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17)
2023(13315)
2022(11134)
2021(10302)
2020(8491)
2019(19388)
2018(19657)
2017(38046)
2016(21109)
2015(23893)
2014(24127)
2013(23780)
2012(21605)
2011(19348)
2010(19255)
2009(17317)
2008(16701)
2007(14649)
2006(13144)
2005(11672)
作者
(61538)
(50815)
(50354)
(48264)
(32380)
(24417)
(22825)
(20030)
(19504)
(18188)
(17534)
(17132)
(16088)
(15995)
(15647)
(15611)
(15226)
(15111)
(14546)
(14488)
(12697)
(12507)
(12217)
(11636)
(11368)
(11334)
(11255)
(11232)
(10243)
(10078)
学科
(84140)
经济(84035)
管理(61995)
(56396)
(45319)
企业(45319)
方法(35371)
数学(30246)
数学方法(29857)
(26949)
中国(23692)
地方(20601)
(20489)
业经(20301)
(20014)
环境(19916)
农业(17837)
(15540)
(14754)
(13839)
理论(13773)
(13596)
贸易(13589)
(13145)
技术(12625)
(12342)
(12318)
财务(12244)
财务管理(12217)
(12134)
机构
大学(295234)
学院(295234)
管理(118347)
(113622)
经济(110796)
理学(102061)
理学院(100933)
研究(99692)
管理学(99087)
管理学院(98587)
中国(73535)
科学(64296)
(63863)
(50910)
(50837)
(50434)
业大(46665)
研究所(45971)
中心(45592)
(44805)
(40888)
财经(40591)
师范(40550)
北京(40315)
农业(39240)
(36742)
(36343)
(36282)
师范大学(32719)
经济学(32629)
基金
项目(205153)
科学(160733)
研究(151074)
基金(146943)
(127725)
国家(126623)
科学基金(108662)
社会(93583)
社会科(88416)
社会科学(88388)
(82858)
基金项目(79255)
自然(71101)
自然科(69280)
自然科学(69264)
(68296)
教育(68117)
自然科学基金(67963)
编号(62803)
资助(59470)
成果(50305)
重点(45915)
(44635)
(44149)
课题(43094)
(42127)
创新(39296)
科研(39037)
项目编号(37560)
教育部(37372)
期刊
(129720)
经济(129720)
研究(86621)
中国(57091)
学报(47694)
(47679)
科学(44169)
管理(42014)
(37171)
大学(35745)
教育(34391)
学学(33447)
农业(32879)
技术(25150)
(24698)
金融(24698)
业经(22848)
财经(18690)
经济研究(18509)
问题(17504)
图书(16945)
(16183)
(15833)
资源(15353)
科技(15125)
理论(14900)
技术经济(13966)
(13870)
实践(13770)
(13770)
共检索到4332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晓冰  
城镇化是社会变革的过程。加快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山东省城镇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镇化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带动,节约社会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城镇、增强生态理念,形成适应山东实际的低炭生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洁  夏显力  李世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选用山东省17地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基于BC2-DEA测算了纯技术条件下的区域生态效率,立足新型城镇化视角,构建了区域生态效率与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环保财政投入、万元GDP能耗的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呈U型关系,半岛地区和鲁中地区的大部分城市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鲁西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生态效率呈线性关系,区域生态效率随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环保财政投入和万元GDP...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姜吉坤  祝胜来  曹吉昌  李晓冬  薛雅伟  
分析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之间的耦合机制,对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省2009—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得分从2009年的0.039上升到2018的年0.909,碳排放水平呈波动变化趋势。(2)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呈倒“U”型趋势,2017年达到耦合协调度峰值,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先后经历拮抗—磨合—协调阶段。未来,随着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低碳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需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控制碳排放水平,降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保障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的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姜吉坤  祝胜来  曹吉昌  李晓冬  薛雅伟  
分析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之间的耦合机制,对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省2009—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得分从2009年的0.039上升到2018的年0.909,碳排放水平呈波动变化趋势。(2)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呈倒“U”型趋势,2017年达到耦合协调度峰值,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先后经历拮抗—磨合—协调阶段。未来,随着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低碳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需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控制碳排放水平,降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保障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的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倪建伟  
跟踪调研表明,"两区同建"如何持续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农村社区与产业园区如何互动、融合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后如何解决农业远距离耕作问题、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表现突出的三个重要问题。德州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地方经验,即通过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传统城镇产业改造升级、现代农业赶超推动、社区集聚吸纳发展等四种特色化现实路径促进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和布局产业园区、尊重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习惯改进管理模式、社区为企业提供多种社会服务等促进社区与园区的融合;通过引进高科技农业公司参与打造农产品高科技示范园区、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等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助推农业现代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先标  杨善民  张翠萍  
在中国经济总量的"第一方阵"中,山东城镇化水平较长期地落后于粤苏浙等沿海省份,严重制约其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率先达到小康目标的实现。比较分析指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山东应以树立先进的城镇化发展理念为先导,以加大体制改革为重要动力和第一要务,以铁路现代化、保障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为重要抓手,以新型城镇化和海洋科教研究为智库支撑,以人才强省为重要战略,唱好"海经",重视海洋强省和城镇化两大战略的捆绑实施,坚定不移地推动城乡统筹、海陆互动的山东特色城镇化,持续促进山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建成小康强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传开  张凡  宁越敏  
基于山东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分形方法、引力模型、空间探索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研究发现:12010年山东省53.5%的城镇人口集聚于县和县级市,具有明显的县域城镇化特征,同时农民身份转换滞后于其产业转移,半城镇化现象显著;2城镇体系呈位序规模分布,中小规模城市发育较好,大城市发育不足;3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但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薄弱;4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为核心的三大热点分布区及以鲁西、鲁南地区为主的冷点分布区。最后就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职建仁  王紫燕  
新型城镇化是以低碳经济为引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特色建设之路。文章采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以低碳理念引领城镇化发展,在农村人口转移、基础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但由于区县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城乡结构体系偏差大,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极大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鉴于此重庆市应坚持联动、绿色、创新发展路径,以产业集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基础产业的竞争优势;明确城镇生态化发展规律,做好生态区域保护与资源节约工作,构建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格局;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不断完善相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崔波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城镇化进程面临粮食安全、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低碳经济的道路。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时代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也是城镇化建设的最佳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因此,在我国发展现阶段,推进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统筹构建低碳城乡必将成为未来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矫卫红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环境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评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保证各市均衡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方法]该文利用熵值法计算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Arc-GIS12.0软件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出"东北和西南高、西北和东南低"的特点。其中,经济城镇化表现为"东北、西南和中部城市突出、西北和东南城市发展较落后"的特点,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特征相吻合;社会城镇化表现出中部、西南高,西北、东南低的特点;土地城镇化体现出以莱芜为最高值中心,以青岛、潍坊、淄博、济宁为第二高值的倒"C"型特点;人口城镇化则以济南为最高值,以菏泽、济宁、淄博、潍坊、青岛为第二高值;环境城镇化表现出"沿海城市高、中部城市低"的特征。[结论]山东省市域之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且经济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着直接决定性作用。山东省在统筹全省新型城镇化平衡发展过程中,注重当地经济建设是根本。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庆海  刘合林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土地城镇化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二者互促共进、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对山东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6~2015年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整体上处于失调状态;从区域角度来看,半岛地区、鲁西北、鲁西南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鲁中地区土地城镇化则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二者失调的状态区域差异特征也非常显著。两者失调主要表现为土地城镇化超前而人口城镇化滞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城镇化融资的财税激励,城镇化扩张的土地财政依赖,城镇化投资的晋升激励,是土地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影响因素;而二元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福利支出责任的抵触情绪,农村家庭和农民个人因素的影响则是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的关键因素。确保进城农民迁徙自由化;推进农民土地财产物权化;健全市民化资金挂钓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化供给水平是促进山东省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山桂  汪应宏  陈晨  雷刚  吴先华  
以山东省为例,研究城市间"双向竞争"地价策略对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引入人口城镇化的其他主要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将地价政策的人口城镇化效应单独剥离显示,利用2006-2010年山东省17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双向竞争"地价策略的人口城镇化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山东省城市间无论是向下竞工业地价还是向上竞商住地价,均对人口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产生了正向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邵大伟  吴殿鸣  
利用"五普"、"六普"数据,采用分形和ESDA方法,揭示了山东省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动向及空间特征,并根据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剖析了全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中小城镇取得较快发展,中等规模城市发育较好,济南—青岛的双中心特征突出;城镇化空间格局相对稳定,整体呈现集聚发展的趋势,城镇体系沿胶济线展开特征依然突出,三大高水平集聚区对周边城镇化辐射作用明显,西部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工业化、外资、科技进步、交通等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应重视大城市培育、加快小城镇发展、区域协调以及个性化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明俊  
基于"五普"、"六普"统计口径变更带来的影响,分析了2000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化率区域变动的特征。结果发现:"五普"、"六普"统计口径的变更使山东省2010年前后的城镇化率不具可比性;山东省城镇化率提升的速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提升较快,山东省城镇化率的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的态势;山东省城镇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平衡,但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分离问题尚未解决。基于山东省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回归方程显示,由于人口跨区域流动,人口净流入区的实际城镇化率高于理论城镇化率,人口净流出区的实际城镇化率低于理论城镇化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成策  
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山东省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有15个市、140个县和1个镇,共有城镇人口299万人(含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6%,明显低于全国10.6%的平均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