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63)
2023(3062)
2022(2595)
2021(2411)
2020(1817)
2019(4317)
2018(4027)
2017(7970)
2016(4096)
2015(4453)
2014(4262)
2013(4368)
2012(3894)
2011(3543)
2010(3720)
2009(3353)
2008(3340)
2007(2843)
2006(2678)
2005(2232)
作者
(12078)
(10300)
(10181)
(9848)
(6801)
(4966)
(4681)
(4014)
(4013)
(3555)
(3502)
(3439)
(3362)
(3359)
(3091)
(3058)
(3057)
(2997)
(2991)
(2862)
(2494)
(2456)
(2441)
(2326)
(2302)
(2279)
(2188)
(2187)
(2115)
(2036)
学科
(20033)
经济(20012)
管理(9737)
中国(8643)
(7481)
地方(7194)
方法(6543)
城市(6281)
数学(5894)
数学方法(5805)
(5043)
企业(5043)
城市经济(4523)
(4256)
(4101)
环境(3898)
(3331)
业经(3189)
地方经济(3081)
农业(2891)
(2748)
方城(2635)
(2565)
(2520)
理论(2336)
资源(2238)
产业(2129)
(2115)
发展(2073)
(2070)
机构
大学(61874)
学院(60796)
(24392)
经济(23545)
研究(23257)
管理(22324)
理学(19470)
理学院(19101)
管理学(18677)
管理学院(18550)
中国(15332)
科学(15179)
(13806)
(11126)
(10223)
研究所(10219)
中心(10140)
(10057)
师范(9996)
(9059)
(8846)
业大(8724)
(8704)
财经(8593)
师范大学(8492)
北京(8337)
(7847)
经济学(7825)
(7378)
经济学院(7018)
基金
项目(45122)
科学(37062)
基金(34736)
(30806)
国家(30608)
研究(30230)
科学基金(27129)
社会(21488)
社会科(20426)
社会科学(20421)
基金项目(19375)
自然(18318)
自然科(17950)
自然科学(17948)
自然科学基金(17595)
(16718)
(14857)
教育(13357)
资助(13047)
编号(10829)
重点(10096)
(9833)
(9595)
国家社会(9347)
(8736)
计划(8296)
科研(8288)
创新(8250)
教育部(8245)
成果(7996)
期刊
(26508)
经济(26508)
研究(19384)
科学(9837)
中国(9783)
学报(8801)
城市(7685)
(7320)
管理(6897)
大学(6495)
(6446)
学学(6285)
问题(5698)
(5479)
农业(4620)
资源(4056)
地理(4015)
财经(3960)
经济研究(3853)
现代(3814)
技术(3807)
教育(3733)
业经(3606)
(3539)
金融(3539)
发展(3527)
(3527)
(3465)
统计(3090)
(2946)
共检索到851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冯云廷  
中国城市社区的邻里空间正由过去的平均走向分异,日益加大的居住隔离现象是这种趋势的一种体现,随着城市转型中房地产市场的成熟,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成为城市中邻里空间最重要的分异元素。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类别往往成了一种以居住地点来暗示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一种微妙的表达方式。邻里效应对于家庭主体的邻里选择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影响了家庭对邻居和居住地点的选择,而邻里选择行为也必将影响到总体的邻里结构和社区景观。居住隔离正在改变着城市的居住形态。以迁居方式进行的居住空间筛选过程增加了居住隔离的程度。基于邻里选择的城市社区空间的重构是在对城市社区空间本质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邻里空间秩序的再造,它是通过"城市转型"的概念来构建的,是一种持续性的、多样化的空间重组过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艺璇  
借鉴布迪厄的资本概念,将空间资本界定为附着于空间关系之上并具有某种利益倾向的一系列资源和权力,包括空间经济资本、空间社会资本和空间文化资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空间资本理论模型解释居住区隔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不同于既有空间区隔研究的结构论取向,作为一种外显化的居住秩序,空间资本差异会使居民基于身体的空间体验而形成不同的形象性认识,这种形象性认识作为居民感性认知的前提,在其空间获得感和空间被剥夺感的情感序列中生产出居住空间的排斥与区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言奇  
邻里关系与空间形式息息相关。我国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 ,应当充分发挥空间设置对邻里关系的促进作用。传统社区改造在保持公共空间的基础上 ,应加强空间私密性 ;新型社区在保证私密性的基础上 ,应强化公共空间的建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华  
种族居住隔离已深深扎根于美国城市生活中 ,许多美国主要大都市区的城市中心 ,至今都保持着高度的居住隔离。本文介绍了这种居住隔离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并指出 ,它是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住房业、银行业和私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居住隔离对黑人的生活质量和文化产生了许多破坏性的后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春兰  柴彦威  张天新  肖作鹏  
通过对北京市多个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实地调研、访谈及文献研读,将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置于邻里理论视角下,阐述了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对邻里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比较研究了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在规模与边界、用地布局、要素构成、道路系统和社区感方面的特点。基于邻里的空间性内涵,探讨了单位大院在封闭性与开放性、混合性与单一性、异质性与同质性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与住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解垩  宋颜群  
本文从社区邻里效应视角解释中国当前相对贫困问题突出、收入阶层分化的现状,并为减少相对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借鉴国外学者做法,本文使用Heckman两步法的推广方法来纠正自选择偏差,检验了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纠正自选择偏差后,收入的社区邻里效应显著存在,稳健性检验同样能够证实该结果,即优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积极影响,劣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消极影响;(2)社区平均学历、社区平均收入和社区贫困率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和门槛特征;(3)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程度较大,其可通过社会交互机制影响个体收入,社区邻里环境可解释个体间收入差异的50%以上;(4)社区邻里效应加剧了收入阶层分化现象,使得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集聚在不同档次的社区,且同一社区个体的收入表现出趋同化。未来扶贫工作应当关注社区邻里效应,以此来尝试减少相对贫困,促进不同收入阶层流动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戚迪明  江金启  张广胜  
本文构建居住选择与城市融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辽宁省不同规模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运用logit、PSM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工城市居住选择对其城市融入存在直接影响,与市民居住融合或与市民为邻显著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中小城市农民工邻里效应要强于大城市,老一代农民工邻里效应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选择通过邻里互动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城市融入,邻里互动程度越高,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概率越高。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改善农民工城市住房环境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注重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居住融合,通过居住融合加强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联系与互动,进而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志刚  仇婧妍  仲亮  
面对新冠疫情,城市住区在空间上暴露出尺度规模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导致疫情防控时住区封闭管理和基本生活服务保障困难,也反映出当下都市陌生人社会中,邻里守望互助氛围薄弱。在分析住区空间基本单元的空间属性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以“安康邻里”模式重构住区空间基本单元,论述了规模、空间、设施和治理等相关内容,并以三类典型住区对“安康邻里”进行了实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清华  张广胜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排斥角度研究居住隔离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居住隔离显著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居住隔离程度越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越低,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和在大型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明显。居住隔离通过影响城镇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间接影响个体城镇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适应状况,进而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有效解决人口半城镇化问题和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提供重要政策借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衡宇  胡晓鸣  
对当下城市住区邻里社会资本的缺失现状和背景成因进行了探讨,揭示出当前住区空间变异与邻里社会网络退化的相互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重新审视城市住区发展的价值取向,并结合住区空间营造提出变革策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戚迪明  张广胜  
从空间隔离角度考察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居住空间隔离、职业空间隔离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一代农民工、中小城市的居住空间隔离效应要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城市,社区空间隔离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分位数回归发现居住空间隔离对高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呈显著负向影响,职业空间隔离和社区空间隔离对不同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均呈显著影响。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应注重降低农民工与市民的居住空间、职业空间和社区空间隔离,通过空间融合促进城市融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戚迪明  张广胜  
从空间隔离角度考察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居住空间隔离、职业空间隔离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一代农民工、中小城市的居住空间隔离效应要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城市,社区空间隔离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分位数回归发现居住空间隔离对高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呈显著负向影响,职业空间隔离和社区空间隔离对不同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均呈显著影响。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应注重降低农民工与市民的居住空间、职业空间和社区空间隔离,通过空间融合促进城市融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戚迪明  张广胜  
从空间隔离角度考察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居住空间隔离、职业空间隔离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一代农民工、中小城市的居住空间隔离效应要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城市,社区空间隔离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分位数回归发现居住空间隔离对高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呈显著负向影响,职业空间隔离和社区空间隔离对不同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均呈显著影响。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应注重降低农民工与市民的居住空间、职业空间和社区空间隔离,通过空间融合促进城市融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瑜康  袁媛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现代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普遍现象,西方许多研究证明这种特定人群集中居住的邻里会对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市鹭江村和逸景翠园社区为例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中国城市中不同邻里对居住在其中的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在此将邻里特征分为社会经济特征、家庭教育观念特征、同龄人交往特征、机构资源特征4个方面,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4个方面的邻里特征确实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影响,其中社会经济特征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影响,家庭教育观念特征影响青少年的教育表现与心理状态,同龄人交往特征则对青少年性格有重要影响,机构资源特征会影响青少年发展机会的获得。而邻里影响的作用机制可以用Jencks等的邻里机构资源模式和群体社会化模式来解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祥智  刘馨  
可达性是社区配套设施布局合理性的重要评判指标。论文以城市中普遍存在、各种社会和空间问题突出的毗邻隔离社区为研究对象,以天津市望海楼社区为研究范围,利用网络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文化设施可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社区内各小区间可达性差异显著,除了设施分布的原因,社区道路网络和建设、管理方式等微观层面的毗邻隔离特征是影响可达性的重要因素,进而从完善设施布局、优化路网结构、调整管理单元3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