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67)
- 2023(12490)
- 2022(10882)
- 2021(10038)
- 2020(8292)
- 2019(19331)
- 2018(18949)
- 2017(36404)
- 2016(20150)
- 2015(22537)
- 2014(22604)
- 2013(22500)
- 2012(20615)
- 2011(18478)
- 2010(18177)
- 2009(16553)
- 2008(16069)
- 2007(14066)
- 2006(12238)
- 2005(10460)
- 学科
- 济(82882)
- 经济(82783)
- 管理(59768)
- 业(52956)
- 企(43854)
- 企业(43854)
- 方法(37731)
- 数学(32860)
- 数学方法(32491)
- 中国(22934)
- 财(20699)
- 农(19890)
- 学(18657)
- 地方(17148)
- 业经(16683)
- 农业(13606)
- 理论(13325)
- 务(13142)
- 财务(13078)
- 财务管理(13053)
- 贸(12970)
- 贸易(12960)
- 环境(12775)
- 制(12677)
- 易(12521)
- 和(12455)
- 企业财务(12188)
- 技术(11430)
- 划(10918)
- 教育(10542)
- 机构
- 大学(285898)
- 学院(282242)
- 管理(113533)
- 济(109172)
- 经济(106569)
- 理学(98901)
- 理学院(97785)
- 研究(96369)
- 管理学(96010)
- 管理学院(95546)
- 中国(69300)
- 科学(62324)
- 京(62065)
- 财(48726)
- 所(48463)
- 农(47563)
- 业大(45024)
- 研究所(44557)
- 中心(43322)
- 江(40221)
- 财经(39671)
- 北京(39121)
- 农业(37678)
- 范(37459)
- 师范(37046)
- 经(36211)
- 院(35693)
- 州(32859)
- 经济学(32524)
- 师范大学(30279)
- 基金
- 项目(201116)
- 科学(157522)
- 基金(146149)
- 研究(142911)
- 家(128765)
- 国家(127744)
- 科学基金(109450)
- 社会(89414)
- 社会科(84694)
- 社会科学(84668)
- 基金项目(78256)
- 省(78008)
- 自然(73536)
- 自然科(71800)
- 自然科学(71782)
- 自然科学基金(70460)
- 划(66552)
- 教育(65060)
- 资助(60527)
- 编号(57511)
- 成果(45805)
- 重点(44849)
- 部(43681)
- 发(42298)
- 创(41068)
- 课题(39656)
- 科研(38684)
- 创新(38342)
- 计划(37137)
- 教育部(37045)
- 期刊
- 济(115920)
- 经济(115920)
- 研究(83332)
- 中国(51083)
- 学报(48219)
- 科学(43783)
- 农(41614)
- 管理(40140)
- 财(36449)
- 大学(35869)
- 学学(33757)
- 教育(30626)
- 农业(29271)
- 技术(23238)
- 融(20316)
- 金融(20316)
- 经济研究(18739)
- 财经(18626)
- 业经(18165)
- 问题(16487)
- 经(15840)
- 图书(15288)
- 业(15031)
- 理论(14539)
- 科技(13865)
- 实践(13520)
- 践(13520)
- 技术经济(13294)
- 版(13206)
- 现代(12923)
共检索到403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郑思齐 符育明 任荣荣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中的制度变革,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放的城市体系逐渐形成,城市间劳动力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土地租金和住房成本向其长期均衡水平收敛,这一均衡水平是城市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函数。本文首次利用中国84个城市的上万个微观家庭样本,研究了住房成本如何通过上述收敛过程使得城市间的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趋向均衡。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控制城市间工资水平的差异后,住房成本的均衡水平与城市的正向宜居性特征(如适宜的气候、绿化面积、道路容量、医护服务的可得性,以及平均教育年限等)正相关,而与城市的负向宜居性特征(如SO2排放和交通拥堵)负相关;对于不同劳动力...
关键词:
生活质量 支付意愿 住房成本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连城 赵家章 张自然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于2011年首次发布了中国30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2012年研究中心对城市生活质量继续进行调查。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得出了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客观指数以及各项细分指数。调查结果表明: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总体水平比2011年有所提高;但两个"反差"依然存在;高生活成本拖累了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的提高;房价上涨预期成为城市生活成本继续上升的隐忧;城市规模过大可能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总体上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政府应有效遏制城市生活成本上升,稳定房价和物价水平,管理好通胀预期,控制过大的城市规模,这些都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城市生活质量 主观满意度指数 客观指数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振坡 游斌 王丽艳
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二手商品住房市场截面数据,基于Hedonic价格模型,对城市居民住房市场需求偏好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便捷公共交通、医疗服务设施、居住环境、住房规划设计等住房品质要素有较高偏好。在我国住房市场由数量供需平衡向品质供需结构匹配的转型期,相关各方应从不同层面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共同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黄静
我国城市居民在住房消费选择时是否偏好新建商品房?"新房偏好"效应有多大?文章采用上海市大型微观交易数据,分别建立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的Hedonic特征价格模型,利用分位数回归进行参数估计,然后应用反事实分解方法,剥离新旧住房价格差异中的"特征差异",首创性地对高、中、低端不同价位层次住房的"新房偏好"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购置时存在明显的"新房偏好"消费特征,"新房偏好"是新旧住房价格差异的主要来源。随着房价从低至高,"新房偏好"程度呈U形,在低端住房(40%分位数以下)和极高端住房(9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黄静
我国城市居民在住房消费选择时是否偏好新建商品房?“新房偏好”效应有多大?文章采用上海市大型微观交易数据,分别建立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的Hedonic特征价格模型,利用分位数回归进行参数估计,然后应用反事实分解方法,剥离新旧住房价格差异中的“特征差异”,首创性地对高、中、低端不同价位层次住房的“新房偏好”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购置时存在明显的“新房偏好”消费特征,“新房偏好”是新旧住房价格差异的主要来源。随着房价从低至高,“新房偏好”程度呈U形,在低端住房(40%分位数以下)和极高端住房(90%分位数以上)中“新房偏好”程度更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雄 白程赫 张杰 周京奎
本文利用2015—2017年中国城市家庭住房消费调查数据(CHCS),从微观角度以中国城市家庭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Probit模型和Oprobit模型,研究了城市家庭住房消费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家庭的住房消费偏好以刚性需求为主;在不同城市类型中,非一线城市的非刚性需求偏好较大;在影响因素中,年龄、家庭收入水平、金融投资水平、公积金对当前住房消费偏好有正向影响。同时,本文还预测,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家庭住房消费需求仍将以刚性需求为主,住房投资需求将下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营营 王振坡 范晓莉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比较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住房需求偏好,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及收入等因素与居民住房需求偏好显著相关;居民居住区位选择时关注的公共服务配套受年龄、婚姻状况、有无中小学生等因素影响;无住房公积金、非本地户籍人口通常选择租房,并且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其购房意愿越强烈;租房或拥有保障性住房家庭的居住面积普遍小于拥有商品房的家庭。提出应加大对居民住房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及有序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等相关对策建议,为城市住房有效供给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营营 王振坡 范晓莉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比较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住房需求偏好,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及收入等因素与居民住房需求偏好显著相关;居民居住区位选择时关注的公共服务配套受年龄、婚姻状况、有无中小学生等因素影响;无住房公积金、非本地户籍人口通常选择租房,并且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其购房意愿越强烈;租房或拥有保障性住房家庭的居住面积普遍小于拥有商品房的家庭。提出应加大对居民住房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及有序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等相关对策建议,为城市住房有效供给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连城 郎丽华 赵家章 王银 郝宇彪 张自然 王钰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9年继续对全国35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19年35个城市居民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38.39,处于临界点(100)和有信心(150)的区间,与2018年(115.48)相比,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增强;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67.04,介于一般(50)和满意(75)之间,略低于2018年69.37的水平;健康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6.99,介于好(50)和很好(75)之间,低于2018年64.48的水平;医疗服务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62.80,低于2018年65.31的水平。调查结果表明,未来我国政府应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措施,稳定经济增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为居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
关键词:
消费者信心 教育质量 健康水平 医疗服务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锦顺
本文在消费者偏好结构可变的假设下,探讨了1998—2012年我国消费者真实生活成本。研究表明,忽视消费者偏好结构的变化通常会高估消费者真实生活成本水平和增长幅度,而这种替代偏误的程度取决于基期的选择。研究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在使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制定相关政策(尤其是福利政策)时,非参数型真实生活成本指数GFT(P1k)可能比一般的拉氏物价指数更为合适。因此,建议统计部门在使用拉氏物价指数统计消费者物价水平的同时,应该定期编制并公布GFT(P1k)指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望保 闫小培 曹小曙 王冬根
住房制度改革以前,国家控制着住房的供应,人们没有选择住房的自由。改革后,家庭越来越依靠市场来满足其住房需求,个人购买商品房的比例得以提高。择居自由度的增加意味着住房消费个体差异的扩大,居民住房偏好成为住房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住房市场化下居民住房偏好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采取表述性偏好正交实验设计和联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处在改革前沿的广州市居民住房偏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居民住房选择中,居住区位和小区特征比住房本身更重要;居住小区特征中,居民最关注住房所在区域,老城区越秀和东山和城市新中心天河区成为居民偏爱之地,但不同收入家庭区域偏好有所差异,高收入阶层明显偏好于新中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平 麻宝斌
居民住房政策偏好是住房政策设计与调整的依据,会受到客观和主观层面的因素影响。本文基于一项全国问卷调查数据,从客观和主观层面对城镇居民住房政策偏好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客观层面的个人年收入水平、主观层面的房价满意度等因素都会对住房政策偏好产生影响。个人年收入水平越高,就越认为应当对房价进行干预;对房价的接受程度越高,就越不倾向于支持对房价进行干预。如果将房价偏高归因于监管不力,就越认为应当干预房价;如果将房价偏高归因于炒房,就越会支持对房价进行干预。如果对于房价的接受程度越高,就越不认为政府应当提供保障性住房。如果将房价上涨归因于土地政策不合理,就更为支持提供保障性住房;如果将房价偏高归因于政府监管不力,就越会支持提供保障性住房。相关发现对于住房政策的调整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住房政策偏好 干预房价 提供保障性住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连城 赵家章 张自然 王银
继2011年和2012年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之后,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于2013年3-5月继续对中国35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得出了评价2013年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经济指数。调查结果表明:与201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城市生活质量总体态势平稳,但是"两个反差"依然存在,同时,高企的生活成本、普遍存在的房价上涨预期,以及居民对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和空气质量的担忧,构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要应对上述挑战,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 主观满意度 客观满意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郎丽华 张连城 赵家章 张自然 王银 郝宇彪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7年继续对全国35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鉴于健康指数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首次在主观指标中,纳入针对居民健康水平的满意度调查并进行了国际比较。根据调查结果:客观生活质量指数在连续两年下跌后,2017年企稳回升;剔除因调查问卷有所改变的不可比因素,主观满意度指数与2016年基本持平;健康水平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2.52,该指数在城市间和不同年龄段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水平高于美国部分地区的健康水平满意度。就业前景预期专项调查显示
关键词:
城市生活质量 健康水平 就业预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郎丽华 张连城 赵家章 张自然 王银 郝宇彪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7年继续对全国35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鉴于健康指数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首次在主观指标中,纳入针对居民健康水平的满意度调查并进行了国际比较。根据调查结果:客观生活质量指数在连续两年下跌后,2017年企稳回升;剔除因调查问卷有所改变的不可比因素,主观满意度指数与2016年基本持平;健康水平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2.52,该指数在城市间和不同年龄段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水平高于美国部分地区的健康水平满意度。就业前景预期专项调查显示:35个城市对就业前景预期的均值为57.92,略高于2016年的57.41;所有城市得分均超过了50,表明居民对就业前景的预期基本乐观。
关键词:
城市生活质量 健康水平 就业预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