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30)
- 2023(5935)
- 2022(5336)
- 2021(4763)
- 2020(4334)
- 2019(10284)
- 2018(10227)
- 2017(20154)
- 2016(11014)
- 2015(12847)
- 2014(13280)
- 2013(13359)
- 2012(12836)
- 2011(11630)
- 2010(11770)
- 2009(11092)
- 2008(11101)
- 2007(10396)
- 2006(8745)
- 2005(7875)
- 学科
- 济(52119)
- 经济(52067)
- 业(30090)
- 管理(29978)
- 方法(27953)
- 数学(24862)
- 数学方法(24663)
- 企(23081)
- 企业(23081)
- 农(14276)
- 财(12977)
- 中国(12702)
- 贸(11171)
- 贸易(11166)
- 易(10814)
- 学(10463)
- 地方(9901)
- 农业(9563)
- 业经(9514)
- 制(8694)
- 和(7900)
- 银(7465)
- 银行(7443)
- 行(7092)
- 融(7084)
- 金融(7082)
- 务(6825)
- 环境(6818)
- 财务(6811)
- 财务管理(6790)
- 机构
- 大学(171093)
- 学院(170418)
- 济(73788)
- 经济(72320)
- 管理(66063)
- 理学(57152)
- 理学院(56526)
- 研究(56449)
- 管理学(55562)
- 管理学院(55250)
- 中国(42844)
- 京(35563)
- 科学(35397)
- 财(33123)
- 农(31053)
- 所(29534)
- 研究所(26980)
- 财经(26920)
- 中心(26480)
- 业大(26410)
- 江(25545)
- 农业(24769)
- 经(24269)
- 经济学(23388)
- 北京(22392)
- 范(21993)
- 师范(21785)
- 经济学院(21399)
- 州(20012)
- 财经大学(19816)
- 基金
- 项目(111559)
- 科学(87241)
- 基金(81077)
- 研究(79479)
- 家(70428)
- 国家(69842)
- 科学基金(59321)
- 社会(50880)
- 社会科(48253)
- 社会科学(48237)
- 省(43625)
- 基金项目(43010)
- 自然(38199)
- 自然科(37312)
- 自然科学(37299)
- 教育(36789)
- 划(36711)
- 自然科学基金(36636)
- 资助(34019)
- 编号(32346)
- 成果(25915)
- 部(25335)
- 重点(25227)
- 发(23932)
- 创(22374)
- 课题(22000)
- 科研(21780)
- 教育部(21546)
- 国家社会(20997)
- 人文(20968)
共检索到2455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研 洪俊杰
研究目标:从消费结构的视角分别探究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及其来源,并对消费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法对2001~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进行测度,以八大经济区为空间划分方式,以八大类消费支出作为分类消费项目,对消费不平衡进行空间和分类消费项目分解,进而采用HP滤波的方法探究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和潜在消费支出之间的差距。研究发现:以2013年为分界点,我国消费不平衡经历了从农村大于城镇向城镇大于农村的转变。区域间消费不平衡是总体不平衡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表现更为显著。食品支出是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平衡的首要因素,2013年之后城镇居民消费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居住支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总的不平衡变化、区域内和区域间不平衡变化中集中效应占主导作用。近年来大部分省份的人均消费支出缺口变动幅度相对变小,城镇居民潜在消费偏离实际消费的程度要小于农村居民。研究创新: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法分别对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空间和结构分解分析差异来源,进而采用HP滤波的方法分析消费潜力。研究价值:有利于明确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及其来源,为缩小区域消费差距提供有益的借鉴及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双利
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减少经济增长对外贸进出口与投资依赖的根本出路,但在大力实施扩大消费需求政策效果不明显的背景下,我国消费需求潜力依然难以释放出来。针对我国目前消费不足的问题,本文从投资结构与消费之间关系入手,分析需求不足深层次的原因,从投资主体结构、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三个方面探讨投资结构不均衡对居民消费的制约,之后利用26个省份数据,分两个阶段分别对投资结构各成分对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不同投资形式对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相比于国有投资,个私投资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未来政策应不断加大对民间个私投资的鼓励,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居民消费。
关键词:
投资结构 不平衡 居民消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冀红梅 王覃刚
消费潜力是隐藏在居民身上尚未释放出来的消费需求。本文使用2006-2021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对不同省份居民消费潜力进行定量测算,得到相关结论。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户籍居民的潜力释放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消费刺激计划,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乔亮国 胡莉娜
本文使用200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计算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指数,并重点考察其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演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休闲消费能力、休闲消费支出和休闲消费环境是休闲消费体系的基本构成要件;各省份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均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上升,新冠疫情对休闲消费潜力的负向冲击比较大;在不同地区,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增长分化明显:东部地区增长平稳;中部地区增长迅速,基本追赶上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增长缓慢,提升空间较大。最后,本文提出释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政策着力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章印 王永瑜
文章基于消费环境、消费能力、消费信心和消费结构四个子系统构建中国居民消费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8—2020年全国及31个省份居民消费潜力综合指数及子系统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居民消费潜力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潜力水平偏低但呈上升趋势,“东部高、中西部增、东北降”的区域格局已经形成;四个子系统中消费环境和消费信心水平稳步增长,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水平亟须提升。居民消费潜力区域差异显著且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水平的绝对差异是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消费战略是全面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和缩小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效莉 余颖博
新发展格局下,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消费潜力作为衡量内需的重要因素,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意义重大。本文从居民消费基础、居民消费能力和居民消费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居民消费潜力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漂移度的组合测度模型度量我国沿海11省市消费潜力综合指数,进一步分析消费潜力的时空演变和影响指标。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沿海居民消费潜力呈上升态势。其中,上海属于第一梯队,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是第二梯队,辽宁、山东和福建为第三梯队,海南、河北和广西则为第四梯队;沿海整体消费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费环境;不同梯队省市消费潜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研究提出:要扩大消费市场规模,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能力;从各省市薄弱环节的个性特征出发,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关键词:
沿海省市 消费潜力 组合测度 分类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剑平 龚兆鋆 程时雄
文章利用中国各省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三个维度用测度不平衡的相对指标基尼系数、Theil-L指数和Theil-T指数测度了中国技术不平衡,并同时运用Theil指数组群分解方法,从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两个维度对中国技术不平衡进行分解。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技术不平衡发展现状较为合理,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国技术不平衡在过去16年间呈现出下降趋势。整体技术不平衡主要由区域内差异所造成,区域间差异贡献较小,八大经济区域间技术不平衡程度较东中西部间技术不平衡程度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剑平 龚兆鋆 程时雄
文章利用中国各省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三个维度用测度不平衡的相对指标基尼系数、Theil-L指数和Theil-T指数测度了中国技术不平衡,并同时运用Theil指数组群分解方法,从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两个维度对中国技术不平衡进行分解。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技术不平衡发展现状较为合理,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国技术不平衡在过去16年间呈现出下降趋势。整体技术不平衡主要由区域内差异所造成,区域间差异贡献较小,八大经济区域间技术不平衡程度较东中西部间技术不平衡程度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田文博 蒋毓琪
本文基于2015-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流通市场一体化建设对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流通市场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1%一体化建设的释放效用为0.092%;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市场一体化建设均有助于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物流和商流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的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效用明显,政府支出和对外开放水平的释放作用有限;流通市场一体化存在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正向空间溢出,但效果微弱。
关键词:
流通市场一体化 消费潜力 空间溢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吉媛 蒋崧韬
网络购物在丰富商品种类、提升购物体验和降低消费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使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测算出我国2000-2021年不同省份的农村居民网络消费潜力综合评价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网络消费潜力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农村居民网络消费潜力相对更高;我国不同省份农村居民网络消费潜力之间存在显著的β收敛特征。因此,我国应持续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农村网络经济体系,推动区域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持续激发农村居民网络消费潜力,不断提高区域之间网络消费潜力的收敛速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星 赵鹏睿 张晓芸
充分激发文化消费潜力是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文章首先从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需要、文化消费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然后测度了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并考察其动态演变趋势,最后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整体波动较小,且文化消费环境是影响文化消费潜力的主因。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存在较强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及中部地区的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较强,西部地区则有待激活。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人均可支配收入、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等因素均对文化消费潜力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树理 魏晨曦
文章基于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标(WGI)数据库公布的全球治理指数,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中引入制度距离变量,构建了阐释中国与RCEP国家数字贸易效率及潜力的新引力模型。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与RCEP国家数字贸易的效率及潜力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对此,中国应拓展深耕越南、缅甸和韩国三大目标潜力市场,重视影响双边数字贸易的国内生产总值、RCEP国家人口规模、共同边界和语言文化等正相关因素,同时正确处理中国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等负相关因素。除此之外,关税水平、物流绩效、货币自由度、金融自由度及自由贸易协定等对贸易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此才能高水平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发展,高质量地打造中国与RCEP国家数字贸易共同体。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淼
本文使用2004-2021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测算出我国消费环境综合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综合指数,并就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效应展开实证检验,得出相关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消费环境 消费潜力 农村居民 评价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卫 薛彩霞 朱瑞祥 郭康权
采用1991—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根据基尼系数的基本原理从农机装备的总量、结构和效益三方面对农机装备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1991—2010年农机装备水平综合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之中下降的趋势;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效益的基尼系数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而反映农机装备结构不平衡的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基尼系数呈现"U"型的变化趋势,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基尼系数则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农机研发和推广政策、自然地理条件、种植制度、土地经营规模是影响农机装备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条件、自然禀赋、耕作制度,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在主攻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还应协调发展非粮食主产区的高效特色农业机械化,增强南方稻区和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和普及力度。
关键词:
农机装备水平 不平衡 基尼系数 中国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迪
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住房不平衡问题日益加剧,导致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根据2011—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住房价格和住房数量上的不平衡程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对幸福感差异的贡献率,发现市级层面住房数量不平衡程度和省级层面住房价值不平衡程度的提高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市级层面住房价值不平衡程度的提高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较高的居民幸福感主要聚集在住房消费水平较高的群体,住房价值和数量不平衡对居民幸福感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2%和1.7%左右。因此,应在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缓解住房地区差异等方面下功夫,以提高居民幸福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