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42)
- 2023(3645)
- 2022(3264)
- 2021(2827)
- 2020(2532)
- 2019(5575)
- 2018(5547)
- 2017(9898)
- 2016(5751)
- 2015(6176)
- 2014(6077)
- 2013(6091)
- 2012(5639)
- 2011(5123)
- 2010(5154)
- 2009(4582)
- 2008(4349)
- 2007(3888)
- 2006(3399)
- 2005(2916)
- 学科
- 济(20523)
- 经济(20514)
- 管理(12558)
- 业(12103)
- 方法(10792)
- 数学(9917)
- 数学方法(9817)
- 企(8883)
- 企业(8883)
- 学(7492)
- 农(6500)
- 农业(4440)
- 中国(4373)
- 业经(4192)
- 壤(3886)
- 土壤(3872)
- 环境(3846)
- 财(3750)
- 地方(3688)
- 贸(3556)
- 贸易(3556)
- 易(3452)
- 发(3135)
- 资源(2932)
- 划(2921)
- 制(2902)
- 技术(2872)
- 理论(2779)
- 和(2676)
- 土地(2622)
- 机构
- 大学(82592)
- 学院(82307)
- 研究(32855)
- 济(29166)
- 经济(28429)
- 管理(28109)
- 农(26674)
- 科学(25043)
- 理学(24528)
- 理学院(24182)
- 管理学(23564)
- 管理学院(23443)
- 中国(22240)
- 农业(21761)
- 业大(20588)
- 所(18960)
- 京(18259)
- 研究所(17962)
- 农业大学(14653)
- 中心(14133)
- 江(13008)
- 省(12982)
- 室(12179)
- 科学院(11831)
- 院(11824)
- 财(11514)
- 实验(11378)
- 业(11266)
- 北京(11100)
- 实验室(10902)
- 基金
- 项目(63498)
- 科学(48073)
- 基金(45490)
- 家(44249)
- 国家(43955)
- 研究(38020)
- 科学基金(35128)
- 自然(26021)
- 省(25654)
- 自然科(25416)
- 自然科学(25402)
- 自然科学基金(24915)
- 基金项目(24560)
- 划(23031)
- 社会(22819)
- 社会科(21727)
- 社会科学(21718)
- 资助(18571)
- 教育(17502)
- 计划(15769)
- 重点(15541)
- 科技(15008)
- 发(13774)
- 编号(13660)
- 部(13313)
- 创(12982)
- 科研(12931)
- 创新(12276)
- 农(11871)
- 业(11775)
共检索到1160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尿素配施有机物料时土壤不同氮素形态的动态和利用特征。结果表明 :尿素与 C/N比高的小麦秸秆配施时 ,降低了作物吸氮量 ;与 C/ N比低的鸡粪配施时 ,增加了作物的吸氮量。但尿素单施 ,尿素与小麦秸秆配施 ,与鸡粪配施的生物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尿素的水解和硝化在 1 4 d以前完成。与单施尿素相比 ,尿素配施秸秆降低了土壤中 NH4- N和 NO3 - N的含量 ,而配施鸡粪增加了它们的含量 ,这与作物吸氮量的变化是一致的。土壤中微生物氮也参与了对作物的供氮过程。作物对“老固定态铵”的利用能力很弱 ,施肥会显著的增加土壤固定态铵的含量 ,这些“新固定铵”在作物生长期能被吸收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琳 杜海伦 刘晴 李腾 张学鹏 李金娜 陈兴琼 隋鹏 刘瑾 陈源泉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氮素转化与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在夏玉米季不同生育时期以无机肥(CF)为对照,测定秸秆(ST)、猪粪(PM)和沼渣(BR)3种有机物料等氮量还田处理的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微生物量氮以及玉米产量等指标,并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不同物料还田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结果表明:从对土壤总量影响来看,添加3种有机物料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全氮含量,成熟期PM、BR和ST处理分别比CF提高16.62%、9.14%和8.60%。从氮素形态来看,PM处理可以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在玉米扬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提高37.05%和75.86%;BR处理可以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土壤铵态氮提高16.83%。3种有机物料还田均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ST、PM和BR分别比CF高出15.76%、14.84%和17.85%。从不同有机物料还田的土壤氮矿化速率来看,PM和BR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氮矿化速率,分别比CF高出33.53%和12.93%,ST处理的土壤氮矿化速率最低(0.03~1.06mg/(kg·d))。就产量与氮肥吸收而言,PM处理玉米产量比ST处理提高8.10%,PM和BR处理氮肥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CF和ST处理。3种有机物料还田均可提高土壤全氮水平,但在土壤氮素形态和氮矿化速率上有差异。在3种有机物料处理中,沼渣处理最有利于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猪粪处理对于促进土壤氮矿化效果最佳,秸秆则显著减弱了土壤中氮的矿化速率。综上,猪粪和沼渣还田在提高土壤供氮能力、促进氮矿化与促进氮肥吸收上均显著优于秸秆,猪粪还田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飞 王俊鹏 梁斌 李俊良
为明确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降低设施菜地氮素淋溶的效果及机理,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和土柱淋溶模拟试验分别研究了玉米秸秆(M)和稻壳(R)降解过程中对于土壤氮素含量和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培养期间(35 d),玉米秸秆和稻壳的降解率分别为18. 8%,3. 3%;与CK相比,施用玉米秸秆和稻壳使矿质态氮降低23. 9~173. 1 mg/kg,6. 4~126. 1 mg/kg,降幅分别为24. 4%和10. 7%,施用稻壳和玉米秸秆分别使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平均增加6. 4%和41. 1%。培养结束时,矿质态氮的固持量分别为173. 1,126. 1 mg/kg,占土壤矿质态氮含量的35. 0%和25. 5%;添加玉米和稻壳处理分别使淋溶液矿质态氮浓度降低14. 5~207. 3 mg/L,5. 9~202. 5 mg/L,使矿质态氮淋溶损失降低26. 7%~41. 1%,12. 1%~25. 3%。综上可见,施加有机物料显著增加对土壤矿质态氮素的固持,从而降低氮素的淋溶损失量,玉米秸秆降解率较高,对于矿质态氮的固持与降低氮素淋溶损失效果更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国栋 肖元松 彭福田 张亚飞 郜怀峰 孙希武 贺月
【目的】明确纳米碳对桃树生长的作用并筛选出纳米碳与尿素配施的最佳比例,为果树栽培过程中施用纳米碳材料及提高氮素肥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以2年生‘瑞蟠21’/毛桃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利用~(15)N尿素配施不同用量(设5个处理:CK:0,T1:5 mL,T2:10 mL,T3:15 mL,T4:20 mL)的纳米碳溶胶进行试验,探究纳米碳对土壤理化性状、桃树生长发育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测定盆土的pH、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植株嫁接口上部2 cm处干径及植株各器官干重,叶片的叶绿素SPAD值、净光合速率,根系构型、植株各部分全氮含量及~(15)N丰度。【结果】施用纳米碳显著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影响了土壤溶液的氧化还原状态;土壤电导率随纳米碳用量的增加呈现处理前期降低后期增大的趋势。纳米碳的施用促进了桃幼树须根系的生长;显著提高了桃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干径增量;桃幼树总物质积累量以T3处理最高,为778.0 g,比对照提高了28.4%。纳米碳的施用提高了桃树细根、粗根、侧枝、春梢叶等器官的Ndff值;与对照相比,T1处理显著提高了主干、中心干的氮素分配率,T3、T4处理降低了主干的氮素分配率;施用纳米碳对桃植株的氮素利用率均有显著提高,以T3处理的植株氮素利用率最高,为45.2%,比对照提高了66.5%;随纳米碳用量增加,土壤氮素残留率显著提高,T1、T2、T3、T4处理分别为对照的1.06、1.35、1.62和1.70倍,氮素损失率明显降低。【结论】尿素配施纳米碳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吸附土壤中的氮素,显著降低氮素损失率,显著提高植株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氮素残留率,促进桃树须根系的生长和植株形态建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焦金铖 安晓虎 王妍茏 孟会生 张杰 郝鲜俊 王帅兵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有机腐熟物与荧光假单胞菌配施在矿区复垦土壤的合理有效施用。[方法]以玉米作为供试作物,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腐熟物(羊粪、牛粪、猪粪、鸡粪)与荧光假单胞菌配施对复垦土壤氮素形态和酶活性影响。[结果]有机腐熟物配施荧光假单胞菌可以在单施有机腐熟物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复垦土壤各氮素含量、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以鸡粪配施荧光假单胞菌对各氮素量、微生物量碳、氮以及4种土壤酶活性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其中与单施鸡粪处理相比,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13.12%、微生物量碳显著提高20.21%、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16.11%。[结论]腐熟鸡粪与荧光假单胞菌配施效果最好,可作为该菌在复垦土壤中较为合理的施用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景建元 袁亮 张水勤 李燕婷 赵秉强
【目的】施用腐殖酸尿素可以有效减少氮素NH_3挥发损失,肥料中的腐殖酸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腐殖酸与尿素反应所得产物腐殖酸尿素复合物(UHA)对土壤NH_3挥发的影响可能不同于常规腐殖酸(HA),进行相关研究将有利于揭示腐殖酸尿素降低土壤NH_3挥发的机理。【方法】利用无水乙醇从腐殖酸尿素中提取得到UHA,在长期不施肥与长期施肥土壤上,开展室内恒温土壤培养试验,研究HA或UHA配施尿素对土壤NH_3挥发的影响,二者的用量分别为尿素用量的0.5%与5%,分别用0.5HA+U、5HA+U、0.5UHA+U和5UHA+U表示,同时设置单施尿素(U)及不施尿素与腐殖酸处理(CK)。测定土壤NH_3挥发速率及累积量,土壤尿素态氮、硝/铵态氮含量,土壤脲酶活性等。【结果】(1)各施氮处理,长期施肥土壤NH_3挥发累积量均高于长期不施肥土壤,这可能与长期施肥导致土壤pH远低于不施肥土壤,土壤硝化过程减弱,尿素水解产生的铵态氮在土壤中累积有关。(2)HA或UHA配施尿素均可以有效降低土壤NH_3挥发量,但是降低幅度与土壤是否长期施肥及二者用量有关:在长期不施肥土壤上,与单施尿素(U)相比,HA配施尿素土壤NH_3挥发量可显著降低4.4%—22.9%(P<0.05),且5HA+U处理降低幅度大于0.5HA+U处理,但是在长期施肥土壤上,尿素配施HA处理,土壤NH_3挥发量仅降低4.1%—7.5%,与U处理无显著差异;然而,尿素配施其用量0.5%的UHA,在长期不施肥与长期施肥土壤上均可以显著降低土壤NH_3挥发累积量(P<0.05),土壤NH_3挥发量较单施尿素处理分别降低26.5%与12.9%(P<0.05)。(3)HA降低土壤NH_3挥发量可能与降低土壤脲酶活性有关,而UHA可能与促进土壤硝化过程有关。【结论】土壤培养条件下,与常规腐殖酸相比,腐殖酸尿素中的腐殖酸尿素复合物可更加有效地减少土壤NH_3挥发量,且作用效果与土壤是否长期施肥无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学军 巨晓棠 张福锁
氮肥作基肥是我国农业生产中获得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作物对基肥氮的反应取决于土壤肥力条件及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本研究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尿素一次基施对高肥力草甸褐土中无机氮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冬小麦播前尿素作基肥施入土壤后首先影响表层土壤 (0~ 2 0 cm)无机氮的动态。施氮4 d后土壤铵态氮达到高峰 ,随后的 10 d内迅速下降至对照水平 ;而土壤硝态氮一直平稳升高于施肥后 14d左右达到最大值 ,以后直到冬灌前均无明显变化。说明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中尿素的水解和硝化作用在 2周内基本完成。小麦生长期间土壤剖面中铵态氮的含量一直保持较低水平 ,几乎不受施氮水平的影响。而土壤 0~10...
关键词:
尿素 草甸褐土 无机氮 硝态氮淋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永林 袁锋明 姚造华
通过对北京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10年定位微区试验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土壤肥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施用氮、磷、钾化肥及氮磷钾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具有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并较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有机物料施用量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有机物料效果以有机肥最佳,其次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效果与单一施化肥相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毋永龙 杜建军 王益权 田吉林 诸海焘
在室内模拟4种不同的土壤环境因素(含水量、温度、质地、微生物),研究其对3种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M、L、H)氮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和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35%~100%时,对3种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土壤质地和水分条件不是影响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的主要因素。但土壤温度和土壤微生物对3种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影响显著,培养温度由25℃升高到35℃,其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增加27.65%,10.16%和20.32%;与不灭菌处理相比,土壤灭菌时其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降低43.28%,45.16%和28.27%。说明在适合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土...
关键词:
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 土壤条件 氮素释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弘菲 高志岭 陈新平 刘树庆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施肥、优化施肥以及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在不同配比条件下对冬小麦茎蘖动态、冬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动态和氮素平衡等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是对照(CK)、农民习惯施肥(Ncon)、优化施肥(Nopt)、控释尿素(100%)(CRU1)、普通尿素(33.3%)+控释尿素(66.7%)(CRU2)、普通尿素(66.7%)+控释尿素(33.3%)(CRU3)和普通尿素(100%)(CRU4)。试验结果表明:2个生长季内,各施肥处理之间冬小麦群体动态没有显著差异,施用控释肥也并没有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尽管施氮处理之间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CRU2处理的产量、氮肥利用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邢缤侥 陈永山 叶丽丽 李海翔 蒋金平
【目的】了解多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外源有机物料配施化学肥料处理后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以及甜高粱苗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甜高粱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在多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加不同添加量的秸秆、有机肥和生物质炭,并配施氮磷钾肥处理下,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甜高粱苗期植株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有机肥和生物质炭分别与NPK配合处理能显著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其随着各处理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秸秆配合NPK处理后土壤中铅(Pb)、锌(Zn)及镉(Cd)的有效态含量先增后减。随着外源有机物料施用量不断增加,甜高粱苗期的株高和生物量呈增长趋势,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有机肥和生物质炭施用量越高,叶绿素(Chl)含量越高,丙二醛(MDA)含量越低。【结论】外源有机物料配施NPK能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进而降低对甜高粱的毒害作用,增强酶活性。处理中以有机肥配施NPK在降低多金属污染土壤效果最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强 刘东生 刘建斌 武凤霞 衣文平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氮肥用量大、损失严重而控释尿素成本高、推广难的问题,基于3 a 6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减氮条件下普通尿素配施控释尿素对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在前期明确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适宜配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施氮量,进而为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化学氮肥减量增效和控释尿素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氮(FH,冬小麦季施氮270 kg/hm~2,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基追比为1∶1)和不同减氮条件下配施控释尿素的处理(N1、N2、N3和N4:冬小麦季分别施氮243,216,189,162 kg/hm~2,其中控释氮占40%;夏玉米季分别施氮216,192,168,144 kg/hm~2,其中控释氮占30%;均一次性基施)。结果表明:与FH处理相比,仅N1处理可实现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连年增产增收,可使冬小麦在2017—2018年,2019—2020年分别显著增产4.0%,5.4%,即使在2018—2019年其他减氮处理均减产的情况下仍可增产1.6%;可使各年夏玉米青贮产量显著增加,平均增产10.9%;各季作物收获后0~100 cm, 60~10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积累量较FH显著降低,6季作物累计氮素利用率较FH提高11.3百分点。在减氮10%条件下按适宜比例配施控释尿素(即:冬小麦季施氮243 kg/hm~2,配施40%控释氮;夏玉米季施氮216 kg/hm~2,配施30%控释氮)可提高小麦-玉米轮作中的作物产量和累计氮肥利用率,并减少土壤无机氮素的累积和淋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杰 张敬昇 王昌全 附文军 李新悦 古珺 梁靖越 李冰 尹斌
【目的】研究包膜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为筛选控释氮肥配施尿素的适宜比例提供参考。【方法】在成都平原,2014和2015年采用冬小麦大田试验,设置不施氮处理(CK)及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不同配比(0(T1),10%(T2),20%(T3),40%(T4),80%(T5),100%(T6))处理,肥料均一次性基施,研究控释氮肥不同配施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经济效益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均以T4处理最优,较单施尿素T1处理增产69
关键词:
包膜控释氮肥 小麦 氮素利用率 经济效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才洪 孙锡发 王昌全 冯文强 秦鱼生 涂仕华
采用具有独立灌排系统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尿素不同分施比例对稻田表层水中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水中总氮质量(TN)与施氮量成正相关,水稻不同生育期施肥田面水中总氮质量变化趋势为拔节肥>分蘖肥>基肥。TN浓度在施肥1 d后达到最大,4 d后降低了50%以上,之后则缓慢减小;铵态氮(NH4-N)最大值出现在施肥后2 d;硝态氮(NO3-N)浓度变化缓慢,在整个水稻生育期中没有突出的峰值出现,施肥3~4 d后浓度最高,之后逐渐减小。由于硝态氮浓度远远小于铵态氮或总氮浓度,因此控制稻田氮素流失应主要监测TN和NH4-N,而且重点应防止施氮后1周内产生径流。
关键词:
稻田 尿素 施氮量 总氮 铵态氮 硝态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金金 张富仓 王海东 闫世程 郑静 陈东峰 李志军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尿素与缓释氮肥掺混对大田玉米生长、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作物高效施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设置了3种氮肥类型(尿素(U)、缓释氮肥(S)、尿素缓释肥3∶7掺混(SU))和4个施氮水平(N1(9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N4(240 kg·hm(-2))),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共13个处理。生育期内对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进行观测,并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