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26)
- 2023(10951)
- 2022(8994)
- 2021(8367)
- 2020(6619)
- 2019(14805)
- 2018(14217)
- 2017(26311)
- 2016(13705)
- 2015(14979)
- 2014(14024)
- 2013(13154)
- 2012(11636)
- 2011(10391)
- 2010(10491)
- 2009(9792)
- 2008(9135)
- 2007(7992)
- 2006(7064)
- 2005(6337)
- 学科
- 济(46381)
- 经济(46287)
- 管理(36723)
- 业(34253)
- 企(28543)
- 企业(28543)
- 农(15941)
- 中国(15425)
- 方法(15158)
- 财(13195)
- 业经(12434)
- 制(12262)
- 数学(12154)
- 数学方法(11885)
- 学(11079)
- 农业(10260)
- 贸(9557)
- 贸易(9549)
- 地方(9303)
- 易(9282)
- 银(8824)
- 银行(8812)
- 理论(8710)
- 融(8592)
- 金融(8588)
- 行(8513)
- 体(8483)
- 和(7436)
- 务(7170)
- 技术(7161)
- 机构
- 学院(178809)
- 大学(177534)
- 济(69426)
- 经济(67933)
- 管理(65370)
- 研究(62176)
- 理学(55984)
- 理学院(55293)
- 管理学(54165)
- 管理学院(53804)
- 中国(47048)
- 科学(37085)
- 京(36973)
- 财(35266)
- 所(30018)
- 中心(29031)
- 财经(27330)
- 研究所(27161)
- 江(27114)
- 农(26967)
- 范(25817)
- 师范(25593)
- 经(24923)
- 业大(24208)
- 院(23598)
- 北京(23016)
- 经济学(21601)
- 州(21559)
- 农业(20714)
- 师范大学(20711)
- 基金
- 项目(123891)
- 科学(98751)
- 研究(94298)
- 基金(89904)
- 家(79630)
- 国家(78549)
- 科学基金(66797)
- 社会(60653)
- 社会科(57256)
- 社会科学(57241)
- 省(47874)
- 基金项目(46559)
- 教育(43429)
- 自然(41387)
- 划(41238)
- 自然科(40418)
- 自然科学(40407)
- 自然科学基金(39638)
- 编号(38978)
- 资助(34473)
- 成果(32263)
- 重点(28907)
- 发(27351)
- 课题(27279)
- 部(26919)
- 创(26684)
- 国家社会(25420)
- 制(25407)
- 创新(24731)
- 性(24437)
共检索到272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晁恒 林雄斌 李贵才
以尺度重构为视角,基于国家级新区成立、发展的逻辑演变,探讨"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对于新区发展的作用机理和规划路径选择。研究认为,国家级新区是国家战略性选择的"增量空间",作为国家治理和国土空间优化的载体,为"多规合一"实践探索提供了适宜平台。"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也将对新区的治理模式重构、空间战略引导和综合实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从协调原则、组织机制、编制模式和实施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尺度重构 国家级新区 多规合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晁恒 马学广 李贵才
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及资本和技术的快速转移,使区域成为重要的国家生产空间,并引致了国家—区域的治理回应。近年来逐渐出现了沿用尺度重构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区域空间生产策略,尺度重构被视为大多数国家应对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级新区就是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尺度重构工具。文章回顾了国家级新区设立、发展的逻辑演变,认为其是国家战略性选择的结果,将政策和优势导向特定的空间尺度,引领了区域的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更是加大了通过设立"国家级新区"来重塑区域空间生产策略的行动。最后,文章讨论了国家战略区域空间生产策略体系,并从制度建构、治理重构、规划整合和财税安排等四个方面对善用这种尺度重构工具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邹冠男 邓小月 张博 谷昱
作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特殊功能区具有多尺度、临时性行政体制的特征。这样的特殊功能区如何在既有行政体系中运转和演化,是本文关注的问题。以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的体制变革为案例,阐述了跨尺度的政策流动性推动特殊功能区制度体系演化的机制。湘江新区作为担负政策创新任务的特殊功能区,具有与既有行政体制不完全兼容的独特体制,从而在其政策流动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政策创新需求和自下而上的体制路径依赖相冲突。多尺度、多源头的政策流动和跨尺度的政府间对话,使得这对冲突被化解,并且在跨尺度政策流动性的帮助下,湘江新区逐渐向既有行政体制兼容,也在政府体制中实现了尺度上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汤铃 李建平 孙晓蕾 李刚
国家风险是国际市场中的主要风险要素之一,理解其本质特征能有效的减少对外经济活动中源于其它国家的不确定性损失。针对国家风险的复杂性与易变性特征,本文引入分解思想,试图将国家风险波动分解成不同时间尺度的模态并分别进行特征识别,以把握国家风险的内在规律。在实证研究中,本文以12个代表性国家为研究对象,从长期趋势、中期走势与短期波动三个时间尺度对国家风险进行了多尺度特征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晁恒 李贵才 王砾
制度空间是特定的地理空间中某些被建构并产生有效影响力或影响范围的制度,它是我国国家级新区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推动空间重构的重要因素。建构了"制度空间—行为选择—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空间分析相互结合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两江新区的制度空间、主体行为与空间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江新区经历了构想空间、产业空间到消费和居住空间的重构过程,"强激励"与"弱约束"的制度空间扩大了主体行为的空间与资源,是空间重构的内生性力量。地方政府借助制度空间条件,通过空间规模扩张、空间开发垄断和空间场所营销等"理性"行为,在发展初期实现了对空间开发的主导和操纵。随着建成环境的不断完善及地方政府的制度实践,企业"趋利性"投资促进了空间转型和土地升值。原农村居民的"服从配合"和空间让渡助推了空间重构,而不断壮大的富裕和中产阶层通过空间消费,逐渐成为空间重构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靳利飞 刘天科 刘芮琳
从界定国土空间尺度的内涵与作用入手,基于国土空间的“要素”、“区域”内涵与行政指向三重属性,针对国土空间的最小可以分辨单元,即基本空间单元,提出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包括依托于行政管理体系的规划层级以及基于空间的资源要素、地域空间属性划分的多重基本空间单元。同时,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存在分析尺度偏大,类型多样而缺乏凝聚空间治理共识的基点,大尺度空间单元上的空间治理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与干扰因素有待进一步挖掘等问题。随着城镇化进入后半场,我国开启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理念与技术方法发生重大调整,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复杂性凸显,基于空间尺度性与国土空间规划事权相匹配性,加强对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分析,加强基本空间单元标准研究是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选择的方向。
关键词:
分析尺度 基本空间单元 国土空间规划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文霞
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区域改革试验的形式之一,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2014年以来,国家级新区密集批复,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成为一种新型区域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分析国家级新区时间演变过程和时空分布特征,对国家级新区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总的来看,国家级新区将继续呈现加速批复态势、空间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将带动区域发展、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引领示范作用。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时空分布 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芷萱 向云 廖仪慧
[目的]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从多尺度空间视角出发,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单元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对比研究,揭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序和空间演变特征。[方法]利用2010-2020年236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探讨不同空间尺度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5个分维度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而借助莫兰指数,对省级和地级市两个空间尺度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性进行系统剖析。[结果]全国及四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自2010年以来“稳步上升”,省级尺度与地级市尺度整体上升趋势也较为明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总体分布格局;省级尺度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地级市尺度则逐渐减弱,但后者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强于前者;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省级尺度和地级市尺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相关性,省级尺度主要表现为显著的HH型和LL型集聚,地级市尺度则是LL型集聚占据主导。[结论] 基于分析得出了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政策、注重不同空间尺度的联动发展、强化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来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空间均衡发展的政策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金花 李向 郑新奇
以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图斑为评价单元,从图斑、区县、市域尺度,构建由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济南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多尺度评价和空间特征分析,并在乡镇尺度上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索其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济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承载力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济南市章丘区、商河县东南部和济阳区北部,承载力较低地区多分布在历下区、市中区北部、槐荫区东部。(2)各子系统差异明显,资源子系统处于较高水平,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子系统处于中等水平,且各县区差异较大。(3)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各子系统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簇区、低值萧索区空间集聚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凯煌 千庆兰 陈清怡
创新活动与创新网络的多尺度空间模式是创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论文选择在知识分类上兼具隐性和显性知识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相关专利数据,分析了2001—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独立创新活动和合作创新网络在"区域—省域—市域"的多尺度空间特征,并对其进行空间分类。结果显示:(1)创新活动在城市层面最具解释力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市域尺度上的创新活动存在较大差异;(2)内部创新网络和外部创新网络在区域层面最具解释力度,创新网络集中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市域尺度上的创新网络变异明显;(3)在不同尺度上,创新网络与创新活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地方创新环境与创新主体性质是造成上述格局差异的重要原因。仅停留在空间上的分析很难深入解释创新网络格局,应从更微观的创新主体层面探究创新结网的过程和机理。此外,创新活动和创新网络分别具有"多尺度结构性嵌套"和"多尺度能动性交换"特征,未来研究应对两者之间的差别给予更多关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坚 乔治洋
研究目的: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探索市县级"多规合一"利益相关者博弈策略,寻求实施"多规合一"的优化方法。研究方法:博弈分析、质性访谈、综合分析。研究结果:(1)政府内部纵向博弈分析结构,中央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2)政府不同部门间横向博弈,需要上级政府介入部门博弈,主导形成"一张蓝图";(3)政府与市场博弈分析表明,政府需要和企业充分对话磋商,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4)政府与社会博弈表明,政府要重视民众利益诉求,平衡公共利益和民众诉求。研究结论:推进"多规合一",需要合理构建央地关系,有效整合职能部门职责,加强政府和市场对话,充分回应民众利益诉求。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多规合一 博弈论 一张蓝图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坚 乔治洋
研究目的: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探索市县级"多规合一"利益相关者博弈策略,寻求实施"多规合一"的优化方法。研究方法:博弈分析、质性访谈、综合分析。研究结果:(1)政府内部纵向博弈分析结构,中央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2)政府不同部门间横向博弈,需要上级政府介入部门博弈,主导形成"一张蓝图";(3)政府与市场博弈分析表明,政府需要和企业充分对话磋商,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4)政府与社会博弈表明,政府要重视民众利益诉求,平衡公共利益和民众诉求。研究结论:推进"多规合一",需要合理构建央地关系,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多规合一 博弈论 一张蓝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奕佳 刘焱序 宋爽 姚莹 傅伯杰
全球变化背景下,社区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单元,既面临着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冲击性干扰,也发生着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趋势性变化。以社区为基础的适应(community-based adaptation, CBA)便为社区缓解变化甚至抓住时机转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为了把握当前社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途径的机理,论文梳理了近20 a来关于社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的研究。在CBA过程中,资助机构、权力机构、研究机构和执行者是参与行动的主体。适应主体所要适应的对象有冲击性的一阶影响,也有伴生的二阶影响。适应途径具有层次,对应的步骤包括明晰适应对象、清算适应资产、评估适应能力、摸清适应需求、确立适应目的、划分适应阶段、制定适应措施和采取适应措施8个步骤。物质障碍、资源障碍和社会障碍的负向作用则会诱发适应不良。基于此,论文提出优化以社区为基础的适应途径的研究方向展望,包括完善监测和评估体系以搭建长期社区适应的指标框架、以社会—生态网络为抓手强化多主体决策和促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整体提升社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静
国家级新区在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组建的同时经历了行政关系网络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新区的空间格局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从"利益分析"的视角,对赣江新区成立和建设初期新区管委会和江西省、南昌市以及新区下辖组团等多级行政组织在围绕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新区一体化空间格局构建等重大决策上发生的利益互动展开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并指出规划作为重要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协商平台,应充分发挥保障多元价值观下的公共利益、保障多方推进下的整体利益、协调和兼顾局部利益、衔接近远期利益等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京祥
在全球化世界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来自国家自上而下的尺度重构已经成为重要的区域治理应对方式,空间规划尤其是区域规划就是一种重要的尺度重构工具。文章在简要回顾中国区域规划发展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近年来国家密集推出"国家战略区域规划"的现象及其效应,客观评估了这种尺度重构行动对区域治理产生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善用、用好区域规划这种积极主动的尺度重构工具,是中国保持国家制度创新柔性的重要优势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