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01)
- 2023(17072)
- 2022(14676)
- 2021(13701)
- 2020(11697)
- 2019(26778)
- 2018(26700)
- 2017(51792)
- 2016(28087)
- 2015(31823)
- 2014(31892)
- 2013(31492)
- 2012(28895)
- 2011(25871)
- 2010(26359)
- 2009(24644)
- 2008(24744)
- 2007(22178)
- 2006(19827)
- 2005(17500)
- 学科
- 济(118900)
- 经济(118757)
- 业(105013)
- 管理(89746)
- 企(86684)
- 企业(86684)
- 方法(55942)
- 农(48967)
- 数学(45444)
- 数学方法(44661)
- 业经(34768)
- 财(32631)
- 农业(32598)
- 中国(28413)
- 贸(27778)
- 贸易(27763)
- 易(26965)
- 务(23123)
- 财务(23041)
- 财务管理(23004)
- 理论(22740)
- 制(22522)
- 学(22292)
- 地方(22160)
- 企业财务(21666)
- 技术(21566)
- 和(20106)
- 策(19150)
- 划(18359)
- 体(16773)
- 机构
- 学院(410445)
- 大学(404961)
- 管理(166029)
- 济(165844)
- 经济(162399)
- 理学(143590)
- 理学院(142128)
- 管理学(139406)
- 管理学院(138697)
- 研究(130971)
- 中国(100553)
- 京(86188)
- 科学(81720)
- 农(78256)
- 财(73663)
- 所(66183)
- 业大(65189)
- 江(61631)
- 中心(60331)
- 农业(60295)
- 研究所(59933)
- 财经(59024)
- 北京(53861)
- 经(53518)
- 范(51388)
- 师范(50949)
- 州(49542)
- 经济学(47792)
- 院(47106)
- 经济管理(44737)
- 基金
- 项目(273644)
- 科学(215124)
- 研究(200678)
- 基金(197591)
- 家(171432)
- 国家(169904)
- 科学基金(146850)
- 社会(125747)
- 社会科(118928)
- 社会科学(118892)
- 省(109027)
- 基金项目(104330)
- 自然(96032)
- 自然科(93877)
- 自然科学(93854)
- 自然科学基金(92137)
- 教育(91727)
- 划(89501)
- 编号(83339)
- 资助(82573)
- 成果(66410)
- 重点(60563)
- 部(59916)
- 发(58473)
- 创(57924)
- 课题(56313)
- 创新(53536)
- 科研(52079)
- 教育部(51113)
- 国家社会(50898)
- 期刊
- 济(187449)
- 经济(187449)
- 研究(115506)
- 中国(77214)
- 农(76593)
- 学报(63455)
- 管理(62387)
- 科学(59304)
- 财(57594)
- 农业(52172)
- 大学(49077)
- 学学(46583)
- 教育(42889)
- 技术(38567)
- 业经(35791)
- 融(34848)
- 金融(34848)
- 财经(28093)
- 经济研究(27817)
- 业(27459)
- 问题(25602)
- 经(24084)
- 技术经济(22610)
- 贸(21004)
- 版(20488)
- 统计(20375)
- 科技(19645)
- 现代(19110)
- 商业(19000)
- 图书(18966)
共检索到605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贵霞 钱克明 曲春红
局部均衡贸易模型应用经济剩余理论评价了农业研究的收益及其研究收益在生产者、消费者、调出地及调入地间的分配。在进行农业研究评价时考虑到了地区间的研究溢出效应。本模型需要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数据 ,客观数据包括生产量、消费量、供给弹性、需求弹性、价格等 ,主观数据主要是科学家的主观判断。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昭阳; 毛显强; 胡涛;
在2010年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国政府表示将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协议(CJKFTA: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的签署,加快三国贸易自由化进程。我国农产品在三国贸易中占有比较优势,在出口增加的同时,也可能拉动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环境影响。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进程中对农业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为其提供环境决策依据,需要定量分析CJKFTA对中国农业的环境影响。采用"贸易-经济-环境"链式反应评价方法(CRAM)及其框架下的可计算局部均衡(CPE)模型,能够利用更具时效性的数据,深入到微观产业乃至产品层面,比较直观而清晰地定量分析一项贸易政策的经济、环境影响。按照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同,设置了低、中、高三种政策情景,对CJKFTA下与农产品相关的贸易政策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CJKFTA的实施将会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表现为农产品贸易量和产量的增长;同时也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包括COD、TN、TP、农药、农膜、温室气体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以及水资源消耗量的增大。因此,如何出台配套政策以缓冲CJKFTA下中国农业的不利环境影响,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赵青松 王文倩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20多年来最重要的成果。在分析中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模型测算了RCEP的贸易效应。结果显示: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互补性强,双边FTA促进了中国与RCEP成员中自贸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增长;在零关税场景下,RCEP的贸易创造效应显著,中国与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呈现增长,且RCEP各成员国的福利和经济总效应增加值远大于中国;作为巨型区域自贸协定,RCEP通过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贸易和投资规则体系,有效解决了"意大利面碗效应",有利于区域内形成新的供应链和价值链;RCEP将持续促进中国与各成员国的贸易和投资增长,并推动成员国之间的数字贸易发展,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耸 向洪金
本文基于Francoins和Hall(2003,2007)等构建的可计算局部均衡模型与 2015年全球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等数据,从行业层面就RCEP对全球农产品生产、价格、贸易、生产者与消费者福利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由于成员数量众多,RCEP对部分成员(比如中日、韩日)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有贸易创造效应;但是,对已经签署双边FTA的成员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有贸易破坏效应;第二,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国等成员的农产品产出与价格均会有所上升,而日本、韩国等成员的农产品产出与价格有所下降,但由于农产品缺乏需求弹性,RCEP对成员与非成员农产品的产出和价格影响有限;第三,从社会净福利指标来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RCEP中获益最大,东盟和日本的社会净福利有所下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向洪金 赖明勇
文章基于局部均衡COMPAS模型,从产业层面上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影响两岸特定行业的产出、就业、贸易等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基于近年来两岸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的相关数据,就ECFA对两岸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大小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两岸农产品在产品品质与上市时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建立ECFA对大陆和台湾农产品生产的冲击都非常有限;ECFA的建立将极大地推动两岸农产品贸易,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大约会增加14%,大陆农产品对台湾出口大约会增加17%。
关键词:
ECFA 农产品 局部均衡模型 贸易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向洪金 赖明勇
基于局部均衡COMPAS模型,利用两岸纺织品生产与贸易的相关数据,就ECFA对两岸纺织品生产和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ECFA对祖国大陆和台湾省纺织业的生产都会造成一定冲击,但由于两岸纺织行业规模的差异,ECFA对台湾省纺织业生产的冲击较大;ECFA对两岸间纺织品贸易会带来积极影响,但由于供需弹性、市场规模的差异,ECFA对台湾省纺织品出口祖国大陆的积极影响要远大于对祖国大陆纺织品出口台湾省的积极影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杜威剑 李梦洁
运用局部均衡模型,从6分位产品层面模拟不同关税策略情形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的贸易效应以及本国经济效应,并分析各国最优的关税策略。研究表明,自贸区建立后中国受到严重冲击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工业用制成品、资本品以及能源类产品,日韩贸易转移效应显著的产品为工业品。综合考虑福利效应和贸易效应,日韩两国最优策略为直接采取零关税;对中国而言,在同期形成中日韩自贸区的情形下,直接实行零关税对于中国福利的改进是最为有利的;若在中韩或中日自贸区基础上逐步形成中日韩自贸区,中国的最优关税策略为逐步减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静怡 张玉梅 陈志钢
为研究汇率浮动与中国农产品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采用全球农产品市场局部均衡模型,设定5种货币贬值和升值的情景方案,通过静态模拟方法,评估不同货币的汇率变化对中国农业产业的影响。结果显示,人民币贬值时,进口商品变的更加昂贵,进口减少,国内产品的需求增加,刺激国内产出增加。从具体产品来看,人民币贬值对稻谷、小麦、玉米、牛肉、猪肉和奶粉产量的影响较大。当人民币升值,中国农业受到的影响与贬值情况相反。主要农业贸易伙伴国货币汇率变动则首先影响该国产品的进出口量,进而影响产品的世界价格,再通过进出口将价格传导到中国,最终引起中国相关产品的生产、消费和贸易量的变动。中国受到较大影响的是从这些国家进口份额较大的产品,其中欧元、澳元、新西兰元和巴西雷亚尔汇率变动将主要引起中国牛肉、猪肉、奶粉、小麦和大豆进口量和产量的变化。
关键词:
汇率 农业 局部均衡模型 情景模拟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林龙辉 向洪金 冯宗宪
通过将出口退税政策变量纳入局部均衡COMPAS模型,从产业层面上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如何影响进出口行业的产出、贸易、收益等经济指标,并利用中国纺织服装品对美国出口贸易的有关数据,实证模拟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中美两国纺织业的生产、贸易和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出口退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价格将大约下降0.93%,而中国纺织品对美国出口量将增加2.86%左右,全行业收入大约增加1.83%;而美国纺织行业的产出减少1.9%,全行业收入减少2.2%。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辉 许晓军 袁璐
文章通过国际贸易动态均衡模型的构建,认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具有"锁定"效应和"自我升级"效应,可以通过贸易政策和需求的自然条件调整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实证运用中国农业机械动力与进出口贸易数据,对模型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可以借助比较优势和培育新比较优势,实现中国经济新的均衡和平稳增长。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 徐景峰 康凯
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帮助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精准扶贫理念下,本文将保险精算理论与多重均衡模型有效结合,建立基于农业风险-农业保险的多重均衡模型,通过数值模拟,量化农户在巨灾风险下的陷贫概率,讨论农业保险的扶贫效果,对农业保险有效扶贫对象进行识别,在差异化农业保险补贴和多样化农业保险产品设计方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贫困陷阱 多重均衡 陷贫概率 保障层次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旸 黄海
通过建立局部均衡模型发现,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由于体量大,在当地土地租赁市场将具有垄断优势。在短期条件下,人口和土地规模较大时可能出现剩余劳动力问题,但这一问题在长期条件下却不存在。因此,作者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劳动力流动、适当限制土地集中度等政策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永喜 孙亚丽
"双碳"目标下农业碳减排将会对区域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环境效益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构建农业部门价格内生局部均衡模型,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模拟分析碳排放强度变化对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生产技术和外在需求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碳排放强度约束增强,将促使区域内总种植面积和能源总消耗趋于下降,并进一步导致社会总福利和碳排放总量下降;但是碳排放强度约束增强将使得农业生产内部不同品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出现不同方向的变化调整。相对于大豆、花生和油菜,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将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农业生产 能源消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永喜 孙亚丽
"双碳"目标下农业碳减排将会对区域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环境效益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构建农业部门价格内生局部均衡模型,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模拟分析碳排放强度变化对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生产技术和外在需求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碳排放强度约束增强,将促使区域内总种植面积和能源总消耗趋于下降,并进一步导致社会总福利和碳排放总量下降;但是碳排放强度约束增强将使得农业生产内部不同品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出现不同方向的变化调整。相对于大豆、花生和油菜,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将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农业生产 能源消耗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曹宏苓
正在建设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成员国产业结构相似,生产技术水平相当,国际分工不显著。这样的自由贸易区对区内贸易量的推动作用有其特殊性。文章尝试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论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给其成员带来“双优势贸易效应”,从而为我国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拓展地区市场,实现“多赢”的地区合作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