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74)
2023(13122)
2022(10577)
2021(9779)
2020(8006)
2019(18169)
2018(17717)
2017(34406)
2016(18230)
2015(20068)
2014(19599)
2013(19199)
2012(17320)
2011(15590)
2010(16088)
2009(15142)
2008(13842)
2007(12265)
2006(10922)
2005(9566)
作者
(52987)
(44463)
(43811)
(41680)
(27644)
(21405)
(19729)
(17313)
(16922)
(15349)
(15136)
(14845)
(13881)
(13750)
(13628)
(13451)
(13180)
(12881)
(12695)
(12531)
(11052)
(10905)
(10606)
(10288)
(10145)
(9872)
(9680)
(9551)
(8930)
(8705)
学科
(79322)
经济(79244)
(57039)
(46616)
管理(45913)
(35352)
企业(35352)
方法(33410)
农业(31081)
数学(30993)
数学方法(30451)
中国(27983)
(26288)
金融(26287)
(24292)
银行(24259)
(23486)
业经(20967)
地方(19084)
(17560)
(17227)
(14299)
贸易(14286)
(13921)
(13011)
(12237)
(11733)
技术(11458)
环境(11409)
中国金融(11183)
机构
学院(257855)
大学(251212)
(108136)
经济(105883)
管理(99523)
理学(87446)
理学院(86504)
研究(84717)
管理学(84715)
管理学院(84312)
中国(70885)
(64672)
科学(53563)
(51374)
农业(50079)
业大(47363)
(45088)
(42205)
中心(42118)
研究所(38735)
(37188)
财经(36803)
(33722)
经济学(32988)
农业大学(31803)
(31248)
北京(31097)
师范(30841)
(30301)
经济学院(30063)
基金
项目(181283)
科学(143175)
基金(133289)
研究(126985)
(117974)
国家(116986)
科学基金(100964)
社会(83651)
社会科(79339)
社会科学(79315)
(72591)
基金项目(71595)
自然(66457)
自然科(65054)
自然科学(65038)
自然科学基金(63830)
(60009)
教育(56303)
资助(53419)
编号(50580)
重点(40416)
(40072)
(38829)
(38407)
成果(37477)
创新(35912)
(35905)
国家社会(35295)
科研(34800)
计划(34017)
期刊
(116307)
经济(116307)
研究(69187)
(66794)
中国(48205)
农业(44588)
学报(43025)
科学(39880)
(38158)
金融(38158)
大学(33104)
学学(32294)
(31448)
管理(30908)
业经(25620)
(21300)
技术(20492)
问题(18022)
教育(17915)
经济研究(17333)
财经(17204)
(14660)
农村(14507)
(14507)
(14249)
农业经济(13678)
统计(13360)
业大(12993)
(12812)
技术经济(12596)
共检索到370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景晓芬  
从隔离性和稳定性两个维度将农民工的居住空间模式分为固定混合型、流动混合型、固定隔离型和流动隔离型四类。在此基础上,使用西安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居住空间对其城市融入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城市居民隔离的同类群体聚居是西安市农民工的主要空间居住模式;隔离和不稳定的居住空间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存在着负向影响;在四类居住空间模式中,固定混合型居住模式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最高,其次是流动混合型和固定隔离型的农民工,流动隔离型的居住模式最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据此认为,实行一定程度的混居、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农民工基于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从而提高其城市融入水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虹珏  沈费伟  刘祖云  
"内源式"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城镇化的本质"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高度吻合,通过"内源式"城镇化发展的视角来探究目前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外生性"发展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苏南的"内源式"城镇化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破解,最后提出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内源式"替代"外生式"城镇化模式之构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虹珏  沈费伟  刘祖云  
"内源式"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城镇化的本质"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高度吻合,通过"内源式"城镇化发展的视角来探究目前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外生性"发展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苏南的"内源式"城镇化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破解,最后提出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内源式"替代"外生式"城镇化模式之构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虹珏  沈费伟  刘祖云  
"内源式"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城镇化的本质"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高度吻合,通过"内源式"城镇化发展的视角来探究目前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外生性"发展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苏南的"内源式"城镇化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破解,最后提出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内源式"替代"外生式"城镇化模式之构想。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戚迪明  江金启  张广胜  
本文构建居住选择与城市融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辽宁省不同规模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运用logit、PSM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工城市居住选择对其城市融入存在直接影响,与市民居住融合或与市民为邻显著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中小城市农民工邻里效应要强于大城市,老一代农民工邻里效应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选择通过邻里互动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城市融入,邻里互动程度越高,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概率越高。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改善农民工城市住房环境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注重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居住融合,通过居住融合加强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联系与互动,进而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晓英  
2007年11月15日,《城市问题》编委工作会议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在此次会议上,与会编委建议发挥《城市问题》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城市科学领域的优势,以《城市问题》为园地组织学术论坛、笔谈会或小型研讨会,就北京或其他区域城市发展中有争议的问题展开研讨与争鸣,从而反映城市问题研究方方面面的情况,推动理论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新年伊始,本刊邀请编委笔谈,现将部分编委之笔谈刊登于2008年第1期《城市问题》,以推动理论发展,促进学术交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辉武  
文化资本包括以行为方式、语言风格、品位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为形式的文化能力型文化资本和以文凭、职业证书等为形式的制度化文化资本。农民工文化资本的缺乏直接制约了其融入城市主体社会,同时,文化资本的缺乏影响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并导致市民对农民工的文化排斥,进一步阻碍其城市融入。因此,政府和农民工自身都应做出某种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文化资本,实现其城市融入,完成市民化过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戚迪明  张广胜  
从空间隔离角度考察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居住空间隔离、职业空间隔离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一代农民工、中小城市的居住空间隔离效应要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城市,社区空间隔离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分位数回归发现居住空间隔离对高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呈显著负向影响,职业空间隔离和社区空间隔离对不同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均呈显著影响。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应注重降低农民工与市民的居住空间、职业空间和社区空间隔离,通过空间融合促进城市融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戚迪明  张广胜  
从空间隔离角度考察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居住空间隔离、职业空间隔离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一代农民工、中小城市的居住空间隔离效应要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城市,社区空间隔离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分位数回归发现居住空间隔离对高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呈显著负向影响,职业空间隔离和社区空间隔离对不同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均呈显著影响。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应注重降低农民工与市民的居住空间、职业空间和社区空间隔离,通过空间融合促进城市融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袁方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群体已经逐步完成了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文章从空间生产、空间体验和空间正义的话语体系出发,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空间的现状,提出了建构公平正义城市空间的设想,力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城实践中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心理空间的辩证统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戚迪明  张广胜  
从空间隔离角度考察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居住空间隔离、职业空间隔离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一代农民工、中小城市的居住空间隔离效应要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城市,社区空间隔离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分位数回归发现居住空间隔离对高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呈显著负向影响,职业空间隔离和社区空间隔离对不同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均呈显著影响。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应注重降低农民工与市民的居住空间、职业空间和社区空间隔离,通过空间融合促进城市融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云凌   覃夏霏  
文章基于深圳等6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以社区资源可及性为中介变量,探讨居住选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选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有显著积极影响;与居住在聚居区的农民工相比,非聚居区的农民工表现出更高的城市融入水平;社区资源可及性在居住选择与农民工城市融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合访谈资料发现,相对于聚居区而言,非聚居区内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活质量,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非聚居区的服务型资源供给不仅能满足农民工家庭需求,还能为其提供社会参与和建立本地社会资本的机会,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结论对制定社区层面的农民工城市融入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惠敏  
农民工内部层级化的出现为政府应对农民工城市化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观察视角,农民工城市融入应以阶层为基础制定分层城市融入的治理对策,最终实现农民工内部各阶层与整体社会结构的有效对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兴邦  
采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融入对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融入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生育意愿,且对于80后和东部地区农民工生育意愿的负向效应更大。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发现:定居意愿增加和男孩偏好下降是城市融入影响农民工生育意愿降低的两种路径。以融入为核心的"人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从事实和机制两方面探讨城市融入对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为客观评估城镇化的生育效应,增加人口预测工作科学性,人口政策动态调整和优化等工作提供了事实基础和理论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超   郭沛  
基于3 167份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定居意愿对其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城市心理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与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水平显著正向相关,城市认同对身份认同起到间接影响;定居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心理融入水平,同时定居意愿与社会网络存在交互影响。在独居和半迁移模式中,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显著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而对于全家迁移的农民工来说,社会网络强度没有显著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表明全家迁移对农民工社会关系具有部分替代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