
(54864)
(53745)
(50076)
研究所(49157)
业大(47616)
中心(47495)
(44844)
财经(44595)
北京(41509)
(40934)
师范(40619)
(40407)
经济学(38980)
农业(38932)
(38427)
(36453)
经济学院(34783)
基金
项目(214998)
科学(168707)
基金(155641)
研究(155320)
(135477)
国家(134385)
科学基金(115479)
社会(97849)
社会科(92715)
社会科学(92686)
(85506)
基金项目(82916)
自然(76071)
自然科(74190)
自然科学(74174)
自然科学基金(72738)
(70605)
教育(70438)
资助(65095)
编号(62956)
成果(50167)
重点(47885)
(46726)
(46375)
(43822)
课题(43247)
创新(40920)
科研(40721)
教育部(39936)
大学(39625)
期刊
(146168)
经济(146168)
研究(91773)
中国(56066)
学报(48780)
科学(45692)
管理(45496)
(45169)
(39350)
大学(36468)
学学(34568)
农业(31508)
教育(30337)
技术(27831)
经济研究(23394)
(23351)
金融(23351)
业经(22293)
财经(21654)
问题(18797)
(18486)
技术经济(17205)
(15866)
统计(15680)
资源(15620)
图书(15606)
理论(15078)
科技(15034)
现代(14173)
(13997)
共检索到452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兴杰  谷树忠  董德坤  张新华  武红  周洪  
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能产生高额的土地增值收益,因而建设占用是我国耕地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是保持耕地稳定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构建了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一般均衡分析理论模型。模型研究表明,为有效控制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必须将土地出让收益与种植业收益比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山东省典型案例区耕地保护实证表明,在耕地变化驱动因素保持不变、提高5%和降低5%的3种情景下,为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增值收益惠及农民、政府(地方政府、省级和中央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不受损、土地使用者承担相应耕地保护责任,典型案例区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益与种植业收益比年变化率至少应保持在1.09%-8.75%之间;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谷树忠  王兴杰  张新华  武红  胡咏君  
耕地保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分析关注耕地保护和耕地向其他用地转换后的经济效益上的差别,从而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耕地数量、质量、权属和生态环境等的保护。经济合理地保护耕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耕地保护中相关各方因土地收益流转而紧密相连,任何一方收益的变化都将引起其他各方的连锁反应。在耕地保护相关方与土地收益流转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理论依据,设定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收益标准和成本标准,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推导出农用地收益转换边际的理论模型,尝试寻求经济合理地保护耕地的可行之道,即确立农民耕地保护主体地位,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确的耕地保护行...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魏战刚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为我国优化耕地资源配置、保证耕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厘清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理论一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耕地保护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理论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合理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全景  欧名豪  
本文采用虚拟变量模型 ,以软件Eviews为分析工具 ,以农业大省山东省为例 ,首次对土地用途管制在耕地保护中的绩效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后 ,每 1万元基本建设投资可节约占用耕地 0 .0 0 195hm2 ,1998-2 0 0 2年 ,山东省共节约建设占用耕地 80 43 0 .48hm2 。但GM( 1,1)预测结果表明 ,到 2 0 10年 ,山东省耕地保护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据此文章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然嫣  陈印军  
本文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户入户调查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并建立Logistic模型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农户耕地保护利用行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样本统计分析发现,调研区在黑土保护利用中普遍存在种植结构单一、连作障碍突出、化肥过量使用、保护性耕作措施使用率不高、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回归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农户种粮收入、耕地面积、政府宣传与补贴政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配套服务等因素对农户黑土耕地利用与保护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应该建立黑土耕地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农户黑土耕地保护意识和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艳霞  高魏  韩立  
研究目的:对典型地区耕地保护补偿实践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各地补偿模式有针对农民的货币补偿、针对基层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耕地保护工作经费补助、针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补偿、针对耕地质量提高的建设补偿、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问的资源产业协作;地方实践在直接货币补偿政策效力、资金来源、补偿对象和范围确定、基础工作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研究结论: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统筹城乡发展十分重要,今后可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整合相关支农政策等方面来拓宽资金来源,同时因地制宜探索多元补偿,充分发挥补偿政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柳杨  赵敏娟  徐涛  
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不仅是为了短期的经济收益,而且是追求综合收益最大化的行为。经济理性是影响保护积极性的重要方面,但农户内在的耕地保护积极性同样关键,特别是在种植业收益持续较低时,就更需要研究生态理性能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耕地保护行为。本文建立了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逻辑框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包含"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逻辑框架通过了整体适配性检验;生态理性因子,包括认知、态度和个性,是影响保护行为的主动因;其次为种植规模,对保护行为有正向影响;经济理性因子,包括绝对收益、比较收益和边际收益,对保护行为的影响最小。因而,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需要更多地从农户生态理性形成的机理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建  张广辉  
耕地数量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文献都是从耕种农作物土地的总数量对经济的影响角度进行研究,而没有考虑耕种不同作物土地数量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不同。该文则将耕地分为耕种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三类,以1996-2009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开展了分析,通过统计数据显示: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而耕种棉花和油料作物的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通过面板数据的单位根、协整以及因果关系检验得到:耕种粮食的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耕种棉花与油料作物的土地面积与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最后,提出为了保持山东省经济的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苑全治  郝晋珉  张玲俐  王博祺  龙鑫  
论文通过研究认为耕地保护收益区域分配不平衡是我国耕地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构建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有利于提高地方耕地保护积极性,抑制耕地减少趋势。论文以经济外部性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理论模型重点模拟区域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影响及对策,而经验模型则探讨了补偿的主体、补偿标准的计算、补偿方式、制度保障和机构设置;最后以潍坊市为例,计算了2005年潍坊市各区市县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将潍坊市12个县级行政单元划分为7个保护区和5个补偿区,模拟构建了潍坊市2005年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结果表明:在耕地保护外部效益得到补偿后,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得到提升,其保护...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孙晓莉  赵俊三  吴晓伟  张雪岭  张万强  
研究目的:分析云南省耕地规划保有量指标下达的合理性。研究方法:耕地规划指标实现指数、耕地压力指数以及二者之间的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全省129个县中约89个县的耕地保有量规划指标下达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景洪市、晋宁县及思茅区等40个县的耕地保有量指标下达不够合理,指标实现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全省2009年耕地现状面积与2020年规划指标相比有一定的空间,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对全省耕地保有量规划指标进行适度调整,指标调整应优先在各州市内部进行平衡。研究结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指标下达时应综合考虑各州市、县(市、区)的耕地规划指标实现指数以及耕地压力指数,建议云南省对耕地保有量指标进行局部调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兰兰  蔡银莺  
以试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四川省成都市、上海市闵行区及江苏省苏州市,以及尚未实行经济补偿政策的湖北省武汉市、荆门市和黄冈市6个典型区域93个村庄940名受访农民的调查为实证,探讨经济补偿对调动农民参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并采用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农民感知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经济补偿明显增强农民在改善耕地生态环境、维持耕地数量不减少、确保农地用途不改变、平衡耕地质量不降低等方面的积极性;经济补偿显著提升了农民对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成效的感知评价,已接受经济补偿的农民对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成效的综合评价值较未享有经济补偿农民对耕地保护成效的综合评价值高0.143;受访农户的个体...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鑫  
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家庭农场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激励其开展耕地保护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山东省313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二元及有序probit模型,从内在驱动和外在保障两方面,实证分析耕地保护价值认知、地权稳定性对农场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91.37%的农场能采纳1种及以上的耕地保护措施,19.20%的家庭农场能采纳全部5种耕地保护措施;(2)耕地保护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认知均显著影响农场耕地保护行为,但经济和生态价值认知的驱动作用大于社会价值认知的驱动作用;(3)延长流转地期限、依托政府流转方式能增强地权稳定性,能有效激励农场采纳多种耕地保护措施;(4)稳定的地权能不同程度强化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认知对家庭农场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为此,应从规范农地流转、创新宣传引导、加强技术培训等方面着手,激励家庭农场开展耕地保护行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毋晓蕾  汪应宏  陈常优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逐渐减少,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才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提出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盈余/赤字面积及其折算系数测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经济标准测算方法。同时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的基础是耕地效益的外部性。强化耕地资源的价值核算,将置于公共领域耕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显化。(2)根据耕地的质量等级计算区域赤字/盈余。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耕地质量以及复种指数的差异较大,区域间单位耕地的产出也不同,因此在测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亚萍  刘秀霜  王萍  薛淑慧  
以山东省东营市、德州市典型盐渍化区为案例区,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走访与观察为辅的方法对农民的环境意识与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农民环境认知程度较高,了解盐碱地利用、秸秆和地膜处理的一些常识;环境理念综合得分不高,农民不熟悉环境污染的专业名词,不认可化肥、农药给农业环境带来污染。(2)农民环境行为综合得分偏高,处理生活垃圾、动物粪便以及秸秆的行为较为合理,能够综合利用有机肥和各种盐碱地的改良技术。(3)农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性,环境行为水平的高低还受到农村基础条件和国家政策等的综合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佩佩  杨桂山  王晓旭  葛京凤  
耕地变化的区域分异研究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依据。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太湖流域1985~2015年耕地数量、质量和动态结构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近30a流域耕地呈现以城镇为中心面的边缘扩散和以乡镇为中心点的散布流失特征,导致耕地净减少了38.87%,其中环湖、沿江城市密集区及县域空间拓展区是耕地流失的热点区域。耕地集中连片分布区与经济发展快速区的空间复合导致耕地缩减与建设用地扩张呈现空间对应关系,建设占用始终是驱动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不同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政策影响,不同地类对耕地转移的贡献率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转移比例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对等。总体上,耕地变化呈现由缓慢零散占用到快速集聚流失的过程,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高值和低值区亦表现由分散到集中的格局,最终驱动了耕地优势区由环湖平原区向西南丘陵区的空间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