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4)
- 2023(1266)
- 2022(1163)
- 2021(1038)
- 2020(892)
- 2019(2152)
- 2018(1986)
- 2017(3472)
- 2016(2096)
- 2015(2401)
- 2014(2533)
- 2013(2483)
- 2012(2251)
- 2011(2031)
- 2010(1984)
- 2009(1915)
- 2008(1857)
- 2007(1664)
- 2006(1390)
- 2005(1182)
- 学科
- 济(8871)
- 经济(8867)
- 管理(5251)
- 方法(5134)
- 数学(4742)
- 业(4669)
- 数学方法(4633)
- 企(4335)
- 企业(4335)
- 学(3064)
- 地方(2034)
- 业经(1861)
- 环境(1835)
- 和(1823)
- 生态(1726)
- 农(1612)
- 财(1579)
- 中国(1480)
- 资源(1432)
- 技术(1271)
- 理论(1266)
- 划(1232)
- 评价(1208)
- 农业(1144)
- 务(1098)
- 财务(1093)
- 经营(1091)
- 财务管理(1088)
- 策(1034)
- 企业财务(1011)
- 机构
- 大学(31500)
- 学院(31254)
- 研究(12565)
- 管理(12009)
- 科学(10390)
- 理学(10264)
- 理学院(10119)
- 管理学(9862)
- 管理学院(9819)
- 济(9575)
- 经济(9279)
- 中国(8554)
- 农(7885)
- 所(7387)
- 京(7281)
- 业大(7118)
- 研究所(7055)
- 农业(6197)
- 院(5397)
- 中心(5360)
- 江(5060)
- 省(5015)
- 室(4719)
- 北京(4601)
- 实验(4535)
- 技术(4521)
- 研究院(4419)
- 实验室(4293)
- 范(4216)
- 师范(4149)
共检索到43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程 欧阳林男 陈少雄 张维耀 陈沫 何沙娥 刘学锋
[目的]探讨尾巨桉栽培区立地因子筛选及立地类型划分,为该地区尾巨桉人工林立地选择特别是大径材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栽培区7.5年生尾巨桉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设置40块样地,收集生长数据(树高、胸径、优势高)、气候因子(年日照时数)和地形因子(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数据,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数量化理论Ⅰ研究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量之间的关系;运用聚类分析,对样地进行生产力等级和立地类型划分。[结果]以坡向、坡度、坡位、海拔、土壤养分等级、土壤质地、土壤密度和年日照时数8个立地因子与尾巨桉优势高建立数量化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956,达极显著水平(P<0.01);数量化模型中,海拔、土壤质地、坡向和年日照时数均与尾巨桉优势高极显著相关(P<0.05),年日照时数表现为高产组最长,低产组最短,土壤粘粒含量表现为高产组高于中、低产组,海拔表现为高产组显著低于中、低产组,土壤有机质、全P、有效Mg和有效Cu含量均表现为高产组显著高于中、低产组,土壤有效Mn含量表现为高产组显著高于低产组。[结论]影响尾巨桉栽培区人工林生产力的主导立地因子为年日照时数、海拔和土壤质地,尾巨桉在年日照时数较长、海拔较低以及土壤粘粒、有机质、全P、有效Cu、有效Mg和有效Mn含量较高的立地环境中生长更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沛健 卢万鸿 徐建民 林志锋 陈马兴 李孔生
[目的 ]对雷琼地区尾细桉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为雷琼地区尾细桉造林立地选择及生产潜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1~18年生的尾细桉人工林内采用典型抽样方法设置112块样地,调查样地内尾细桉的生长指标,记录立地因子,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利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建立尾细桉优势木高年均生长量与立地因子的关系模型,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对尾细桉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及质量评价。[结果 ]海拔、坡度、土壤厚度、成土母岩、pH值、土壤质地、土壤密度7个立地因子与优势木高生长量拟合的复相关系数为0.712,达极显著相关(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沛健 卢万鸿 徐建民 林志锋 陈马兴 李孔生
[目的 ]对雷琼地区尾细桉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为雷琼地区尾细桉造林立地选择及生产潜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1~18年生的尾细桉人工林内采用典型抽样方法设置112块样地,调查样地内尾细桉的生长指标,记录立地因子,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利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建立尾细桉优势木高年均生长量与立地因子的关系模型,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对尾细桉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及质量评价。[结果 ]海拔、坡度、土壤厚度、成土母岩、pH值、土壤质地、土壤密度7个立地因子与优势木高生长量拟合的复相关系数为0.712,达极显著相关(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廖显春 杨祖达 吴虹 彭爱国
传统的立地质量评价对有林地采用地位指数表法,宜林地采用数量化地位指数表,难以综合评价。本研究在对宜昌县马尾松人工林进行了大量外业调查后,采用Richards生长曲线模型与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对宜昌县马尾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龚宇浩 孙益群 董晨 胡彦蓉 高威芳
【目的】研究浙西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立地质量,探究影响人工林立地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杉木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浙江省庆元县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解析木数据,利用广义代数差分法,构建了杉木人工林地位指数模型,以此为因变量,使用随机森林算法从二类杉木小班数据中筛选出影响杉木林地位指数的主导因子,在此基础上,通过地位指数得分值确定立地质量等级,对庆元县杉木小班进行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结果】以Richards为基础构建的广义代数差分方程最符合庆元县杉木人工林的生长过程,其决定系数(R~2)为0.969,均方根误差(E_(RMS))为1.778,平均绝对误差(E_(MA))为0.400,且模型的多形曲线符合杉木林生长的生理学意义。通过随机森林的因子选择得出:影响杉木人工林地位指数的主要立地因子有地貌、腐殖质厚度、土层厚度,与传统的偏相关系数法相比,基于随机森林的因子选择具有更大的贡献度和更合理的因子非线性关系解释性。结合小班数据,以地貌、腐殖质厚度、土层厚度等3个立地因子将小班划分为17个立地类型,通过计算得分可知研究区立地质量处于中等及以上。【结论】基于广义代数差分法的地位指数模型适用于浙西南杉木人工林,与基于置换的因子选择方法筛选出的主导因子相结合能够对立地质量进行有效评价。图4表4参27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文 陈立新 段文标 王浩宇 曲美学 王亚飞 沈海龙 赵淑苹 韩东荟 于颖颖
【目的】以长白山地区的89块红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探究因子分析法在立地质量评价中运用的可行性,为立地质量评价探索一种更高效、可靠的方法;同时获得最适宜红松人工林生长的立地特征,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各立地指标,利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判断各指标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随后,将数据标准化,运用因子分析提取累积贡献率达到80%的各公因子,以各公因子权重和得分构建综合评价函数,计算出立地质量评价得分。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对所有立地指标进行分级,分级结果得出最适合红松人工林生长的立地特征,最后以树高、胸径与立地质量得分的决定系数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结果】1)立地指标的KMO值为0.696、Bartlett值为0.001,检验结果均满足因子分析要求。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中前5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80.836%,因子旋转后的特征值依次为1.934、1.853、1.516、1.415、1.366均大于1;2)因子旋转后的5个公因子权重依次为0.239、0.229、0.188、0.175、0.169,依据系统聚类将其立地质量得分划分为8个等级,各样地的得分越高,其划分的等级越高;3)立地质量评价得分与红松人工林的林分高、胸径的拟合精度均较高,均达到了显著相关(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平平 王彦辉 段文标 王依瑞 于澎涛 甄理 李志鑫 尚会军 史再军 于艺鹏
【目的】在黄土高原研究刺槐人工林优势木平均高及立地指数(基准林龄15年时优势木平均高)对气候和立地因子的响应,建立模型评价立地质量。【方法】对样地调查及文献搜集数据,用外包线法确定优势木平均高的单因子响应规律和适宜函数形式,然后建立多因子耦合模型并用实测数据率定,籍此评价立地指数空间差异。【结果】地形部位对优势木平均高的影响差异较大,相对得分表现为沟底1.000>塬面0.906>梁坡下部0.837>梁坡中部0.438>沟坡0.210>梁坡上部0.176>梁峁顶0.000。当年均降水量小于550 mm时,优势木平均高随年均降水量升高快速增加,之后渐趋平缓;优势木平均高随年均气温升高呈先增后减,最适范围是7.5~11.0℃。建立了耦合气候和立地因子影响的优势木平均高模型,拟合度较好(R~2=0.72)。依据对优势木平均高的影响,将年均气温和降水量都分为4级(11.0℃,暖,较宜或不宜生长。550 mm,湿,最宜生长),据此确定了黄土高原不能刺槐造林的区域,提出了可刺槐造林区域的气候分区,其中温湿区、温润区、暖湿区和温旱区的平均立地指数均为中等或以上(>7.5 m),宜于刺槐生长;但冷旱/润区和暖润区立地较差,整体不宜刺槐生长。对各气候分区,计算了各立地类型(地形部位与坡向的组合)的立地指数,评价了立地质量。【结论】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的立地指数同时受气候和立地因子影响。综合考虑这些影响的气候分区和立地评价可以指导精细的刺槐造林立地选择和林分科学经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文 陈立新 段文标 沈海龙 于颖
【目的】以中温带湿润气候区东段60年生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出最适宜的立地类型组合,并分析主导因子与立木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关系特征,为红松人工林集约化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分析林分生长状况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并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和立地类型划分,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划分立地类型等级,对立地评价结果的预测值与调查实测值进行线性拟合确定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引入合适的函数进行优势木树高-胸径非线性拟合;运用冗余分析探究林分密度及土壤化学指标中影响立木生长的主导因子,绘制散点图分析主导因子与林分蓄积量的数量关系特征。【结果】1)基于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共划分了30个立地类型,其中海拔为600~700 m、阴坡、斜坡、厚有机质层和中腐殖质层的立地组合最优,各立地类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为0.758,P值均在0.001水平显著。2)系统聚类法将立地类型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时,Ⅰ~Ⅴ级的立地类型占比依次为13.3%、43.3%、20%、20%、3.33%;3)Richards函数对60年生红松人工林优势木拟合效果最优,RSS、RMSE和R~2依次为21.566、0.202和0.886,P值在0.001水平显著,其优势木树高与胸径间的关系为H=24.569 (1-e~(-0.162D))~(5.199);4)株数密度对本研究区域的60年生红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最显著(解释比例达54.3%,F=89.2,P=0.002),60年生红松人工林的最大林分蓄积量约为550 m~3/hm~2。【结论】总体来说,在海拔较低、坡向偏向阴坡、坡度较缓、有机质层及腐殖质层较厚的红松人工林区域的立地质量较高,株数密度对红松人工林生长性状影响最大,并遵循“最终收获量一定法则”,建议适当施肥或调控林分密度进行科学经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恒 党坤良 田相林 孙帅超 陈书军 赵鹏祥 曹田健
【目的】以秦岭林区典型的松栎林带为例,采用临时样地、固定样地和解析木3套数据建立立地指数模型和立地形模型,比较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差异,为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方法。【方法】首先对样地直径分布进行SW正态性检验和株数积累分布曲线检验,论证天然次生林编制立地指数表的可行性;然后拟合优势树高生长方程,根据R2和标准估计误差选择各树种导向曲线模型;依据树高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相交且趋于平缓、树高变异系数趋于平稳确定基准年龄和基准胸径;分别采用相对优势高法、标准差调整法和变动系数调整法形成立地指数和立地形曲线簇,编制油松、华山松、锐齿栎和落叶松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迟健 李桂英 陈家明 曾文胜 高智慧 陈奕良
根据浙江290块马尾松人工林样地的8个立地因子和9个交互作用因子数据,运用逐步回归、交互逐步回归及数量化理论Ⅰ三种方法,剔除无效变量,分别对武夷山北坡产区、天目山产区及浙东、浙西丘陵产区所调查的立地因子(海拔高、土层厚度、黑土层厚度、坡位、坡向等),进行统计分析与检验。从剩余标准差、方差比、复相关和偏相关等检验结果看,以数量化法计算结果最精确,交互逐步回归法次之。本文还根据入选因子类目的相关距阵,用数量化理论Ⅰ法计算出立地质量得分值,并编出三个产区的数量化地位指数表。
关键词:
马尾松,立地质量,数量化地位指数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利丽 王志超 陈少雄 竹万宽 杜阿朋
【目的】对雷州半岛5个不同林龄(1,2,3,5,7年生)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的生物量进行研究,分析各林分生物量组成、分配特征及不同林龄间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分析桉树林碳汇功能随林龄的变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解析木分析法测定乔木层生物量,利用15株不同年龄和径阶的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叶、枝、干、根、皮等各器官生物量方程,然后估算各林分乔木层及各器官生物量;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采用样方收集法测定。【结果】尾巨桉林分总生物量随林龄的
关键词:
尾巨桉 人工林 生物量 林龄 雷州半岛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广华 陈瑞英
对比人工林巨尾桉素材和压缩率20%-60%处理材的微观结构,分别计算其空隙度,得出处理材细胞压缩顺序为:薄壁细胞—导管细胞—木纤维细胞.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理论空隙度(C0)与测定空隙度(C1)、压缩率(k)的关系式:C0=1.451C1+21.096k-24.725;绝干密度(ρ0)与测定空隙度(C1)、压缩率(k)的关系式:ρ0=-0.0228C1-0.332k+1.96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大平 何其轩 杨曾奖 龙友深 简新华
对1.5~3.5年生巨尾桉扦插苗造林林分的生长、生物量增长、养分积累、凋落物量及其分解、林下植物生物量及养分积累和林分养分循环的调研结果表明,巨尾桉林木生长和生物量增长高峰期为2年生,3年生时开始下降。1.5,2.5和3.5年生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5,28.5和38.0t/hm2,林下植物地上部分生物分别为2.6、3.4和6.3t/hm2。林下植物地上部分的主要养分元素积累占20%~40%。林分凋落物年平均为5.6t/hm2,凋落物年失重率为55%,1年内凋落物中大部分养分元素已被分解释放,林分能较快地建立起养分循环体系。施N肥能较好地改善林分的N吸收和循环速率,如能施P肥也将会得到...
关键词:
巨尾桉,净生产力,养分循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纪杰 张友育 俞元春 崔晓晓 陈瑜 舒洪岚
对福建省漳州市不同林龄的巨尾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土壤的持水性、渗透性、抗蚀性等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0.3 a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少雄 周国福 林义辉
试验设造林密度和追肥 2因素 ,每个因素 6个水平 ,4次重复。在参试的处理范围内 ,初植密度越大 ,其数量成熟和轮伐期的年龄越小 ;密度处理从 1到 6达到数量成熟的年龄分别为 5 5、6 2、6 6、6 7、6 8、6 4a ;最佳轮伐期分别为 5、6、7、7、7、6a ,这时的内部收益率分别为 2 4 8%、2 3 9%、2 3 5 %、2 2 8%、2 1 6 %、2 4 1%。施肥处理 1到 6的数量成熟年龄分别为 6 3、6 6、6 5、6 .5、6 .5、6 .6a ,全部在6 .3 6 .6a之间 ,而轮伐期分别是 6、7、6、6、6、7a ,这时的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