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32)
- 2023(16214)
- 2022(13895)
- 2021(13059)
- 2020(10842)
- 2019(24442)
- 2018(24006)
- 2017(45882)
- 2016(24586)
- 2015(27250)
- 2014(26848)
- 2013(25515)
- 2012(23044)
- 2011(20732)
- 2010(20791)
- 2009(18923)
- 2008(18113)
- 2007(15911)
- 2006(13982)
- 2005(12278)
- 学科
- 济(95208)
- 经济(95083)
- 管理(71635)
- 业(68079)
- 企(55997)
- 企业(55997)
- 方法(39574)
- 数学(34386)
- 数学方法(33856)
- 农(28390)
- 中国(26221)
- 财(25819)
- 地方(22243)
- 业经(21803)
- 制(19521)
- 农业(18618)
- 贸(18066)
- 贸易(18055)
- 易(17528)
- 学(16758)
- 理论(15719)
- 策(15438)
- 务(15419)
- 财务(15357)
- 财务管理(15312)
- 银(15183)
- 银行(15171)
- 环境(15020)
- 技术(14854)
- 和(14679)
- 机构
- 学院(332329)
- 大学(327063)
- 济(136599)
- 经济(133681)
- 管理(129996)
- 理学(111799)
- 理学院(110529)
- 管理学(108625)
- 管理学院(107966)
- 研究(107330)
- 中国(81970)
- 京(67227)
- 财(65037)
- 科学(62719)
- 中心(51291)
- 财经(51131)
- 所(51026)
- 江(50768)
- 农(46894)
- 经(46446)
- 研究所(45878)
- 范(45242)
- 师范(44870)
- 业大(44061)
- 经济学(41671)
- 北京(41490)
- 州(40271)
- 院(40185)
- 财经大学(37810)
- 经济学院(37520)
- 基金
- 项目(224541)
- 科学(179419)
- 研究(170229)
- 基金(163316)
- 家(141359)
- 国家(139894)
- 科学基金(121799)
- 社会(109138)
- 社会科(103452)
- 社会科学(103431)
- 省(87911)
- 基金项目(85910)
- 教育(79214)
- 自然(76897)
- 自然科(75108)
- 自然科学(75091)
- 自然科学基金(73712)
- 划(73616)
- 编号(70865)
- 资助(65492)
- 成果(56852)
- 重点(50644)
- 部(49717)
- 发(49447)
- 课题(48637)
- 创(47548)
- 国家社会(45398)
- 创新(44325)
- 制(43455)
- 教育部(43416)
- 期刊
- 济(152723)
- 经济(152723)
- 研究(97343)
- 中国(64238)
- 财(50767)
- 管理(49274)
- 科学(43453)
- 学报(42968)
- 农(42841)
- 教育(40085)
- 大学(34333)
- 学学(32123)
- 技术(31162)
- 融(30903)
- 金融(30903)
- 农业(29284)
- 业经(26634)
- 财经(24448)
- 经济研究(24105)
- 经(21088)
- 问题(19593)
- 图书(16013)
- 贸(15885)
- 业(15610)
- 现代(15534)
- 技术经济(15460)
- 商业(14977)
- 版(14863)
- 理论(14752)
- 资源(14614)
共检索到491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晁恒 马学广 李贵才
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及资本和技术的快速转移,使区域成为重要的国家生产空间,并引致了国家—区域的治理回应。近年来逐渐出现了沿用尺度重构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区域空间生产策略,尺度重构被视为大多数国家应对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级新区就是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尺度重构工具。文章回顾了国家级新区设立、发展的逻辑演变,认为其是国家战略性选择的结果,将政策和优势导向特定的空间尺度,引领了区域的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更是加大了通过设立"国家级新区"来重塑区域空间生产策略的行动。最后,文章讨论了国家战略区域空间生产策略体系,并从制度建构、治理重构、规划整合和财税安排等四个方面对善用这种尺度重构工具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京祥
在全球化世界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来自国家自上而下的尺度重构已经成为重要的区域治理应对方式,空间规划尤其是区域规划就是一种重要的尺度重构工具。文章在简要回顾中国区域规划发展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近年来国家密集推出"国家战略区域规划"的现象及其效应,客观评估了这种尺度重构行动对区域治理产生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善用、用好区域规划这种积极主动的尺度重构工具,是中国保持国家制度创新柔性的重要优势所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李鲁奇
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运用"策略—制度"分析思路,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分析了以海洋为定位的国家战略区域的建构。其中,策略建构旨在获得不同行动者的支持,关注"蓝色"话语的建构和基于领导权话语的尺度跳跃等策略;制度建构以区域制度架构的形成为目标,关注尺度结构本身的建构和重组,表现为区域协调组织的建立和调整、尺度间行政权限的转移、行政地域空间的整合和跨边界合作。这一思路结合了尺度研究的政治经济路径和后结构路径,对其它国家战略区域的分析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此外,研究还表明尺度重组是一个多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李鲁奇
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运用"策略—制度"分析思路,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分析了以海洋为定位的国家战略区域的建构。其中,策略建构旨在获得不同行动者的支持,关注"蓝色"话语的建构和基于领导权话语的尺度跳跃等策略;制度建构以区域制度架构的形成为目标,关注尺度结构本身的建构和重组,表现为区域协调组织的建立和调整、尺度间行政权限的转移、行政地域空间的整合和跨边界合作。这一思路结合了尺度研究的政治经济路径和后结构路径,对其它国家战略区域的分析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此外,研究还表明尺度重组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和多向的过程,并同地方上特定的发展条件和行动者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相关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晁恒 林雄斌 李贵才
以尺度重构为视角,基于国家级新区成立、发展的逻辑演变,探讨"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对于新区发展的作用机理和规划路径选择。研究认为,国家级新区是国家战略性选择的"增量空间",作为国家治理和国土空间优化的载体,为"多规合一"实践探索提供了适宜平台。"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也将对新区的治理模式重构、空间战略引导和综合实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从协调原则、组织机制、编制模式和实施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尺度重构 国家级新区 多规合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昊天 杨郑鑫
从1992年浦东新区成立至今,我国共批复了11个国家级新区。作为"新特区",这些国家级新区纷纷落户在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和城镇群,具有高规格的制度和政策支持,是我国过去三十年及未来一个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探索改革与先行先试做法、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使命。系统考察了11个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背景、规模及特征,与宏观经济发展相结合,重新认识了各新区在区域及国家转型发展中的地位,提出了未来发展潜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国家战略空间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空间战略 空间演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邹冠男 邓小月 张博 谷昱
作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特殊功能区具有多尺度、临时性行政体制的特征。这样的特殊功能区如何在既有行政体系中运转和演化,是本文关注的问题。以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的体制变革为案例,阐述了跨尺度的政策流动性推动特殊功能区制度体系演化的机制。湘江新区作为担负政策创新任务的特殊功能区,具有与既有行政体制不完全兼容的独特体制,从而在其政策流动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政策创新需求和自下而上的体制路径依赖相冲突。多尺度、多源头的政策流动和跨尺度的政府间对话,使得这对冲突被化解,并且在跨尺度政策流动性的帮助下,湘江新区逐渐向既有行政体制兼容,也在政府体制中实现了尺度上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靖宇 张晨瑶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东北一直作为国家重量级的战略区域,与其他方位意义上的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不同区域价值,目前很需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来加以承托。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一轮开发开放中,东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重大课题,必须全方位透视东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评估东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价值,分析现存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出战略对策创意: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构建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克服企业资金瓶颈,积极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行业壁垒;拓展创新产业路径,扩大新兴产业中的民营分量;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促进民营经济对接国际市场。只有这样,东北区域民营经济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发挥出市场主体作用,支撑东北作为国家重量级战略区域再上新台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靳利飞 刘天科 刘芮琳
从界定国土空间尺度的内涵与作用入手,基于国土空间的“要素”、“区域”内涵与行政指向三重属性,针对国土空间的最小可以分辨单元,即基本空间单元,提出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包括依托于行政管理体系的规划层级以及基于空间的资源要素、地域空间属性划分的多重基本空间单元。同时,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存在分析尺度偏大,类型多样而缺乏凝聚空间治理共识的基点,大尺度空间单元上的空间治理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与干扰因素有待进一步挖掘等问题。随着城镇化进入后半场,我国开启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理念与技术方法发生重大调整,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复杂性凸显,基于空间尺度性与国土空间规划事权相匹配性,加强对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分析,加强基本空间单元标准研究是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选择的方向。
关键词:
分析尺度 基本空间单元 国土空间规划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华军 乔列成 石印
本文测度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的生态效率,比较二者的空间格局、区域差距、无效率来源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两大战略区域生态效率均呈现"U"形变动趋势,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在加速赶超黄河流域;(2)在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上,长江经济带"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而黄河流域"西高东低、南北均衡",且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更为明显,多数时期的整体差距高于长江经济带;(3)在无效率的来源上,两大战略区域极具相似性,生态无效率主要来自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4)两大战略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均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禀赋特征,为两大战略区域生态效率提供了差异化提升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晁恒 李贵才 王砾
制度空间是特定的地理空间中某些被建构并产生有效影响力或影响范围的制度,它是我国国家级新区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推动空间重构的重要因素。建构了"制度空间—行为选择—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空间分析相互结合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两江新区的制度空间、主体行为与空间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江新区经历了构想空间、产业空间到消费和居住空间的重构过程,"强激励"与"弱约束"的制度空间扩大了主体行为的空间与资源,是空间重构的内生性力量。地方政府借助制度空间条件,通过空间规模扩张、空间开发垄断和空间场所营销等"理性"行为,在发展初期实现了对空间开发的主导和操纵。随着建成环境的不断完善及地方政府的制度实践,企业"趋利性"投资促进了空间转型和土地升值。原农村居民的"服从配合"和空间让渡助推了空间重构,而不断壮大的富裕和中产阶层通过空间消费,逐渐成为空间重构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祖强 魏永军
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是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动的一项工作。该文尝试从掌握遴选程序观测点、杜绝申报常见问题、理解项目建设内涵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推动各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质量,促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云
随着国家级新区逐渐成为新常态下一项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新时期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定位和极化机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对国外城市新区、我国国家级新区已有文献的系统性研究基础上,对各个国家级新区已有发展目标进行深入的提炼、分析,提出新时期国家级新区的定位既要符合城市新区的一般规律,还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成为国家/区域改革创新新样本、新常态下中心城市转型升级新引擎、新型城镇化下统筹城乡新载体。国家级新区作为新型经济增长极,将促进所在中心城市、城市群跨越发展,形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区域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战略定位 极化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云
随着国家级新区逐渐成为新常态下一项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新时期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定位和极化机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对国外城市新区、我国国家级新区已有文献的系统性研究基础上,对各个国家级新区已有发展目标进行深入的提炼、分析,提出新时期国家级新区的定位既要符合城市新区的一般规律,还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成为国家/区域改革创新新样本、新常态下中心城市转型升级新引擎、新型城镇化下统筹城乡新载体。国家级新区作为新型经济增长极,将促进所在中心城市、城市群跨越发展,形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战略定位 极化机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昂扬 汤爽爽 徐静
国家级城市新区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其设立的背景有助于深化对我国战略布局的认识。本文从区域分布和战略类型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国家级城市新区设立的战略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家级城市新区的设立对我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最后研究认为,国家级城市新区与政治经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其设立过程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从"沿海开放"向"内陆开放"、从"沿海经济"向"海洋经济"拓展的战略意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