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18)
2023(12977)
2022(11475)
2021(10819)
2020(9003)
2019(20900)
2018(20938)
2017(40765)
2016(22391)
2015(24819)
2014(24912)
2013(24817)
2012(22715)
2011(20173)
2010(19784)
2009(17865)
2008(17090)
2007(14869)
2006(12736)
2005(10960)
作者
(63217)
(52749)
(52333)
(49828)
(33542)
(25340)
(23761)
(20611)
(19964)
(18702)
(17946)
(17714)
(16780)
(16612)
(16267)
(16158)
(15790)
(15581)
(15084)
(14928)
(13044)
(12791)
(12717)
(11936)
(11903)
(11735)
(11586)
(11524)
(10622)
(10494)
学科
(87171)
经济(87064)
(61181)
管理(60717)
(47518)
企业(47518)
方法(42843)
数学(37684)
数学方法(37295)
(26831)
(23455)
中国(23071)
(19564)
农业(19182)
业经(18785)
地方(18117)
(14890)
贸易(14884)
(14446)
(14390)
理论(14362)
技术(13394)
(13378)
财务(13314)
(13311)
财务管理(13292)
环境(12933)
企业财务(12575)
(12070)
银行(12023)
机构
大学(310976)
学院(308727)
管理(123418)
(121750)
经济(119132)
理学(108334)
理学院(107082)
管理学(105149)
管理学院(104609)
研究(102500)
中国(74233)
(65973)
科学(65486)
(54218)
(52471)
(51455)
业大(48636)
研究所(47402)
中心(46225)
财经(44537)
(43309)
(41556)
北京(41240)
师范(41175)
农业(41111)
(40687)
(37273)
经济学(36946)
(35602)
经济学院(33539)
基金
项目(220214)
科学(172916)
基金(160479)
研究(158879)
(140424)
国家(139250)
科学基金(119591)
社会(100200)
社会科(94785)
社会科学(94759)
基金项目(86111)
(85433)
自然(79014)
自然科(77214)
自然科学(77195)
自然科学基金(75810)
教育(72570)
(72082)
资助(66293)
编号(64417)
成果(51286)
重点(48624)
(48539)
(45915)
(45343)
课题(43614)
科研(42469)
创新(42208)
教育部(41534)
国家社会(41032)
期刊
(127401)
经济(127401)
研究(88077)
中国(55783)
学报(51555)
科学(47461)
(47218)
管理(42515)
(39937)
大学(38825)
学学(36584)
农业(32983)
教育(32782)
技术(25783)
(22526)
金融(22526)
业经(21109)
财经(21078)
经济研究(20505)
(17966)
问题(17130)
(16862)
图书(16471)
科技(15022)
理论(14988)
(14929)
技术经济(14750)
资源(14567)
实践(13813)
(13813)
共检索到434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福建调查总队与漳州调查队联合课题组  林水明  蓝文志  吴红红  陆颖  江伟斌  
本文从福建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特征入手,根据1989—2011年劳动生产率及农村、城镇工资性收入数据构建VAR模型,在模型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实证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动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又会反过来拉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性收入的实证结果上提出促进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蔡昉  
通过国际比较发现,在显现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现象的刘易斯转折点,到迎来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的人口红利转折点,其间日本经过了30余年,韩国将经过40多年,而中国充其量只有9年。中国这一特殊性可以较好地解释民工荒或招工难现象的严峻性,以及工资增长的巨大幅度。研究指出,工资增长的可持续性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能否与之保持同步和适应,同时提出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苏中一  
现行经济理论及实践中流行着一种提法,即要做到工资收入的合理分配,工资增长率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此,有人提出异议。笔者亦认为前述命题经不起严格的推敲,不过在理解上又有所差别,以下谈谈自己的想法。工资的增长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其物质基础,但劳动生产率不能全面衡量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除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条途径外,还能通过增加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人数(这时劳动生产率不一定提高)来达到。就后一条途径看,如果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光宇  
职工工资是劳动者为谋生所必须的那一部分劳动的报酬,在量上必须同劳动者生存所必要的消费资料的价值相一致。在现阶段,劳动报酬和消费品资料价值都以货币来表现,于是,工资、物价、劳动生产率就相互依存为一定的函数关系。人们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求得建立合理的增长模式,以促使生产持续发展,物价保持稳定,人民生活相应改善,经济运行协调运动。本文试图就三者的增长关系,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一些看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朝鲜  
一、处理工资、物价和劳动生产率三者增长关系的一般原则(一)职工平均实际工资的增长速度一般应当慢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1)工资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中V的变动,与平均工资的增长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成反比,因此,只有使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慢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2)这是保证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保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许多因素,只有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提高才可直接引起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丁元  
文章用协整方法研究广东省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长期关系,并建立了VAR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广东省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波动主要归因于其自身的冲击,并且这种冲击对不同所有制单位平均工资的波动影响强度大且持久,远大于平均工资相互间的冲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治国  
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对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生产力”(即劳动生产率——笔者注)的“劳动”应该如何理解?有的同志理解为是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内的全部劳动。但更多的同志却理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鹏飞  张力  
在理论分析上,将劳动生产率和人口老龄化引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利用数理推导得出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关系。实证层面上,基于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固定效应回归以及面板门槛回归分析了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存在"U"型曲线关系,二者现阶段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即现阶段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二、当企业转型升级或生产技术增长到一定阶段,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就呈同方向变化;三、虽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但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反向效应并不平滑,存在门槛效应。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田成诗  王婵  
如何处理好就业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二者的关系,达到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劳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是辽宁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分别对就业规模、结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辽宁省目前处于劳动生产率与就业规模的非良性循环阶段,而通过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进而引致就业结构调整是改变目前现状的有效途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娟  王明明  
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从性别差异视角实证测度分析工资激励对劳动生产率的边际贡献。基准回归和处理效应的结果显示,工资激励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且两者之间有显著的因果效应;从边际贡献角度来看,女性工资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激励作用显著高出男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工资激励更有助于提升女性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在优化企业整体工资激励机制、形成与劳动生产率增幅相匹配的薪资结构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并发挥女性工资成本的激励作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何雄浪  杨霞  
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工资结构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市场开放度、劳动生产率与地区工资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全国角度来看,市场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很显著,劳动生产率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虽然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为正,但其效果并不明显;分东、中、西地区来看,市场开放度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东部高于中部,更高于西部;人力资本的贡献效应则恰好与之相反;劳动生产率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并不明显。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王延中  王国洪  
本研究以我国大陆31个省份2003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实证研究了最低工资标准对我国体制内和体制外就业人员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最低工资标准对不同地区、不同劳动生产率就业人员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就业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其中,最低工资标准与体制内人员的就业存在较弱的正向关系,而对体制外人员的就业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就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李新家  
《劳动生产率新论》评介李新家广东省委党校黄铁苗副教授的新著《劳动生产率新论》,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作为中青年学者论著丛书之一出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根本的途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相...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边卫红  陆晓明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言:生产率在短期也许不是一切,但在长期它就是一切。生产率是影响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也是一国参与全球长期竞争的最关键要素。生产率主要有两种:一是劳动生产率,可分为就业人均产出和就业人均小时产出,是劳动及资本投入的结果;二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的是新技术、劳动技能和精神动力的提高及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等因素带来的生产率增加。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陈培安  
以组群式城市淄博市为例,深入探讨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客观分析了满负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定性与定量研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乡村劳动力所产生的排斥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