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78)
2023(10050)
2022(8627)
2021(7921)
2020(6422)
2019(13879)
2018(13505)
2017(25045)
2016(13567)
2015(14306)
2014(13196)
2013(12556)
2012(11025)
2011(9845)
2010(9468)
2009(8911)
2008(8346)
2007(6894)
2006(5877)
2005(4871)
作者
(38579)
(32404)
(32018)
(30073)
(20357)
(15866)
(14274)
(12556)
(12186)
(11061)
(10961)
(10807)
(10179)
(10073)
(9823)
(9656)
(9636)
(9621)
(9311)
(9247)
(8245)
(7657)
(7521)
(7326)
(7292)
(7139)
(7058)
(6944)
(6649)
(6418)
学科
(46433)
经济(46384)
管理(38858)
(35840)
(27695)
企业(27695)
方法(20543)
数学(17987)
数学方法(17799)
(15908)
(13599)
环境(13071)
中国(12641)
(11765)
(11184)
贸易(11181)
农业(11155)
业经(11043)
(10913)
(9171)
地方(8999)
(8347)
财务(8336)
财务管理(8325)
(8297)
技术(7943)
企业财务(7894)
(7084)
(6726)
理论(6689)
机构
学院(181368)
大学(178664)
(70626)
经济(69343)
管理(67933)
研究(61365)
理学(60450)
理学院(59761)
管理学(58554)
管理学院(58273)
中国(43704)
科学(41413)
(38468)
(36013)
业大(32921)
(31594)
农业(30847)
(30147)
研究所(29491)
中心(27777)
(25258)
财经(25030)
(23181)
(22882)
师范(22777)
(22596)
经济学(21664)
北京(21417)
农业大学(21021)
(20072)
基金
项目(135124)
科学(106030)
基金(99280)
研究(91480)
(90421)
国家(89681)
科学基金(75911)
社会(60290)
社会科(57175)
社会科学(57161)
(53595)
基金项目(53440)
自然(51329)
自然科(50155)
自然科学(50139)
自然科学基金(49242)
(45474)
教育(41600)
资助(38657)
编号(35279)
重点(31014)
(29126)
(28817)
(28558)
科研(27018)
创新(27010)
计划(27000)
成果(25765)
国家社会(25758)
(24167)
期刊
(71230)
经济(71230)
研究(44349)
学报(36794)
(34466)
科学(31796)
中国(30526)
大学(26608)
学学(25810)
农业(23580)
(22658)
管理(22207)
教育(14768)
业经(13860)
经济研究(12876)
(12451)
技术(12025)
(11838)
金融(11838)
财经(11553)
(10676)
业大(10316)
科技(10016)
(9922)
问题(9400)
资源(9209)
商业(9101)
农业大学(8693)
(7951)
技术经济(7356)
共检索到2447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玲玲  周素红  
邻里作为城市居民基本的日常生活空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居住迁移的普遍发生,邻里环境与居民幸福感关系更加复杂。人们对邻里环境的偏好和选择受到所处生命历程阶段的影响,但目前鲜有研究探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的邻里环境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论文基于广州市的调查问卷数据,选取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有居住迁移行为的712个样本,并按生命历程阶段分别构建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邻里环境对个体幸福感影响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存在差异,邻里公共环境的整洁性更有助于提升青年早期的幸福感,邻里关系的和睦性更有助于提升老年阶段的幸福感,而设施的便利性在整个生命历程阶段都可以有效提升幸福感。居住迁移对邻里环境与幸福感的关系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在中年和老年阶段更加明显。随着迁移时长的增加,感知邻里环境与幸福感的关系得到强化,而客观邻里环境的影响不断削弱,邻里环境的改善可以更有效地提升短距离迁移居民的幸福感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迪洋  洪岩璧  
随着城镇化发展,外出务工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但这一劳动力迁移行为对他们获取幸福感是否具有贡献却不得而知。以往农民工幸福感研究主要关注幸福感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而相对忽略了迁移行为本身对幸福感的作用。文章使用清华大学2012年数据,通过倾向值匹配以及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劳动力迁移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总体上劳动力迁移会抑制农民工的幸福感,外出务工虽以经济收入为回报,但却以牺牲幸福感为代价。其中,亲密关系、居住环境、人际环境,以及归属感的变化是迁移削弱幸福感的重要原因。文章认为,增加农民工的收入固然重要,但为其营建一个亲善的环境,增进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才是提升其幸福感的关键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义  刘于琪  刘晔  李志刚  邱婴芝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流动人口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其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是衡量当前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在城市微观尺度的空间差异性,少有研究探讨邻里环境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文基于2015年广州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广州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关注社会支持、邻里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广州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仍然较低,具体表现为:(1)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较低、消极情感偏高;(2)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地理空间异质性;(3)邻里社会环境(如邻里贫困、人口密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邻里建成环境(如整洁程度、交通可达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邻里流动人口比重和人口密度,与流动人口的消极情感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广泛的社会支持能显著提升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因此,减少地区贫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拓展社会支持的来源等都将有助于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康雷  张文忠  
结合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邻里社会环境和幸福感的相关理论,采用2017年北京典型低收入社区的调研数据,设计了邻里社会环境指标,分析邻里社会环境对低收入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社区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明显,邻里社会环境对低收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邻里支持、社会参与和邻里认同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发现邻里社会环境对外地户籍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瑜康  袁媛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现代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普遍现象,西方许多研究证明这种特定人群集中居住的邻里会对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市鹭江村和逸景翠园社区为例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中国城市中不同邻里对居住在其中的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在此将邻里特征分为社会经济特征、家庭教育观念特征、同龄人交往特征、机构资源特征4个方面,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4个方面的邻里特征确实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影响,其中社会经济特征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影响,家庭教育观念特征影响青少年的教育表现与心理状态,同龄人交往特征则对青少年性格有重要影响,机构资源特征会影响青少年发展机会的获得。而邻里影响的作用机制可以用Jencks等的邻里机构资源模式和群体社会化模式来解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晔  田嘉玥  刘于琪  李志刚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纽带对城市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但鲜有研究揭示城市社区的邻里交往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机制和路径。本研究基于广州市23个社区1064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揭示社区邻里交往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尤其关注邻里交往对社区贫困等环境压力所起到的缓冲效应。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与所在社区的邻里交往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社区的邻里剥夺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但没有证据表明,邻里剥夺指数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关系随邻里交往程度的不同会有所变化。因此,和睦的邻里关系能够直接提升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但未必能够缓冲环境压力对其幸福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宗耀  陈品  纪月清  
增强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就业的关键,在农地确权全面推广时期农户举家迁移增速却开始放缓。理论上对此的解释可能为:确权作为土地产权界定与确认的过程,其推广实施本身蕴含“不稳定因素”并阶段性降低农户的稳定性预期,当即将实施确权的预期会显著降低地权稳定性,且政策落地带来的稳定性提升非常有限时,就可能造成确权全面推广时期总体地权稳定性的阶段性下降和迁移的放缓。本文利用江苏省771家农户两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即将实施确权的预期会显著抑制农村家庭特别是有老年人的家庭迁移;确权政策落地对农户举家迁移的影响总体并不显著,仅对经历过土地调整的有老年人家庭的迁移有促进作用。上述结果意味着,一方面,需要关注和治理产权再界定时间节点出现的短暂却显著的地权稳定预期下降,特别是即将到来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与延包;另一方面,需要在地权稳定之外找原因、出政策,有效促进农户举家迁移和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林   吕明阳   种聪  
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电子商务等新型信息技术在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中起到的作用广受学界讨论。基于幸福经济学理论,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电子商务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均值为3.870,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并且参与电子商务的农村居民认为幸福的比未参与的高5.54%。农村居民参与电子商务活动能够显著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这一结论通过了工具变量法等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电商参与会给青年、中西部农村居民带来显著的福利效应。电商参与能够通过改善社会信任、提高收入进而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据此,建议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电子商务参与服务创新,加大农民参与电子商务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居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林   吕明阳   种聪  
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电子商务等新型信息技术在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中起到的作用广受学界讨论。基于幸福经济学理论,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电子商务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均值为3.870,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并且参与电子商务的农村居民认为幸福的比未参与的高5.54%。农村居民参与电子商务活动能够显著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这一结论通过了工具变量法等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电商参与会给青年、中西部农村居民带来显著的福利效应。电商参与能够通过改善社会信任、提高收入进而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据此,建议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电子商务参与服务创新,加大农民参与电子商务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居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妍妍  吴国春  
在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客观背景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黑龙江国有林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对国有林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林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效应为0.394;其次是身心健康状况,影响效应为0.197;最后是家庭工作环境,影响效应为0.18。第二,社会经济环境对国有林区居民的家庭工作环境及身心健康状况都有显著影响,影响效应分别为0.34和0.37;社会经济环境借助对家庭工作环境和身心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进而影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间接影响效应为0.07。第三,林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状况对其家庭工作环境有影响,影响效应为0.15,并借助家庭工作环境因素对居民主观...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三百  白金兰  
本文基于中国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个人年收入与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获得户籍迁移者与城市原居民的"收入-幸福"饱和点为年收入5.47万元,未获得户籍者的这一数值高达37万元,从年收入层面来看多数居民的"幸福拐点"尚未到来。进一步运用平均处理效应估计方法,考察迁移行为和户籍身份对城市移民幸福感的影响。线性假定的模型发现,考察迁移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时需要考虑个体异质性,估计结果则表明获取户籍迁移并未降低迁移者的幸福感,未获取户籍迁移则降低了迁移者的幸福感。非线性假定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未获取户籍迁移者的幸福感显著低于获取户籍迁移者。可见,未获取户籍迁移者幸福感更低,并不能被迁移行为本身所解释,...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祝仲坤  陶建平  冷晨昕  
文章结合2012年度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迁移行为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于省内迁移,跨省迁移对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面影响;同样,相比于家庭化迁移,孤身外出也会显著弱化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在加入其他解释变量、控制地区效应,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处理效应模型纠正选择性偏误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社会交往是迁移行为影响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渠道,之所以跨省迁移、孤身外出的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偏低,很可能是因为面临着社会交往的困境,社会网络局限、社区参与不足。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辉  滕浩  
利用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2~2016年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企业生命阶段中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但提升效果在各生命周期存在较大差异,处在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别存在门槛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衰退期企业的价值提升效果最显著,成长期企业次之,成熟期企业的价值提升效果稍弱,但各周期的企业超过相应门槛值后,研发投入的提升作用都会明显下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心蕊  孙九霞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章结合乡村地区旅游发展,探讨农村劳动力回流迁移的影响因素与代际差异,并应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外出劳动力的回流迁移,在发展了旅游产业的乡村社区,外出劳动力的家庭禀赋越好,越倾向于回流迁移;外出劳动力在外收入越高,越不倾向于发生回流迁移。不同代际劳动力在回流迁移的影响机制上存在差异,第一代农村劳动力主要受个体特征、家庭结构等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而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受到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旅游与代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相比较于第一代农村劳动力,若家乡发展了旅游业,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发生回流迁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婷  范文婷  
文章利用CGSS 2003~2013年数据通过APC模型来探讨以孩子数量和性别为特征的生育行为与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更多的孩子会对处于中青年时期的父母产生负面影响,却会显著提升父母在老年时期的幸福感,并且这种效应在母亲中表现更为明显。出生在1940年代的父母享受了孩子数量对其幸福感的最高正向回报,而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人口转变的深入,孩子数量对父母幸福感的正向影响迅速消失。此外,对农村父母来说,生育儿子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略微正向但不显著的幸福效应;但是对城市父母来说,生育儿子会显著降低其在中老年后的幸福感。养育女孩并没有明显的年龄和队列趋势,但都会为其个人的幸福感带来边际显著的正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