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95)
- 2023(8789)
- 2022(7353)
- 2021(6465)
- 2020(5453)
- 2019(12100)
- 2018(11452)
- 2017(21207)
- 2016(11635)
- 2015(12612)
- 2014(12125)
- 2013(11984)
- 2012(10985)
- 2011(10041)
- 2010(9778)
- 2009(9048)
- 2008(8795)
- 2007(7775)
- 2006(6903)
- 2005(6290)
- 学科
- 济(45805)
- 经济(45709)
- 管理(34282)
- 业(31431)
- 企(24926)
- 企业(24926)
- 方法(20740)
- 数学(18616)
- 数学方法(18415)
- 学(12945)
- 农(12902)
- 财(12366)
- 中国(12268)
- 制(10140)
- 贸(9968)
- 贸易(9964)
- 业经(9906)
- 易(9736)
- 环境(9462)
- 农业(8601)
- 技术(7646)
- 地方(7642)
- 融(7551)
- 金融(7551)
- 银(7528)
- 银行(7476)
- 划(7230)
- 行(7144)
- 体(7019)
- 务(6957)
- 机构
- 大学(172497)
- 学院(167885)
- 济(70024)
- 经济(68807)
- 研究(64285)
- 管理(61814)
- 理学(54310)
- 理学院(53643)
- 管理学(52595)
- 管理学院(52313)
- 中国(46602)
- 科学(42202)
- 农(39617)
- 京(36067)
- 所(34305)
- 农业(32005)
- 业大(31861)
- 研究所(31824)
- 财(30729)
- 中心(28293)
- 财经(24688)
- 江(24598)
- 院(23582)
- 经(22691)
- 北京(22336)
- 经济学(22189)
- 农业大学(20990)
- 范(20332)
- 经济学院(20162)
- 省(19983)
- 基金
- 项目(122165)
- 科学(95260)
- 基金(91118)
- 家(84422)
- 国家(83755)
- 研究(79282)
- 科学基金(69628)
- 社会(52518)
- 社会科(49767)
- 社会科学(49754)
- 自然(48081)
- 基金项目(47921)
- 自然科(46950)
- 自然科学(46931)
- 省(46385)
- 自然科学基金(46142)
- 划(41013)
- 资助(36911)
- 教育(35002)
- 重点(28330)
- 编号(27666)
- 部(26902)
- 发(26062)
- 计划(25774)
- 创(25714)
- 科研(24819)
- 创新(24244)
- 业(22862)
- 国家社会(22768)
- 科技(22361)
共检索到243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许柳雄
尼龙钓线颜色、粗度和钓线长度对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钓获率的影响许柳雄(上海水产大学,200090)关键词太平洋褶柔鱼,钓获率,尼龙钓线EFFECTOFCOLOUR,THICKNESSANDLENGTHOFNYLONFISHINGLINEONJIGGIN...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钓获率,尼龙钓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唐峰华 史赟荣 朱金鑫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重心每年稍有差异,经度重心集中在132°20′E附近;纬度重心集中在36°30′N和37°30′N两个位置附近。GAM模型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37~0.45 mg/m3。海洋环境与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子越 陆化杰 刘凯 王芮 陈新军
太平洋褶柔鱼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头足类资源,深入了解其渔业生态学特性是充分开发该资源的基础。耳石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的重要材料。根据2018年厄尔尼诺发生期冬季(12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海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530尾太平洋褶柔鱼样本,首次对厄尔尼诺发生期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外形生长特征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具有较宽大的背区、侧区和翼区,以及较狭长的吻区。主成分分析表明,耳石总长(TSL)、侧区长(LDL)、翼区长(WL)和最大宽度(MW)可以作为描述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耳石外形生长特征的表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耳石各外形表征参数与胴长、体质量间的生长关系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赤池信息准则表明,TSL、LDL、MW与胴长、体质量的生长关系适用幂函数生长模型表示,WL与胴长、体质量的生长关系适用线性生长模型表示。研究表明,随着个体的生长,太平洋褶柔鱼耳石整体外形轮廓绝对尺寸的生长逐渐减缓,但耳石整体外部轮廓的相对尺寸基本维持原状。本研究为后续利用耳石研究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活史过程提供了参考,也为研究异常气候事件对头足类硬组织生长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圣海 孙满昌
由于手钓在北太平洋柔鱼捕捞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影响手钓渔获产量的几种技术因素作了实际测试和一定的分析,包括:抖动频率、每次抖动时间、拉线速度等。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捕捞体重为2kg左右的柔鱼,其以上三种技术指标的适宜范围分别为5次/min、2.16S/次、70~75m/min。
关键词:
柔鱼 手钓 北太平洋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胡明堉
在农业部水产司和中国水产总公司的直接领导下,上海水产大学和舟山海洋渔业公司通力合作,经过3年时间的渔场调查和钓捕技术的研究,采用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完成了“日本海柔鱼渔场调查和钓捕技术研究”课题的预定目标,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显森 戴芳群 孙珊 王凤臣 徐玉成 李桥 金显仕
根据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2年 8月两年的中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探捕调查结果 ,对延绳钓渔获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有肥壮金枪鱼 (Thunnusobesus)和黄鳍金枪鱼 (Thunnusalbacares)等 15种大洋性鱼类 ,渔获物中金枪鱼类分别占重量和尾数的76 4 1%和 76 91% ,旗鱼类占 11 0 5 %和 7 83% ,鲨鱼类占 10 80 %和 12 0 8% ,其他鱼类占 1 73%和 3 18%。相对重要性指标 (IRI)表明 ,延绳钓渔业以肥壮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为目标鱼种 ,其他大型中上层经济鱼类为兼捕对象...
关键词:
金枪鱼 延绳钓 渔获物组成 中东太平洋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显森 孙珊 戴芳群 李桥 金显仕
根据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两年的中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探捕调查结果,对延绳钓渔获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延绳钓渔获物以金枪鱼为主,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等3种金枪鱼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75·9%。“海欣”船延绳钓作业的平均日产量为(994·8±19·9)kg/d,上钩率为(12·5±0·3)ind/103钩。主要目标鱼种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466·9±13·9)kg/d和(190·6±7·2)kg/d。探捕期间日产量的月间差异显著(P<0·001),6~8月为渔发汛期,日产量较高;2~5月为相对...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翟天晨 戴小杰 朱江峰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个体大小与钓获深度有一定的关联。本研究利用2013年东太平洋渔业观察员的数据,将渔获物分为76~85 cm、86~95 cm、96~105 cm、106~115 cm和116~125 cm 5个叉长组,运用悬链线公式得到钓获深度,统计各叉长组渔获个体钩位差异和各钩位渔获个体大小差异,分析个体大小与钓获深度的关系,得到结果如下:渔获物钓获深度范围为61.3~236.1 m。各叉长组主要渔获钩位随叉长增大而增大。各钩位主要渔获个体随序号增大而增大。76~85 cm叉长组的渔获物主要分布在61.3~121.8 m水层,平均钓获深度为...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东太平洋 个体大小 钓获深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强 郭绍健 王禹程 周成 吴峰 万荣
为掌握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钓钩深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21年8—10月随“淞航”号调查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调查时采集的作业参数、钓钩深度和环境数据等信息,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VR)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不同作业参数和环境因素下钓钩深度的分布情况,探讨各因素对钓钩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钓钩深度的计算值中1号钓钩深度最小,为(130.03±3.32) m;8号钓钩深度最大,为(363.25±36.52) m。实测值中1号钓钩深度最小,为(130.81±17.94) m;7号钓钩深度最大,为(329.91±54.37) m。(2)1号钓钩的SVR模型整体拟合度最小(R2=0.38);6号钓钩的整体拟合度最大(R2=0.77)。SVR模型训练值的均方差中6号钓钩最小,为0.138;8号钓钩最大,为0.309。测试值的均方差中4号钓钩最小,为0.086;5号钓钩最大,为0.282。(3)GAM分析显示0~64 m、128~192 m水层平均流速和投绳速度与各钓钩深度相关性最高,其次分别为64~128 m、192~256 m、256~320 m水层平均流速和船速。320~384 m水层平均流速和风速与各钓钩深度均无显著相关性。(4)SVR和GAM的钓钩深度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差异分别为1.75%和6.38%。SVR预测值与实测值随钓钩位置变化趋势一致,吻合性较好。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作业中金枪鱼延绳钓钓钩分布规律,进而为优化钓具性能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戴芳群 李显森 王凤臣 徐玉成 李桥
根据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海泰”船于2001~2002年在中东太平洋进行的金枪鱼延绳钓探捕的生产数据,分析了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的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及上钓率的月变化和年间变化,并对上钓率与作业渔场表层水温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海泰”船平均每月下钓68568钩,2001年月均产量为2960尾;2002年月均产量为1290尾。以重量计,2001年月均产量为31373kg;2002年月均产量为15889kg。两年间相比,2002年月均产量明显低于2001年。不同月份间实际日产量波动较月产量波动小,两年间的平均日产量差异显著。不同月份间上钓率亦差异显著,而年间平均上钓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作业海区日产...
关键词:
中东太平洋 延绳钓 长鳍金枪鱼 上钓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袁启荣
根据1994年8~10月所收集的亚洲地面图分析,夏季(8~9月)西北太平洋鱿钓渔场主要受北太平洋高压影响,热带气旋和移动性温带气旋偶尔侵入;秋冬季(9月中旬~11月初)移动性温带气旋、热带气旋以及东亚大陆冷性反气旋交替影响鱿钓渔场。 一、主要天气系统特点 1.北太平洋高压(副热带高压)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夏季影响北太平洋渔场的主要天气系统,1994年8~9月上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啸 王佚兮 刘文俊 石建高 张健
利用金枪鱼漂流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2°03′~11°17′S,163°14′~173°35′E)进行渔获取样,分析渔获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并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和圆形统计方法分析渔获水深、月相等时空要素对物种多样性、目标种类和兼捕CPUE等影响。结果表明:(1) 3673尾渔获隶属于9目21科30属35种,其中目标种类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为优势种,蓝枪鱼(Makaira nigricans)、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和紫魟(Pteroplatytrygon violacea)为重要种;(2)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以及兼捕种类CPUE分别为(1.662±0.89) ind/千钩、(1.39±1.45)ind/千钩、(2.52±1.27)ind/千钩。渔获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指数(D)、Pielou指数(J)分别为(1.78±0.28)、(2.53±0.60)、(0.79±0.09);(3) GLMM结果显示,月相(余弦)对大眼金枪鱼的CPUE的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P=0.001, CPUE在满月较高,而在新月较低),而月相(正弦)对黄鳍金枪鱼CPUE具有边际显著影响(P=0.067,CPUE在上弦月较高,而在下弦月较低),月相兼捕CPUE则没有显著影响,水深对CPUE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4)月相对多样性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水深对渔获Shannon-Weiner指数(H′)和Margalef指数(D)均有显著影响(P<0.001)。研究结果反映出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物种丰富、群落的复杂程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群落对环境变化、渔业活动等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栾松鹤 戴小杰 田思泉 张艳波
根据2012年7~11月金枪鱼科学观察员在中西太平洋采集的钩位深度以及渔获物的钓获钩位数据,分析了各钩位的上浮率和钓获鱼种的垂直分布结构,并比较了不同鱼种垂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钓钩绝对上浮率变化范围为0.49~44.73 m,相对上浮率的变化范围为0.65%~16.69%,平均绝对上浮率为23.29 m,平均相对上浮率为8.87%。(2)12种主要渔获钓获深度范围差异很大,大魣(Lampris guttatus)的平均钓获深度最浅,为75.92 m,蓝枪鱼(makaira nigricans)的平均钓获深度最深,为228.19 m。聚类分析显示12种主要渔获物可以分成3种垂直分布结...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延绳钓 兼捕 垂直分布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戴小杰 许柳雄 宋利明 刘一淳
2003年7月-11月份期间,对东太平洋公海海域(03°S~17°S,96°W~146°W)的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进行调查。发现共兼捕到9种鲨鱼,分别是尖吻鲭鲨、长鳍鲭鲨、鳄鲨、人眼长尾鲨、路氏双鲨、长鳍真鲨、镰状真鲨、大青鲨和黑异鳞鲨,隶属于3目6科。共钓获鲨鱼24 711 kg,其中大青鲨是优势种类,占鲨鱼渔获尾数的50.4%,占鲨鱼渔获总重量的76.5%,平均个体重量达到64.9 kg。调查获得9种大洋性鲨鱼的渔获率,其中以大青鲨的最高,达到0.964尾数/千钩,鳄鲨次之为0.497尾数/千钩,其它鲨鱼的CPUE均在0.200尾数/千钩以下,此外估计了东太平洋海域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
关键词:
东太平洋公海 金枪鱼 延绳钓 鲨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