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83)
2023(14479)
2022(11614)
2021(10311)
2020(8398)
2019(18962)
2018(18375)
2017(35581)
2016(18773)
2015(21287)
2014(20880)
2013(20741)
2012(19531)
2011(17767)
2010(17649)
2009(16495)
2008(15792)
2007(13980)
2006(12802)
2005(11917)
作者
(53525)
(45152)
(44813)
(42892)
(29023)
(21376)
(20197)
(17341)
(17297)
(15893)
(15727)
(15030)
(14481)
(14410)
(14229)
(13797)
(13138)
(13033)
(12943)
(12463)
(11432)
(10793)
(10788)
(10321)
(10256)
(10213)
(9744)
(9437)
(8931)
(8759)
学科
(108391)
经济(108282)
管理(51006)
(49167)
方法(41644)
数学(37955)
数学方法(37757)
(36155)
企业(36155)
中国(29474)
(26090)
(23059)
地方(22614)
业经(21761)
农业(18036)
(17843)
贸易(17831)
(17322)
(16929)
(16869)
(15131)
金融(15130)
(14527)
银行(14512)
产业(14267)
地方经济(14139)
(14023)
环境(13843)
(13304)
(13064)
机构
大学(281247)
学院(276463)
(138349)
经济(136264)
管理(104846)
研究(102353)
理学(90152)
理学院(89188)
管理学(88008)
管理学院(87467)
中国(79652)
(62583)
(58904)
科学(55439)
(50043)
财经(50035)
经济学(46794)
中心(46233)
(45830)
研究所(45136)
经济学院(42334)
(41457)
(40272)
北京(37694)
财经大学(37318)
(36075)
业大(35172)
(34774)
师范(34518)
农业(31976)
基金
项目(183054)
科学(147011)
基金(138875)
研究(136095)
(121202)
国家(119942)
科学基金(102911)
社会(94563)
社会科(90059)
社会科学(90040)
基金项目(71386)
(65491)
自然(61071)
教育(60110)
自然科(59726)
自然科学(59712)
自然科学基金(58732)
资助(56760)
(55837)
编号(52168)
成果(43620)
国家社会(42725)
(42723)
重点(41169)
(40669)
教育部(37734)
(37165)
中国(36510)
人文(36254)
课题(35120)
期刊
(152515)
经济(152515)
研究(92746)
中国(53585)
(45927)
学报(39330)
管理(39033)
(37965)
科学(37582)
大学(30879)
(28867)
金融(28867)
学学(28848)
经济研究(27626)
财经(26324)
农业(25652)
(22824)
技术(22175)
教育(21917)
业经(20733)
问题(20521)
(18525)
世界(17558)
国际(16841)
统计(16052)
技术经济(15468)
(14697)
图书(13901)
(13747)
经济问题(12490)
共检索到430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阳华   张佳佳   蔡宇涵   张津硕  
本文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家庭数字经济调查数据库(CHDES),编制了一套中国居民数字化指数(CIDI),全面度量了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渗透程度,从微观视角研究数字化水平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和机制。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当CIDI提升1个标准差(0.13)时,居民收入将提升5.93个百分点,且该结果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异质性分析中,本文发现,随着数字经济的渗透,农村和县城居民可以通过线上经营等渠道获得更显著的收入增长,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也推动了数字化人才加速向高薪资水平的产业集中,扩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机制分析中,本文构建了纳入居民数字化水平的收入函数,检验了数字化水平可以通过提高劳动时长或劳动参与率提高收入(“赋能效应”),以及调节居民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构成的资本组合提高收入(“倍增效应”)。本文拓展了对微观个体数字化水平的度量体系,为推动数字经济包容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研究框架和政策启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永峰  
在超前消费日益普遍和数字支付加快普及的双重背景下,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了支付数字化对居民超前消费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超前消费的衍生后果,以及金融素养和平台监管的规制作用。研究发现:支付数字化明显导致了居民的超前消费行为,尤其是对男性、农村、中等及中高收入居民而言,支付数字化带来的超前消费行为更加明显。作用机制在于,支付数字化致使居民产生价格和收入上的双重货币幻觉,导致居民低估商品价格同时高估收入水平,模糊当期收入与跨期收入界限,由此诱发超前消费。进一步研究发现,支付数字化带来的超前消费主要由享乐型消费大幅增加引起;同时,超前消费使得居民家庭债务扩大,加剧了居民家庭资产结构脆弱性。研究表明:金融素养提升和数字平台监管能够有效弱化支付数字化引起的超前消费倾向。本文为正确认识支付数字化在促进消费中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凸显了国家加强平台监管和网贷治理的重要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亚飞   谢小飞   吕剑平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Heck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模型以及中介效应等模型,分析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打破了村庄熟人信任交易格局,促进了农地非熟人流转。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增强社会信任以及改善金融素养等路径,激励农户出于营利性动机与非熟人进行农地流转交易。异质性分析发现,使用移动互联网和户主中高受教育水平的农户家庭,互联网使用对其农地非熟人流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使用传统互联网和低教育水平农户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应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农地流转”服务体系,重视农户互联网技能培训和文化水平提升,以有序推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永仓  温涛  王小华  
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数字金融需求方的视角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其收入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异质性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进而促进农户家庭增收。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方观富  许嘉怡  
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就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居民的就业,增加了工作收入;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居民就业和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便利性和成本的影响相对较小;数字普惠金融的就业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非农就业和私企就业规模的扩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女性、低教育程度等传统就业弱势群体的正面影响更大,对城市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就业促进作用也更大。因此,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强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同时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移动互联网等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魏振琪  
消费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3,消费端碳减排不容忽视。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以“宽带中国”试点城市政策开展准自然试验,采用三重差分模型探索数字经济对家庭消费低碳转型的作用机理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驱动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环境压力认知、助推消费者偏好低碳化、促进产品绿色技术创新赋能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同时数字经济更容易降低南方地区、低碳电力城市和城市家庭消费碳强度,抑制了财务赤字家庭消费低碳转型,有待激发老年人低碳消费市场,对居住、医疗保健、交通、衣着消费碳减排作用依次递减,对食品类和文教娱乐类消费低碳化发展无显著影响。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罗娟  李宝珍  
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县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居民间的消费不平等程度。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缩小居民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对居民消费水平边际影响的差异两种方式来降低消费不平等程度。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减少消费不平等的效应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债务收入比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庭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随着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缩小消费不平等的作用逐渐减少;相对于未接受过教育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教育水平较低家庭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成奎   任飞容   白积洋  
利用中国家庭调查微观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平等的直接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直接降低了城市和农村地区贫困的持续性,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和增长效应,但对收入不平等具有马太效应,而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分配具有库兹涅茨效应和门槛效应。机制分析发现,城乡居民在银行贷款可获得性和贷款额度、居民创业成功概率以及人力资本提升等方面的差异性,解释了马太效应存在的原因。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减轻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马太效应。因此,应当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知识的宣传和传播,同时实施合适的财政政策,这是减轻数字普惠金融收入分配马太效应的有效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凌霜  易行健  杨碧云  
本文基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对商业保险促进居民家庭金融风险承担的影响效应以及数字经济在其间所起到的调节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论表明:家庭商业保险保费支出对居民风险金融承担有显著促进作用,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问题和自选择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缓解居民家庭由未来不确定性引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降低家庭在面临不利冲击时陷入财务脆弱的可能性,从而强化商业保险参与对家庭金融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的调节效应在金融素养和受教育水平较低、背景风险较高以及社会资本水平较低的家庭中更为显著。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蕾   巫强   姚雨秀  
促进农村家庭增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关乎全社会共同富裕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将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匹配,从微观视角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家庭增收的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家庭增收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收入构成上看,数字乡村发展显著增加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降低转移性收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增加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增加其经营性收入;通过加快农村资源变资产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特征的农村家庭从数字乡村建设中获利各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家庭、低收入农村家庭及高学历农村家庭增收效果越显著。因此,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加快农业农村数字技术应用,为农村家庭增收奠定数字化基础。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立盼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了家庭住房贷款对我国家庭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住房贷款对家庭耐用品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非耐用品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住房贷款主要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耐用品消费有抑制作用,对高收入家庭消费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防止家庭过度负债引发的债务紧缩效应,同时要加强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的优惠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易行健  周利  
本文就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且这一促进效应在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中低收入阶层家庭更为明显,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除覆盖广度外,使用深度以及使用深度指标中支付、保险与货币基金这三个子指标均显著促进居民消费;(2)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便利居民支付两种机制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3)使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将数据集替换为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结论比较稳健和可靠;(4)人力资本差异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当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能力越强时,数字普惠金融对样本期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5)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衣着、居住、日用品、交通通信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6)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仅仅促进了中低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而对高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却存在不显著的抑制效应,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确实增加了家庭的债务收入比,因此在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也需提防居民家庭债务的过度和过快增长。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罗娟  
基于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面板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金融知识对我国居民生存型、发展型及享受型消费水平及消费占比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知识对居民生存型、发展型及享受型消费水平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金融知识通过影响居民资产财富水平从而影响居民各类消费的中介效应存在。此外,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地降低生存型消费占比,增加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从学校教育、社会公益课堂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金融知识水平,增加居民利率、贷款及投资等相关金融知识,有助于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冯春阳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家庭社会信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信任对居民家庭总消费支出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这种作用在多方面的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显著;(2)考虑到消费水平异质性,对不同消费水平的群体而言,其社会信任对于居民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在消费水平较高的群体中,社会信任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大,而对消费水平较低的群体而言,这一作用并不明显;(3)进一步考察了社会信任对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事实上,社会信任主要影响了家庭衣着消费、居住类消费及家庭设备和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冯春阳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家庭社会信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信任对居民家庭总消费支出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这种作用在多方面的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显著;(2)考虑到消费水平异质性,对不同消费水平的群体而言,其社会信任对于居民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在消费水平较高的群体中,社会信任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大,而对消费水平较低的群体而言,这一作用并不明显;(3)进一步考察了社会信任对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事实上,社会信任主要影响了家庭衣着消费、居住类消费及家庭设备和文教娱乐类消费;(4)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信任在经济发展的较低和较高阶段能够显著影响居民家庭消费。本文的研究对理解社会信任影响消费的机制、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