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61)
- 2023(6303)
- 2022(5585)
- 2021(5201)
- 2020(4698)
- 2019(11167)
- 2018(11196)
- 2017(22173)
- 2016(12344)
- 2015(14290)
- 2014(14153)
- 2013(14074)
- 2012(13303)
- 2011(12163)
- 2010(12403)
- 2009(11862)
- 2008(12080)
- 2007(11007)
- 2006(9390)
- 2005(8551)
- 学科
- 济(52251)
- 经济(52167)
- 管理(33139)
- 业(32579)
- 方法(27249)
- 企(26400)
- 企业(26400)
- 数学(23427)
- 数学方法(23227)
- 农(14285)
- 财(13540)
- 学(12186)
- 中国(12029)
- 业经(10210)
- 贸(9969)
- 贸易(9968)
- 易(9640)
- 制(9406)
- 理论(9358)
- 农业(9155)
- 地方(8898)
- 和(8495)
- 务(8428)
- 财务(8413)
- 财务管理(8388)
- 企业财务(7946)
- 银(7842)
- 银行(7822)
- 融(7591)
- 金融(7589)
- 机构
- 大学(186751)
- 学院(182309)
- 济(76311)
- 经济(74709)
- 管理(70816)
- 理学(61290)
- 研究(60728)
- 理学院(60575)
- 管理学(59608)
- 管理学院(59249)
- 中国(45690)
- 京(39220)
- 科学(36775)
- 财(35629)
- 所(31407)
- 农(31368)
- 财经(28643)
- 研究所(28545)
- 中心(28107)
- 江(27142)
- 业大(27031)
- 经(25935)
- 范(25165)
- 农业(24968)
- 师范(24943)
- 北京(24941)
- 经济学(24218)
- 经济学院(21954)
- 州(21417)
- 财经大学(21215)
- 基金
- 项目(116748)
- 科学(91627)
- 研究(85338)
- 基金(85152)
- 家(73541)
- 国家(72886)
- 科学基金(61885)
- 社会(54193)
- 社会科(51080)
- 社会科学(51063)
- 基金项目(45316)
- 省(44545)
- 教育(40393)
- 自然(39719)
- 自然科(38806)
- 自然科学(38790)
- 划(38260)
- 自然科学基金(38139)
- 编号(35705)
- 资助(35172)
- 成果(30194)
- 部(27192)
- 重点(26211)
- 发(24586)
- 课题(23748)
- 创(23683)
- 教育部(23442)
- 科研(22697)
- 人文(22560)
- 大学(22531)
共检索到264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Stephen M.GOLANT
大部分美国老年人倾向于就地养老,即尽可能呆在现有住所内养老,而不是迁移他处。本文解释了他们怠于搬迁的心理原因,指出这种行为惯性会导致很多老年人居住在与他们变化了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不相适应的住宅和社区里,长期得不到应有的照护。为说明老年人安土重迁的原因,有必要从老年人主观方面分析就地养老有哪些吸引力,搬迁到其他地方养老存在什么阻力。本文运用居住常态理论(residential normalcy theory)刻画了老年人对居住的情感体验,居住或保健设施与其需求和愿望的匹配度;以及得不到满足时如何应对环境条件的不足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琳 蒙美昀 杨莹 郝珊
基于居住常态理论模型,从居住情感体验的两个方面——掌控体验和舒适体验判断老年人是否处在舒适居住环境,以及面对不舒适不协调的居住环境时会采取的两种应对方式——行为策略和思维策略入手,对广州耀华社区(城市型)和新基村(乡村型)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养老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型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情感体验评价低于养老设施缺乏的乡村型社区,这与城市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生活成本和生活期望值偏高、居住状态不理想和居住面积偏低有密切关系。面对不协调居住环境时,贫困空巢独居的老年人更可能采取行为策略;而其他特征老年人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型社区的老年人会王动采取行为策略,而乡村型社区老年人则会采取思维策略或在居所与健康状况不吻合时被动采取行为策略;引起城乡差异的原因是退休导致城市型社区老年人角色改变。城市型社区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是积极的,而乡村型社区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是消极的。据此对居住常态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形成体验策略判断—居住常态判定—就地养老类型选择的解释框架,以期对其他城乡社区老年人就地养老行为研究和理论方法借鉴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短表汇总数据、长表汇总数据和长表1%抽样数据,从3个视角分析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变动。短表汇总数据显示,有2个老年人的家庭户中,老年夫妇独居比例超过55%,并且城乡有很强的趋同性;有1个老年人的家庭户中,老年单人独居比例超过36%。长表汇总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入住机构养老的比例不足1%;老年人居住方式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高龄阶段尤其显著,男性多在有配偶的家庭户中生活,女性与子女同住超过半数。长表1%抽样数据显示,老年人中夫妇家庭户和单人户的比例合计超过50%,城乡趋同性突出。就整体而言,中国老年人已进入独居为主导的时代。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努力为居家老年人创造舒适且风险较小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璐 桂华
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养老模式。既有研究主要从家庭转型和土地保障视角来理解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缺乏对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考察。本文从就地养老的视角出发,建构“地方-社会性老化”的分析框架,基于湖北省沙洋县三坪村的田野调查,阐释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何以可能。本文研究发现:其一,“地方”是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的支持基础,包括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分别对应提供生活保障的农业生产、给予非正式支持的熟人关系和生成精神体验的家庭伦理与社区规范。其二,依托“地方”,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呈现为从生产结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中渐进式退出的社会性老化过程。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构成一种普遍且具有乡土特色的就地养老类型。鉴于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以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为优势基础,为之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助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鹏
本文利用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特别是从1982年存活到1990年的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家庭总体上正趋于核心化,但就老年人家庭而言,三代户家庭仍然是最主要的居住方式,而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其比例趋向于不断提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淼
本文根据"2014年千村调查"数据资料,描述了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并运用次序Logit模型,对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老人与子女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政策支持状况、个人家庭状况。提出应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建设农村老年人与外界联系的农村通讯网络系统、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我管理的"村老年协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栋
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养老方式与服务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了解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的同时,全面分析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自理状况、子女数量、收入状况和养老观念均对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 社区养老 机构养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从容 雒娜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方式的选择是老年人养老最基本的问题。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西安市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倾向,探讨影响其选择的因素。调查发现,家庭养老仍是老年人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自我养老是第二大选择。经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得出,老年人的月收入、文化程度、子女的生活照顾、健康状况及自理能力是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老年人 养老方式 影响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琪 栾海英 张栋
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养老方式与服务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了解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总体状况的同时,全面分析影响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子女状况、受教育水平和养老观念等因素均对"以房养老"意愿产生影响。
关键词:
以房养老 养老方式 人口老龄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安瑞霞
把握当前农村老年人对养老责任主体的认知,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个体特征、子女数和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责任认知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子女数、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责任认知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期望降低,养老责任认知向依靠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转变;不同特征的农村老年人对养老责任认知存在明显差异;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弱化;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责任认知的影响有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德文
利用2002-2005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采取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分析,深入探讨了居住方式及日常照料在老年人ADL转归中的作用。结果提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城乡、文化、认知以及患重大疾病次数等作用下,老年人只有在ADL完全自理的状况下,独居才会比其他居住方式使其躯体机能下降风险更小。一旦老年人在ADL相对和完全依赖的状态下,生病时由配偶或子女照顾的比保姆社会服务等对其躯体机能的转归更有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鹃娟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为了解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提供了最新数据来源。文章在"六普"数据基础上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现状和特点,结合"五普"数据对其变动情况进行比较,并分析同一队列老年人居住方式的纵向变化。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化趋势明显,但空巢家庭中的独居户和夫妻户老人呈现两极化倾向;受老年人口生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三代同堂的扩展家庭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居住方式,但地区差异很大;随着"50后"、"60后"出生队列进入老年期,会率先使得以核心家庭为主的二代户比例降低,空巢化和独居化趋势将更加显著。尽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完善老年照料服务已成为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提出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
居住方式 老年人 家庭 六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俊杰 游京颖
随着家庭结构迅速小型化,社区养老、机构养老逐渐成为新的选择趋势。文章基于CLHLS 2011年追踪数据,以城市老年人为样本,探讨居家养老之外,城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选择行为和选择意愿。结果显示,机构养老的实际选择行为及选择意愿的社会参与度都很低,但也存在"围城"现象,有些老人身在养老院内心却是拒绝的,也有部分老人想进养老院而拘于家庭、经济、社区环境等原因而不得。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应斌 刘新燕
随着第一个国际老人年的来临,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老年人。而拥有近13亿人口的中国,到2000年也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庞大的老年群体,使社会面临着新的课题;而随之而来的巨大的老年市场,也给商家带来了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