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03)
- 2023(11245)
- 2022(8890)
- 2021(7833)
- 2020(6527)
- 2019(14299)
- 2018(13972)
- 2017(26268)
- 2016(14785)
- 2015(16187)
- 2014(15986)
- 2013(15529)
- 2012(14042)
- 2011(12523)
- 2010(12326)
- 2009(11190)
- 2008(11126)
- 2007(9732)
- 2006(8814)
- 2005(7642)
- 学科
- 济(59815)
- 经济(59738)
- 业(37921)
- 管理(37116)
- 企(27974)
- 企业(27974)
- 方法(24635)
- 数学(21750)
- 数学方法(21523)
- 农(20702)
- 中国(18159)
- 学(15550)
- 地方(14937)
- 业经(14828)
- 农业(14230)
- 财(13721)
- 贸(10979)
- 贸易(10975)
- 易(10634)
- 制(10325)
- 环境(9780)
- 发(8999)
- 技术(8916)
- 产业(8563)
- 融(8526)
- 金融(8524)
- 银(8346)
- 银行(8288)
- 行(7888)
- 理论(7804)
- 机构
- 大学(213115)
- 学院(211915)
- 济(83777)
- 经济(82030)
- 研究(78401)
- 管理(76872)
- 理学(67516)
- 理学院(66628)
- 管理学(65171)
- 管理学院(64814)
- 中国(55949)
- 科学(53519)
- 农(50437)
- 京(44625)
- 所(42163)
- 业大(40262)
- 农业(40124)
- 研究所(39268)
- 财(36185)
- 中心(35172)
- 江(33265)
- 财经(29502)
- 范(29230)
- 师范(28778)
- 省(28009)
- 院(27841)
- 经(26988)
- 农业大学(26831)
- 北京(26741)
- 经济学(26134)
- 基金
- 项目(154622)
- 科学(121238)
- 基金(113114)
- 研究(103591)
- 家(103348)
- 国家(102517)
- 科学基金(85878)
- 社会(67503)
- 社会科(63892)
- 社会科学(63871)
- 省(63226)
- 基金项目(60869)
- 自然(58234)
- 自然科(56904)
- 自然科学(56879)
- 自然科学基金(55853)
- 划(52858)
- 教育(46828)
- 资助(44463)
- 编号(39264)
- 重点(36146)
- 发(34279)
- 部(33055)
- 创(31929)
- 计划(31795)
- 科研(30369)
- 成果(30307)
- 创新(30040)
- 国家社会(28554)
- 科技(28245)
共检索到303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邵大伟 吴殿鸣
利用"五普"、"六普"数据,采用分形和ESDA方法,揭示了山东省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动向及空间特征,并根据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剖析了全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中小城镇取得较快发展,中等规模城市发育较好,济南—青岛的双中心特征突出;城镇化空间格局相对稳定,整体呈现集聚发展的趋势,城镇体系沿胶济线展开特征依然突出,三大高水平集聚区对周边城镇化辐射作用明显,西部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工业化、外资、科技进步、交通等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应重视大城市培育、加快小城镇发展、区域协调以及个性化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明俊
基于"五普"、"六普"统计口径变更带来的影响,分析了2000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化率区域变动的特征。结果发现:"五普"、"六普"统计口径的变更使山东省2010年前后的城镇化率不具可比性;山东省城镇化率提升的速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提升较快,山东省城镇化率的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的态势;山东省城镇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平衡,但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分离问题尚未解决。基于山东省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回归方程显示,由于人口跨区域流动,人口净流入区的实际城镇化率高于理论城镇化率,人口净流出区的实际城镇化率低于理论城镇化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金华 曹广忠 王志宝
在分析1990年以来我国各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速度差异的基础上,按城镇化进程特征将各省(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1990年—2005年各类型省(区)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省(区)的影响作用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非农就业比重对各类省(区)城镇化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对外贸易规模仅对城镇化水平高的两类省(区)的城镇化影响显著,但是推动作用比较小;教育水平对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两类省(区)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显著。
关键词:
省(区) 城镇化 类型 影响因素 中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惠中 宋文 张文信 李新举 刘佳琦 李俊颖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为23.97%,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水平为46.81%,两种"非粮化"水平均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前者主要受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水源距离、表层土壤质地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距水源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培育技术;在社会经济方面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多方位解决粮食销路问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成策
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山东省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有15个市、140个县和1个镇,共有城镇人口299万人(含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6%,明显低于全国10.6%的平均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增林 温秀丽 刘天宝
人口半城镇化率的研究是人口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在提出半城镇化率演变模型的基础上,对1982—2014年中国人口半城镇化率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省域间人口半城镇化率水平的时空差异,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影响人口半城镇化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半城镇化进程经历了缓慢增长阶段(1982—1995)和快速增长阶段(1995—2014)。(2)2005—2014年,中国大部分省市半城镇化率提高明显,高度半城镇化省市数量增加明显;东部地区半城镇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欢 邓宏兵 谢伟伟
从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特征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3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及差异。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全局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集聚态势减弱,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正向溢出效应大于负向溢出效应。其中城市面积、教育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存在负向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对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欢 邓宏兵 谢伟伟
从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特征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3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及差异。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全局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集聚态势减弱,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正向溢出效应大于负向溢出效应。其中城市面积、教育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存在负向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产生正向影响,且目前绿色发展水平对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范进 赵定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衍生出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就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建立了协调性指数模型,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当前中国的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在此基础上,基于外在制度和内在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这种不协调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造成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协调的直接因素是二元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而这又内生于以投资驱动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投资驱动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刘强 刘振明 孔祥飞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
关键词:
省域 城镇化综合水平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刘强 刘振明 孔祥飞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政府干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创新对城镇化综合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在统计意义上对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推动并不明显。
关键词:
省域 城镇化综合水平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王洋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85—2012年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与演进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山东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耦合协调度可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即不协调阶段(1985—1989年)、基本协调阶段(1990—2005年)和高级协调阶段(2006—2012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空间城镇化滞后到高级协调-人口城镇化滞后;进而以山东省2011年县域为研究单元,对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和协调类型进行了分析,县域城...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庆海 刘合林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土地城镇化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二者互促共进、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对山东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6~2015年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整体上处于失调状态;从区域角度来看,半岛地区、鲁西北、鲁西南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鲁中地区土地城镇化则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二者失调的状态区域差异特征也非常显著。两者失调主要表现为土地城镇化超前而人口城镇化滞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城镇化融资的财税激励,城镇化扩张的土地财政依赖,城镇化投资的晋升激励,是土地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影响因素;而二元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福利支出责任的抵触情绪,农村家庭和农民个人因素的影响则是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的关键因素。确保进城农民迁徙自由化;推进农民土地财产物权化;健全市民化资金挂钓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化供给水平是促进山东省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丹 戴林琳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广忠 陈昊宇 边雪
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地级单元截面数据的分析显示,中部地区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偏低,但增长速度较快。利用区域不平衡指数与分解Lorenz曲线,结果显示空间上区域内部差异明显,时序演进则表现为趋同趋势,高速增长区域逐渐向区域内部转移。回归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较明显,区位条件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近年来有所增强;不同年份间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城镇化 空间差异 不平衡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