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5)
2023(9392)
2022(8039)
2021(7401)
2020(6315)
2019(14754)
2018(14517)
2017(27343)
2016(14791)
2015(16803)
2014(17094)
2013(17063)
2012(16206)
2011(14825)
2010(15165)
2009(14024)
2008(14219)
2007(13278)
2006(11688)
2005(10277)
作者
(44709)
(37697)
(37454)
(35780)
(23753)
(17932)
(17335)
(14644)
(14036)
(13550)
(12659)
(12541)
(11822)
(11768)
(11697)
(11641)
(11599)
(10943)
(10896)
(10749)
(9336)
(9328)
(9112)
(8591)
(8534)
(8522)
(8464)
(8289)
(7615)
(7608)
学科
(65635)
经济(65573)
管理(41767)
(37325)
(29049)
企业(29049)
方法(28083)
数学(24332)
数学方法(24080)
(22710)
中国(17898)
(16983)
地方(15784)
农业(15047)
业经(15046)
(14170)
环境(13413)
(12103)
(11386)
贸易(11380)
(10997)
(10328)
(10108)
理论(9807)
(9468)
(9293)
财务(9260)
财务管理(9237)
(9164)
银行(9137)
机构
大学(217822)
学院(217016)
(87296)
经济(85144)
管理(80476)
研究(75790)
理学(68398)
理学院(67528)
管理学(66169)
管理学院(65761)
中国(57261)
(47374)
科学(46830)
(41271)
(40181)
(39081)
中心(35876)
研究所(35212)
(34994)
业大(33010)
财经(31841)
农业(31185)
(30730)
师范(30455)
北京(30053)
(28715)
(27658)
(26990)
经济学(26746)
(24502)
基金
项目(140643)
科学(109246)
研究(104738)
基金(99419)
(86724)
国家(85933)
科学基金(72246)
社会(65364)
社会科(61558)
社会科学(61534)
(55906)
基金项目(52885)
教育(48519)
(47057)
自然(45294)
自然科(44149)
自然科学(44129)
编号(44047)
自然科学基金(43300)
资助(40400)
成果(36774)
重点(32312)
(31274)
(31214)
课题(30896)
(28503)
科研(27350)
国家社会(26633)
大学(26573)
创新(26562)
期刊
(101670)
经济(101670)
研究(63548)
中国(49879)
(38379)
学报(35690)
(33388)
科学(32033)
教育(27970)
管理(27579)
大学(26852)
农业(25665)
学学(24772)
技术(19724)
(18643)
金融(18643)
业经(17473)
财经(15916)
经济研究(15447)
图书(13941)
问题(13816)
(13732)
(13555)
(11917)
技术经济(10974)
(10707)
资源(10344)
统计(10311)
理论(10032)
书馆(10012)
共检索到334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蒋炜康  孙鹃娟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居住方式、居住环境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相较于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独居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但仅与配偶同住则并未表现出影响的显著差异。居住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起到了"双重增益"的作用效果,其一方面能直接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在居住方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丰富的社区环境设施与服务、实施老年优待政策能够改善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揭示了居住环境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为推进城乡老年友好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鹃娟   孙可心  
文章基于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分析视角,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运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家庭和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考察社区环境的调节作用,并探讨不同年龄组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和社区环境均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影响,且社区环境对家庭环境的健康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在不同年龄的老人中,社区环境各因素的影响不同。在中龄老年人中,社区为老设施对于家庭居住条件较差的老人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更强;在高龄老年人中,社区养老服务对家庭居住条件较差的老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应注重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家庭及社区环境,以社区为老设施和养老服务扩面、提质、增效为契机,打好家庭和社区环境“组合拳”;通过二者高效配合,尽可能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黎明   王颉琼  
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本文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4年的数据,将孝道期望纳入“居住安排-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分析框架,并分析了这一机制的城乡差异,验证和丰富了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居住安排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抑郁水平产生抑制效应;第二,孝道期望在居住安排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对于同意“养儿防老”观念的老人而言,与儿子居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第三,分城乡样本发现,与儿子同住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应主要作用于农村老人而非城市老人。而孝道期望的调节效应发生在城市地区,在农村地区不发生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乐章  马珺  
基于2014年全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2014),引入经济支持、医疗可及、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四个社会支持的中介变量,探究居住安排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独居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80和-0.183;社会支持在其中具有明显的中介效用,对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中介效应分别为43.0%和80.6%;经济支持、医疗可及等物质性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大于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等精神性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金宝  
文章基于对中国老年教育现状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现状的研究,运用积极老龄化观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分析了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对如何依托老年教育体系构建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机制提出了设计和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鹃娟  冀云  
文章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在代际关系中的"给予"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老年人对这些支持行为的认知评价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老年人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家务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有正向作用,但认为子女需求过多对其心理健康有负向作用。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评价会显著调节照顾孙子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向,农村老年人的认知评价会显著调节"向下"经济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向,结果支持认知行为主义的ABC情绪理论。因此,在倡导积极老龄化并发挥老年人在家庭中作用的前提下,缓解城镇老年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董夏燕  何庆红  
在中国空气污染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本文将CHARLS数据和各地级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进行匹配,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实证研究空气污染与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会增加中老年人抑郁严重的危险度,且评估抑郁症状当月的影响最大。对异质性的考察发现,空气污染仅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女性和45-64岁人的抑郁症状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影响机制的分析表明,空气污染会通过危害生理健康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为此,本文认为一方面要积极治理并预防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不应过度担忧其所造成的损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建新,张风雨  
本文利用中国近期老年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t回归统计方法,从个体的人口学基本特征、家庭子女数及户类型、经济状况及健康指标等四个方面,建立不同的研究模型,对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家庭子女数、经济状况及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立新,姚远  
为了探究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再适应量表(SRRS),对武汉市随机抽取的442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主效应和缓冲作用;在有轻度及以下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较多邻居、同事、家人、经济和活动支持能显著改善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多朋友、同事和活动支持能显著改善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有中度及以上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较多家人支持和较多安慰支持能分别显著改善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丽   李树茁  
基于压力过程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利用2001~2018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考察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发展轨迹。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年龄轨迹呈曲线模式,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先上升后下降,抑郁水平呈上升趋势;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队列轨迹呈倒U形模式,抑郁水平的队列轨迹呈U形模式,较早和较晚出生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较低、抑郁水平较高,中间队列即在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最高、抑郁水平最低;婚姻状况和工作阶段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生命阶段效应;女性、收入较低、负性生活事件压力源较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差,自评健康较好、经济支持较高、情感交流较频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立新,姚远  
文章运用在湖北省武汉市随机抽取的442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应对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采用解决问题、求助和幻想的应对方式显著降低;应对方式的不同水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不一样,高解决问题、低自责、低幻想、低退避和低合理化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好于低解决问题、高自责、高幻想、高退避和高合理化的老年人;自责、幻想和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其中自责和幻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而解决问题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鹏  
本文利用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特别是从1982年存活到1990年的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家庭总体上正趋于核心化,但就老年人家庭而言,三代户家庭仍然是最主要的居住方式,而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其比例趋向于不断提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易成栋  丁志宏  黄友琴  
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中国的快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社区物理环境和养老服务的可得性是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核心部分。基于居住环境的内涵和数据的可得性,利用我国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从住房状况、居住安排、邻里关系、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方面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发现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地区间和城市间差异明显。中国城市老年人住房消费数量、住房设施齐全度、住房自有率、老人独居比例呈增加趋势;社区设施可得性提高,养老服务不断完善。并采用聚类方法发现城市老年人宜居环境的梯度差异的空间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收入和地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短表汇总数据、长表汇总数据和长表1%抽样数据,从3个视角分析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变动。短表汇总数据显示,有2个老年人的家庭户中,老年夫妇独居比例超过55%,并且城乡有很强的趋同性;有1个老年人的家庭户中,老年单人独居比例超过36%。长表汇总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入住机构养老的比例不足1%;老年人居住方式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高龄阶段尤其显著,男性多在有配偶的家庭户中生活,女性与子女同住超过半数。长表1%抽样数据显示,老年人中夫妇家庭户和单人户的比例合计超过50%,城乡趋同性突出。就整体而言,中国老年人已进入独居为主导的时代。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努力为居家老年人创造舒适且风险较小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强  唐启明  
文章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基线数据,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程度三方面分析了中国老年人与子女、孙子女不同居住方式下的情感交换与冲突状况。结果显示,配偶是决定幸福感的关键,无论是否与亲属同住,丧偶或配偶不在身边的老人抑郁程度均较高。独立生活的老年夫妇与在三代家庭生活的幸福感较强。无论是只与成年子女还是孙子女一起生活,二代家庭户格局显著损害老人的情感健康。独居或与其他亲属同住的老年人,情感健康状况较差,但与非亲属同住的老年人幸福感最强,不存在抑郁问题。总体上看,居住安排的变化趋势没有预示着社会负担的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