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48)
- 2023(15113)
- 2022(12604)
- 2021(11890)
- 2020(9848)
- 2019(22490)
- 2018(22553)
- 2017(42986)
- 2016(23690)
- 2015(26663)
- 2014(26408)
- 2013(25932)
- 2012(23014)
- 2011(20472)
- 2010(20473)
- 2009(18969)
- 2008(18438)
- 2007(16173)
- 2006(14210)
- 2005(12494)
- 学科
- 济(85709)
- 经济(85608)
- 管理(74010)
- 业(68236)
- 企(56225)
- 企业(56225)
- 方法(38235)
- 数学(32128)
- 数学方法(31700)
- 中国(26413)
- 财(24990)
- 农(24897)
- 业经(21776)
- 学(19013)
- 制(18285)
- 地方(18046)
- 农业(16484)
- 理论(16379)
- 务(16050)
- 财务(15951)
- 财务管理(15918)
- 贸(15691)
- 贸易(15681)
- 易(15202)
- 企业财务(15004)
- 和(14864)
- 银(14508)
- 银行(14467)
- 划(13727)
- 行(13623)
- 机构
- 大学(320949)
- 学院(319824)
- 管理(130835)
- 济(120699)
- 经济(117587)
- 理学(111519)
- 理学院(110310)
- 管理学(108409)
- 管理学院(107809)
- 研究(103035)
- 中国(78383)
- 京(69175)
- 科学(64869)
- 财(57825)
- 所(51206)
- 农(49144)
- 江(47779)
- 中心(47694)
- 业大(46893)
- 研究所(46449)
- 财经(45223)
- 北京(43589)
- 范(43024)
- 师范(42646)
- 经(41023)
- 州(39611)
- 农业(38319)
- 院(37581)
- 经济学(34904)
- 技术(34812)
- 基金
- 项目(219041)
- 科学(171406)
- 研究(162646)
- 基金(156909)
- 家(135927)
- 国家(134744)
- 科学基金(116168)
- 社会(100800)
- 社会科(95306)
- 社会科学(95276)
- 省(86008)
- 基金项目(83400)
- 自然(75122)
- 教育(74435)
- 自然科(73355)
- 自然科学(73340)
- 自然科学基金(71997)
- 划(71990)
- 编号(68689)
- 资助(63862)
- 成果(55936)
- 重点(48431)
- 部(46943)
- 课题(46375)
- 发(46339)
- 创(45285)
- 项目编号(42809)
- 创新(42143)
- 科研(41474)
- 国家社会(40714)
- 期刊
- 济(135869)
- 经济(135869)
- 研究(94006)
- 中国(63819)
- 管理(49830)
- 学报(49616)
- 科学(45791)
- 财(45304)
- 农(45021)
- 教育(38736)
- 大学(37674)
- 学学(34859)
- 农业(31116)
- 技术(28570)
- 融(27694)
- 金融(27694)
- 图书(24105)
- 业经(23445)
- 财经(21282)
- 经济研究(21146)
- 经(18164)
- 问题(17349)
- 业(17278)
- 书馆(16829)
- 图书馆(16829)
- 理论(15855)
- 现代(15274)
- 科技(15228)
- 版(14947)
- 技术经济(14763)
共检索到475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伟平 刘乃全
进入人口高流动社会后,我国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表现出垂直性上升和水平性转移的趋势,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则呈现出刚性和抑制性特征,以致于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失衡。该文通过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需失衡与属地化管理体制下的地方政府激励相容约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配置以及公共服务管理行政编制配置密不可分。因此,实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应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具体包括合理划分地方政府事权与供给责任、完善纵横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优化建设用地和行政编制配置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网络。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公共服务 供需匹配 财政激励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枫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姚妮 谢宝富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存在着流动人口数量过大、"以业、以证或以房控人"政策均陷困局、管理体制混乱、属地化服务机制缺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理顺条块关系,对流动人口实施分类管理,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与及属地化服务水平等。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流动人口 服务 管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凡琳
聚焦青年流动人才不同阶段的需求与城市资源供给问题,基于供需匹配视角构建关于青年人才选择的“需求压力—供给状态—行为响应”分析框架,结合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探究青年人才居留选择动因,提出新时代城市人才政策的优化思路。研究表明,青年人才居留意愿受不同阶段需求与城市资源供给间匹配程度的影响,初期取决于购房压力,中短期受福利政策影响,长期则更关注环境因素与心理需要;且青年人才居留动因在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由此提出提升城市资源供给与青年人才需求的适配度、推进住房与户籍政策逐步脱钩、提升城市生态人文环境的普惠性与包容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等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玉博 向明勋 李永珍
上海市闵行区是人口流入大区,在计划生育、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推动着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人口居住证使用率和含金量过低,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仍难以满足外来人口大量导入带来的教育需求,土地资源制约居住保障服务等。因此市级统筹、资源整合以及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非常必要。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何勇 张本波
人口流动,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大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开拓新的思路。一、人口流动呈现新特征(一)人口流动持续活跃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2012年,城镇化率由29%上升到52.6%,年均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现阶段,我国城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栾贵勤
人口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城市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也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在生活服务、生产服务、教育培训、安全服务等方面的管理都需加强,才能更好地发挥流动人口的作用。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管理 服务 有效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胡苏云,赵敏
本文回顾了流动人口的特点和现行管理政策,指出目前以公安派出所为主的防范型管理政策,效果甚微;阐述了中国的社区概念和流动人口在社区中的情况,认为街道居委会是中国的社区单位,它们对流动人口应进行服务、参与性管理和社会化管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席广亮 甄峰 项欣怡 张姗琪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持续改变城市日常生活服务供需匹配关系,对城市生活服务资源时空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产生影响,也对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产生作用。论文首先对智能技术应用影响下的城市生活服务供需关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进而从信息时代新的人地关系、虚实空间关联以及供需匹配理论出发,构建智能技术作用下城市生活服务供需匹配研究框架,提出智能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生活服务供需匹配性、生活服务供需匹配影响机制、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效应,以及面向未来智慧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策略等重点研究方向和内容。论文对于未来智慧社会下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与空间布局优化具有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旻 董邦国
在人口高龄化、失能化、慢性病化等趋势下,健康养老越发重要,构建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康养服务,对推进健康老龄化、康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区康养服务发展的疾病扩张、压缩假说与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康养服务需求、社区康养服务供给现状、社区康养服务的供需失衡状况、社区康养服务的供需失衡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社区康养服务的发展路径,为优化社区康养服务、推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关键词:
社区 康养服务 供需匹配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完颜邓邓 童雨萱
采用文献调研与网络调查法,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为对象,从供需匹配视角分析其服务方式,发现有基于用户群体划分的分众服务、面向用户个体的个性化服务、基于需求变化的动态服务、应用可视化技术的资源查找服务、基于众包的参与式创新服务。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供需反馈机制并融合新兴技术,保证资源供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辨别需求的共性及个性,确保服务供给有效性;实现多渠道公众参与,提升供需匹配精准度。
关键词:
供需匹配 公共数字文化 服务方式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金凤 魏后凯
中国人口流动已经由劳动力个人流动模式转变为家庭流动模式,进入了人口迁移的第二个过程,即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在流入城市长期定居,进行永久迁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289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研究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强。通过群体异质性检验发现,相对于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对城镇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更强,而在农民工群体内,与第二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更强。进一步通过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入时间越长、收入水平越高、拥有自有住房、家属随迁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需求更大,永久迁移意愿更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城市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趋势,进而遏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规模两极分化,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吴萨 曾红颖 赵崇生 陈成云 徐高鹏
我国城镇化的重点是人口的城镇化,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实质是让广大进城农民能平等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各项公共服务,消除城市内居民的二元结构,使广大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有城乡的转换,还有区域的转换。也就是说,一部分农民能在家乡附近的城镇就地转化为市民,还有一部分农民会离开家乡,到外省的城镇去安家落户。为了解决流入和流出两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丽
提高城市流动人口消费水平,对于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构建更大规模的国内消费市场具有先导性作用。本文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心理认同两个角度阐述了影响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流入地心理认同感的改善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经过一系列差异化检验,这一结论仍然成立。此外,公共服务均等化还能够改善流动人群的心理认同感,从而提升其消费水平。因此,应该加速推动我国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高流动人群的心理认同感,为扩大流动人群消费水平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马胜春
目前,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尚未纳入城乡管理体系,他们在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人口的差距正逐步拉大。据统计,在已就业的流动人口中,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为31.7%、55.7%、23.8%、12.1%和4.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