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02)
- 2023(15146)
- 2022(13070)
- 2021(12075)
- 2020(9969)
- 2019(22815)
- 2018(22668)
- 2017(43474)
- 2016(23779)
- 2015(26775)
- 2014(26983)
- 2013(26690)
- 2012(24588)
- 2011(22457)
- 2010(22580)
- 2009(20903)
- 2008(20471)
- 2007(18296)
- 2006(16217)
- 2005(14130)
- 学科
- 济(98300)
- 经济(98153)
- 管理(69402)
- 业(67620)
- 企(52923)
- 企业(52923)
- 方法(41780)
- 数学(36019)
- 农(35719)
- 数学方法(35615)
- 财(28041)
- 中国(25712)
- 业经(24435)
- 农业(24077)
- 地方(22884)
- 制(22073)
- 学(21629)
- 环境(15542)
- 理论(15327)
- 银(15315)
- 银行(15268)
- 贸(15182)
- 贸易(15175)
- 务(15114)
- 财务(15046)
- 财务管理(15010)
- 和(15001)
- 体(14848)
- 融(14818)
- 金融(14813)
- 机构
- 大学(347873)
- 学院(345980)
- 济(136796)
- 管理(135680)
- 经济(133571)
- 理学(117786)
- 研究(117355)
- 理学院(116394)
- 管理学(114426)
- 管理学院(113784)
- 中国(86050)
- 京(73799)
- 科学(73294)
- 财(64764)
- 农(59900)
- 所(59100)
- 研究所(53859)
- 业大(52495)
- 中心(52438)
- 江(51289)
- 财经(51252)
- 范(47671)
- 师范(47277)
- 经(46480)
- 北京(46283)
- 农业(45872)
- 院(42232)
- 经济学(41382)
- 州(41173)
- 师范大学(38419)
- 基金
- 项目(238884)
- 科学(188600)
- 研究(175941)
- 基金(173765)
- 家(151308)
- 国家(150002)
- 科学基金(128589)
- 社会(111815)
- 社会科(105691)
- 社会科学(105666)
- 省(93319)
- 基金项目(92588)
- 自然(82511)
- 自然科(80529)
- 自然科学(80510)
- 教育(79822)
- 自然科学基金(79049)
- 划(78490)
- 编号(71930)
- 资助(70372)
- 成果(59398)
- 重点(53487)
- 部(52822)
- 发(51261)
- 课题(49595)
- 创(49239)
- 制(46178)
- 国家社会(46095)
- 创新(45993)
- 科研(45271)
- 期刊
- 济(155073)
- 经济(155073)
- 研究(102719)
- 中国(66592)
- 农(58864)
- 学报(56235)
- 科学(52688)
- 财(48442)
- 管理(47861)
- 大学(42992)
- 学学(40550)
- 农业(39551)
- 教育(38083)
- 融(30029)
- 金融(30029)
- 技术(27902)
- 业经(26895)
- 财经(24826)
- 经济研究(22982)
- 经(21112)
- 问题(20440)
- 版(17985)
- 业(17598)
- 图书(16938)
- 科技(16810)
- 理论(16794)
- 技术经济(15850)
- 资源(15658)
- 现代(15404)
- 实践(15320)
共检索到505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虎 刘彦随
乡村收入差异是地域空间分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结构以及形成机制出发,研究乡村农民人均收入的空间差异,是当前农民人均收入差异研究的新趋势。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农民人均收入差异主要由地市间的差异造成;从收入来源来看,农民经营性收入以及农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已经成为造成山东省农民人均收入差异的主要根源。山东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灯光图进行直观反映,通过对比发现,山东省农民收入差异的空间格局与山东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相类似,呈四点两带分布,即青岛、烟台、济南、济宁、胶济带、沿海带的农民人均收入最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受非农化与非粮化影响,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民增收机会较多。
关键词:
乡村 收入差异 机制 山东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孟凯 张冰逸 王铭杰 王强
村民的生计可持续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而村民的生计转型意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本文以海口市北港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在旅游发展作用下乡村居民的生计转型意愿。研究发现: (1) 传统生计受限和转型机遇出现的双重背景促使村民调整生计方式;(2) 代际差异通过年龄效应——客观因素和世代效应——主观因素两条路径共同作用于村民的生计转型意愿,其中客观因素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主观因素包括地方情感、家庭压力和生计满意度;(3) 村民的生计转型意愿呈现出老年一代——相对抗拒、中年一代——普遍支持、 青年一代——持续观望的代际差异;(4) 生计转型意愿的形成具有“父慈子孝”的家庭互动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玉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关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主要呈现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低收入和高收入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居民收入区域间差异明显等特征,并阐释了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形成主要受地域特征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产业结构层次高低不同、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农产品市场相对饱和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要加快农村城镇化改革来扩大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来完善相对贫困的帮扶政策、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农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农民增收的资本等措施,进而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异。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收入差异 农村 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小勇
本文利用GE指数的区域分解发现,东、中、西部地带间不平等解释了农村居民收入总体不平等的70%以上,沿海-内陆地带间不平等解释了总体不平等的50%以上。利用KZ极化指数发现,农村居民收入在极化方向上主要体现在沿海和内陆之间以及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和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而高财政分权和低财政分权在区域之间的极化程度并不明显。
关键词:
居民收入差异 极化 农村居民收入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尹含 孙伯驰
对标对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文章从微观农户视角通过数字乡村整体架构,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建设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数字乡村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Kakwani指数上升0.0010。(2)分维度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经济数字化使收入差距提高了0.0009,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作用效果最明显。(3)异质性分析还发现,通过数字乡村建设,非林区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0.0187万元,非林业生产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0.0656万元,两者增收效果更明显。(4)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精英俘获,高学历农户和高社会资本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0496万元和0.0267万元,不利于弱势群体分享数字乡村建设红利,带来了严峻的收入分化问题。(5)机制分析显示,数字乡村建设使高收入农户的农业生产发展增加1.5457万元,非农就业的概率增加0.1427,从而扩大了农村收入差距。根据研究结论,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补足乡村经济数字化和林业生产短板,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任以胜 汪勇 陆林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分析方法研究2006—2020年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及各维度生计资本整体保持增长态势,具有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公共资本依次降低的特征,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总体差异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差异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3.889%,63.536%,12.642%,区域间差异是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地区差异呈下降态势,不同区域的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组间流动性较低,难以实现跨越式跃迁,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空间分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炜 蔡建明 马恩朴
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以乡镇企业为主要代表的乡村非农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1987-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1)以全国整体来看,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劳动者人均报酬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为负。(2)企业劳动者人均报酬、乡镇企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随时间变化,引起变量系数突然变化的原因多与政策变化相关联。(3)乡镇企业总产值、劳动者人均报酬和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作用具有空间分异性。最后对未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相应发展建议,包括健全全国惠农政策、减轻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税收压力、增加农村居民多种收入方式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魏杰 王韧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实践经验又对传统政策体系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为解释这一现象,文章提供了五个理论命题,并基于内部和外部二元机制的划分确立了农村居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框架。实证研究表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限制了内部收入决定机制的有效性,并直接导致基于农业自身的内部政策体系的相对失灵;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托于内部和外部解决机制的协调,即在改善农业生产成本—收益比的同时,重点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加大农业技术投入。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内部决定机制 外部决定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南平 蒋晋
新时代共同富裕进程中,通过乡村振兴改善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状况是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呈现乡村振兴的果,才能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本文首先厘清了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收入差距的理论源流及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及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了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的对策改善乡村振兴中要素支撑能力薄弱、分配制度缺位的现状;改善乡村振兴中在地化经济薄弱、益农利农联结机制弱化的现状;改善乡村振兴中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困难、生产力发展方式亟须优化的现状;改善乡村振兴中传统乡村治理体系落后、政策目标难以持续实现的现状;改善乡村振兴中基础服务体系支撑作用不强的现状。本文的贡献在于: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及改善农民收入状况的关联性;提出了国有—集体所有—农户所有的新型农村股份合作制;提出了强化集体经营项目及相应的可操作性的对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叶波 魏后凯
现有文献主要从变化趋势、形成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研究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由于采用的时空尺度、不平等指数、样本容量、价格处理方法等不一致,不同学者所得结论不尽相同。多数学者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在持续扩大,但近年可能出现转机。农村地区差异过大,会影响农民收入、消费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并对人口流动、社会稳定等产生不利影响。今后亟需加强对不同空间尺度的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模型构建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居民收入 地区差异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昱燃 张桥云 贺瑶
文章针对金融发展理论中,对“城市金融发展”的外溢性金融行为重视不够的现实,基于“城市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双重视角,运用200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城乡金融发展梯度差异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准模型回归中,城市金融发展比农村金融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2)门槛效应研究发现,以城市吸纳劳动力数量(Labor)作为门槛变量时存在单一门槛,当低于门槛值时,农村金融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当高于门槛值时,城市金融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以经济发展(PGDP)作为门槛变量时存在双重门槛,当低于第一门槛值时,农村金融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当高于第一门槛值低于第二门槛值时,城市金融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当高于第二门槛值时,农村金融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3)空间效应分析发现,从全国层面上看,周边地区的城市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分区域看,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周边地区城市金融发展均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为此,应推动城市金融发展并且坚持农村金融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炜 蔡建明
发展乡村非农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论文以中国乡镇企业数据代表乡村非农产业,探讨2000—2013年各省份乡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在乡村非农产业时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乡村非农产业对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乡村非农产业变化巨大,时间上发展迅速,但内部差异呈扩大态势;空间分布上东部与中西部存在明显的差距,东部集聚仅在山东、浙江、江苏三省;产业类型构成上,工业占主导地位,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次之,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对工业依赖度更高。②乡村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东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对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较中西部地区更高;时间维度上,乡村非农产业对居民收入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完善乡村制度改革、发展多种产业类型等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任媛 邰秀军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变化与收入差异的变动趋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基于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一事实,本文从收入来源角度,采用我国1993~2013年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其来源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及其相应的分解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多年来,我国四大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呈现"平稳——上升——下降"的三阶段特征。从收入来源分解来看,财产性系数和工资性系数远高于总系数,是导致总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且远高于财产性收入,是造成不同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核心因素。这一结论表明增加中西部地区工资性收入是...
关键词:
基尼系数 区域差异 分解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培冠 朱婕
针对城乡间、区域间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异的问题,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方法,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城乡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消费能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性支出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收入提高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提高约0.1个百分点。2)总人口抚养比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中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25个百分点,西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21个百分点。3)城乡收入差距对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5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产业占比以及人口抚养比等...
关键词:
居民收入 城乡差异 区域差异 新型城市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穆哈拜提·帕热提 赵羽
文章选取我国大陆31省际行政区域2000—2015年的相关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及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空间分布差异格局,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通过计算空间自相关系数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高-高聚集”的现象、而西部地区出现“低-低聚集”。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变量对周围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存在较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所有变量中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持、农民受教育水平、青中年人口
关键词:
农村居民收入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