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79)
- 2023(16760)
- 2022(13912)
- 2021(13309)
- 2020(11246)
- 2019(25716)
- 2018(25314)
- 2017(48112)
- 2016(26014)
- 2015(29668)
- 2014(29462)
- 2013(28915)
- 2012(26359)
- 2011(23314)
- 2010(23253)
- 2009(21555)
- 2008(20892)
- 2007(18327)
- 2006(15963)
- 2005(14455)
- 学科
- 济(102354)
- 经济(102196)
- 管理(79541)
- 业(73097)
- 企(59568)
- 企业(59568)
- 方法(45758)
- 数学(40765)
- 财(40419)
- 数学方法(40258)
- 中国(32210)
- 农(29612)
- 制(25766)
- 业经(22068)
- 务(20988)
- 财务(20916)
- 财务管理(20855)
- 贸(19790)
- 贸易(19776)
- 企业财务(19743)
- 易(19344)
- 地方(19253)
- 农业(19206)
- 学(19113)
- 银(18826)
- 银行(18800)
- 体(18273)
- 行(17876)
- 融(17042)
- 金融(17035)
- 机构
- 大学(356636)
- 学院(355110)
- 济(153484)
- 经济(150544)
- 管理(136826)
- 研究(119118)
- 理学(117313)
- 理学院(116132)
- 管理学(114226)
- 管理学院(113564)
- 中国(94580)
- 财(80255)
- 京(74665)
- 科学(67725)
- 财经(60084)
- 所(57818)
- 中心(55874)
- 经(54760)
- 农(53633)
- 江(53589)
- 研究所(51719)
- 经济学(48747)
- 业大(48401)
- 北京(47069)
- 财经大学(44620)
- 范(44262)
- 经济学院(43948)
- 师范(43781)
- 院(43489)
- 农业(41691)
- 基金
- 项目(236853)
- 科学(188069)
- 研究(176209)
- 基金(174445)
- 家(151259)
- 国家(150048)
- 科学基金(129680)
- 社会(114765)
- 社会科(108906)
- 社会科学(108884)
- 基金项目(91056)
- 省(89989)
- 教育(82389)
- 自然(81456)
- 自然科(79649)
- 自然科学(79625)
- 自然科学基金(78211)
- 划(76024)
- 资助(71862)
- 编号(70531)
- 成果(58186)
- 部(54201)
- 重点(53355)
- 发(50007)
- 创(49637)
- 课题(49230)
- 国家社会(48844)
- 制(47923)
- 教育部(47406)
- 创新(46626)
- 期刊
- 济(166572)
- 经济(166572)
- 研究(110599)
- 中国(76470)
- 财(67537)
- 管理(52566)
- 学报(51483)
- 科学(48517)
- 农(48388)
- 大学(41170)
- 教育(40309)
- 学学(38615)
- 融(35012)
- 金融(35012)
- 农业(32515)
- 技术(32269)
- 财经(30800)
- 经济研究(28309)
- 经(26572)
- 业经(25448)
- 问题(21830)
- 贸(18705)
- 业(17741)
- 统计(17072)
- 版(16775)
- 世界(16722)
- 财会(16546)
- 技术经济(16497)
- 会计(16442)
- 理论(15870)
共检索到543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万里 李齐云
中国式财政分权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体制性动力的同时,也是中国居民收入倍增的体制性约束,更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体制性障碍,使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与服务于民生改善收入差距的目标存在体制性的内在冲突,最终形成了收入分配改善游离于经济增长系统之外的发展模式,造成普通民众难以或较少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的福利改善。必须把财政分权作为一项完整的制度体系来看待,在认清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动力机制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正确合理地设计制度方案,以创新的思维彻底系统地改造现有的分权体制,对于调节收入差距、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而言是最根本性的举措。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灵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却没有与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同步,城乡、区域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就收入倍增目标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政府政策,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缩小"福利差距",使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关系。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欧阳煌 祝鹏飞 李思
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具体的实现路径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笔者选取湖南这个中部具有代表意义的省份开展相关研究,建议在目标分解上"细化三层",在基本原则上"强化三合",在路径规划上"走好三分",在政策设计上"理顺三源",以期为中部、乃至全国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居民收入 收入倍增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志安 邱国庆
财政预算缺乏有效约束已成为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的重大隐患。本文利用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和门槛面板模型的系统GMM估计方法,考察中国式财政分权、财政透明度对预算软约束的动态影响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体制难以制约预算软约束的行为,是造成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并且会因为地区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效应;提高财政透明度能够改善预算软约束,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约束地方政府预算超额扩张。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分权、财政透明度对预算软约束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加强财政透明法律体系建设,着重改革分权框架下政府投资竞争机制以及约束地方扩张性土地出让行为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吕炜 赵佳佳
一、引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在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差距不断扩大是中国当前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从直观感受来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缺乏是该问题的直接原因,而从深层次原因考察,资金缺乏是因为受到中国转轨进程中的体制性约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永军
财政分权"一体多面"的特征决定了分权改革是一项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等相连结的"顶层设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然而,20年的体制演进之路仅侧重收入一方,财权逐渐上收,事权大量下放,加之激励结构异化,导致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财权/财力与事权倒挂",严重制约基层政府的公共品供给能力,公共品供给"软硬失衡"与财政支出偏向问题十分突出,产生与经典财政分权理论相左的"分权困境"。事实证明,"财力之维"的体制演进弊端凸显,改革迫切需要新思维与新突破。纵观中国式财政分权所根植的政治经济环境,除"财力之维"外,未来的改革还要从政治、政府与公共品供给等维度进行多维审视与制度匹配,从而...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储德银 韩一多 张景华
本文首先从预算内外两个维度理论诠释收支分权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然后在对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和中国式分权水平进行重新测度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视角实证考察了中国式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区域,预算内收入分权的提升均有利于降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2)预算内支出分权的提升虽然从全国来看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但在预算内支出分权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仍可以显著降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3)预算外收支分权对全国与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储德银 韩一多 张景华
本文首先从预算内外两个维度理论诠释收支分权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然后在对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和中国式分权水平进行重新测度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视角实证考察了中国式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区域,预算内收入分权的提升均有利于降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2)预算内支出分权的提升虽然从全国来看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但在预算内支出分权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仍可以显著降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3)预算外收支分权对全国与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即预算外收入分权使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愈加恶化,而预算外支出分权却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4)转移支付、受教育年限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亦有推波助澜之效,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和对外开放度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本文结论不仅对中国式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与重塑公平效率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指明方向。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 叶柏青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其内涵是指实际收入的倍增而不是名义收入倍增,是缩小差距的公平倍增而不是每人收入倍增,是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倍增而不是简单倍增。居民收入倍增与市场价格是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的,前者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引起价格上涨,后者则会吞噬居民收入倍增成果。要让居民实际收入翻番,必须将增加居民收入和控制价格上涨结合起来,加强对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夯实居民收入倍增的经济基础,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居民收入倍增优化成为扣除价格因素后的最终效果。
关键词:
收入倍增 市场价格 分配改革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祖辉
居民收入倍增是指实际收入倍增是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基础上的"双倍增",是缩小城乡差距基础上的"公平感倍增",是协同发展基础上的"幸福感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还有诸多难点。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要确保劳动者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确保居民收入增长率与经济总量增长率同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的比重;调整企业与居民的税收政策。
关键词:
居民收入倍增 城乡居民 增收路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香菊 刘浩
文章测算了2000~2009年中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格局及再分配格局。采集2000~2011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及税收对居民部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分权程度及间接税比重对居民部门收入份额起到消极的作用。原因在于:在以GDP为考核指标的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更热衷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经济建设方面支出,使得分配格局偏向于企业;另外,由于长期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对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乏力,影响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投资率居高不下,进一步缩小了居民收入所占比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宋则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平衡对外贸易都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共十八大之后,鼓舞人心的收入倍增计划和新一轮高强度改革呼之欲出。其中,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收入分配实质性改革将出台,全面改革举措也将相继推出,结构调整力度将不断加大,这些都将预示着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消费主导型"的发展阶段。文章指出,"收入倍增"政策至关重要,但又不能简单化地直接取代、等同于消费政策。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是总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最后指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性思路,并列举在流通领域深化改革的十二个战略要点。
关键词:
收入倍增 消费变革 流通体制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灵
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由于大量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单个劳动者难以对抗资本,工资不断被压低到低于合理水平。因此需要不断改善工会职能缺位的现状,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提高劳动者在集体谈判中的地位,通过平等集体谈判提高企业工资福利。2.规范初次分配的劳动法律法规。根据行业和地区设定最低工资指导标准,并督促各企业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康建英
文章在财政分权理论的框架下,利用21个省市区1995~2004年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分权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扩大起到推动作用,但对西部地区的整体和农村的收入差距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浓度、人力资本和城市化等控制变量对收入差距也有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收入不平等 基尼系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振军
城市化的消极后果是城市化“自然历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今天的城市化与欧美发达国家当年城市化的条件已经大为不同;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在政绩牵引和利益驱动下,并不缺乏推进城市化的动力,甚至相反。这些构成了我国城市化特有的制度背景与体制条件,使得我国的城市化面临更多陷阱和困境。当城市化进入加速期的时候,如果对此仍然缺乏清醒的认识,则可能使风险急剧加大。
关键词:
城市化 弊端 制度背景 体制约束 加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