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15)
- 2023(21572)
- 2022(18141)
- 2021(16878)
- 2020(14013)
- 2019(31745)
- 2018(31238)
- 2017(59298)
- 2016(31997)
- 2015(35740)
- 2014(35601)
- 2013(35384)
- 2012(32728)
- 2011(29880)
- 2010(29979)
- 2009(28336)
- 2008(27922)
- 2007(24805)
- 2006(22356)
- 2005(20426)
- 学科
- 济(149353)
- 经济(149168)
- 业(104522)
- 管理(101178)
- 企(90629)
- 企业(90629)
- 方法(58492)
- 数学(47179)
- 数学方法(46717)
- 中国(40980)
- 农(39904)
- 业经(38139)
- 财(38079)
- 地方(32042)
- 制(28576)
- 学(28245)
- 农业(27441)
- 贸(26421)
- 贸易(26402)
- 易(25593)
- 务(24781)
- 财务(24702)
- 财务管理(24663)
- 理论(24366)
- 和(23697)
- 企业财务(23355)
- 技术(23315)
- 银(22608)
- 银行(22568)
- 融(22213)
- 机构
- 学院(465479)
- 大学(464928)
- 济(199100)
- 经济(195161)
- 管理(181364)
- 研究(162732)
- 理学(154816)
- 理学院(153088)
- 管理学(150817)
- 管理学院(149946)
- 中国(125618)
- 京(100182)
- 科学(96202)
- 财(92637)
- 所(82058)
- 研究所(73867)
- 农(73169)
- 财经(72947)
- 中心(72150)
- 江(69874)
- 经(66309)
- 北京(64357)
- 业大(64084)
- 范(61940)
- 师范(61406)
- 经济学(60879)
- 院(58680)
- 农业(56900)
- 州(55921)
- 经济学院(54583)
- 基金
- 项目(302258)
- 科学(239327)
- 研究(224929)
- 基金(220398)
- 家(190916)
- 国家(189276)
- 科学基金(163009)
- 社会(145160)
- 社会科(137597)
- 社会科学(137566)
- 省(116093)
- 基金项目(115826)
- 自然(102944)
- 教育(102175)
- 自然科(100543)
- 自然科学(100522)
- 自然科学基金(98769)
- 划(97278)
- 编号(90829)
- 资助(90650)
- 成果(74259)
- 重点(67540)
- 发(67504)
- 部(67483)
- 创(63733)
- 课题(62763)
- 国家社会(60247)
- 创新(59062)
- 教育部(58434)
- 人文(57239)
- 期刊
- 济(233266)
- 经济(233266)
- 研究(146425)
- 中国(93754)
- 管理(72136)
- 财(72085)
- 农(67991)
- 学报(67748)
- 科学(65650)
- 大学(52181)
- 教育(50782)
- 学学(48938)
- 农业(46855)
- 融(45175)
- 金融(45175)
- 技术(40703)
- 业经(37738)
- 经济研究(37292)
- 财经(37116)
- 经(32100)
- 问题(29750)
- 业(26308)
- 技术经济(24896)
- 贸(24551)
- 世界(23169)
- 图书(22270)
- 现代(22027)
- 国际(21940)
- 商业(21392)
- 科技(20999)
共检索到716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淑新 何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发的经济效应备受关注,文章基于尺度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微观尺度下的民众效应从旅游发展的收入增加效应、旅游收入差异与收敛效应两个方面展开述评,中观尺度下的区域效应从区域旅游业增加值核算、区域旅游发展经济拉动效应两个方向进行述评,宏观尺度下的国家效应从国家旅游业增加值核算、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检验两个角度进行述评,最后从构建完善的旅游数据收集与统计体系、科学规范旅游经济效应研究过程、创新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方法、完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玲玲
从多尺度视角把握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中国旅游产业响应“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全域、区域、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下而上”法、泰尔指数法和ESDA分析法,测度旅游碳排放及强度,并剖析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我国旅游碳排放量由3 714.06万吨增加至19 396.00万吨,东部地区增量最大;旅游碳排放强度由0.47吨/万元降至0.09吨/万元,中部地区降幅最大。高碳排放类型的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和宁夏的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亟须改善。(2)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有显著差异,以区域内部差异为主,但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2000—2013年,全局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地区HH集聚和多数省份的LL集聚,2014年起局部空间集聚,以从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扩散性LL聚集为特点。
关键词:
旅游业 碳排放强度 “双碳”目标 多尺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玲玲
从多尺度视角把握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中国旅游产业响应“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全域、区域、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下而上”法、泰尔指数法和ESDA分析法,测度旅游碳排放及强度,并剖析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我国旅游碳排放量由3 714.06万吨增加至19 396.00万吨,东部地区增量最大;旅游碳排放强度由0.47吨/万元降至0.09吨/万元,中部地区降幅最大。高碳排放类型的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和宁夏的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亟须改善。(2)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有显著差异,以区域内部差异为主,但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2000—2013年,全局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地区HH集聚和多数省份的LL集聚,2014年起局部空间集聚,以从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扩散性LL聚集为特点。
关键词:
旅游业 碳排放强度 “双碳”目标 多尺度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殷平 原思敏 宋慧 安紫霞
本文选择了国外研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61篇文献进行了述评。研究结果显示,国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包括现状分析、评价方法探讨以及对策建议等,研究视角主要是经济学角度、社会学角度以及环境资源经济学角度等。
关键词: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旅游 研究述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馨阳 张春萍
2020年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了全面开展疫情防控的需要,旅游人数骤减,国内旅游业丧失基本的营业收入来源,市场在一定的时间内都处于低迷的态势。截至目前,在党中央的有力领导下疫情得到了基本性控制,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经济正增长,但偶尔还有地区出现疫情反弹情况,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经济冲击的影响不容忽视。文章探讨后疫情时代我国旅游新形势,分析了旅游高质量发展将如何带领中国旅游业逐步回暖,迸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旅游新形势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广瑞
1."美丽中国":中国旅游发展的基石。"美丽中国",这个描述简单而朴实,寓意丰富而深刻。"美丽中国"所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还包括内在的素质,这既是对未来的憧憬,又昭示着实现的途径。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美丽中国"都是中国旅游发展的基石。一个美丽的国家,海外旅游者才会慕名而至,同样,大好河山的美丽,国民才愿意离开家门出去走一走,看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玉 杨勇 刘震 熊丹丹
中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前以外事接待为使命,改革开放后依次实现了从外事接待向经济建设的任务转变、从事业管理向市场经济的职能转变、从产品旅游向旅游产业的理念转变以及从经济产业向民生服务的主题转变。基本经验在于从国情出发、至民情落脚,坚持改革开放国策,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新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表现为,发展宗旨从经济导向转变为以旅游者为中心,发展模式从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主导型,资源依赖从传统生产要素转变为多元要素,产业结构内涵从偏"量"的积累转变为重"质"的提升,旅游业与科技的关系由松散的环节关联转变为紧密的系统关联等。未来可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需效率,激活市场主体、增强企业信心,构建管理网络、实现协同发展,把握时代特征、聚焦关键领域等方面,实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中国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 回顾与展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传松 任建兰
全域旅游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本文在探讨全域旅游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19962015年中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旅游业和区域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5年中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综合指数逐渐上升,且旅游发展与区域发展呈现交错向上发展态势。(2)旅游业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耦合等级由低水平耦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东岗
常言道“时来运转”,指的是正确、及时地发现并利用有利的时机。这对于一切事业的成功,都是适用的,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本文提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可加以利用的几个机遇: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衰退的出现、新科技成果在商业上的应用,以及1990年的亚运会等。我国旅游业是否面临以上这几个机遇,除此之外还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全面认识每一现象对旅游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加以利用或引导,乃是我国旅游业宏观指导上的一大超前课题。我们希望本文能引起我国旅游界的重视和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昕
2009年欧债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旅游业作为一个对环境高度敏感的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本文通过分析欧债危机的起因及其演变过程,揭示了欧债危机影响的长期性、全面性、深刻性。接着从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旅游市场入手,分析欧债危机给中国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发展前景,进而提出了欧债危机影响下中国旅游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欧债危机 中国 旅游业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文举
本文在对我国旅游业20多年发展历程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发展障碍和发展机遇,并提出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旅游业 发展 机遇 挑战 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易志斌
在回顾中国旅游业发展政策基础上,对我国旅游发展政策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思考,指出了旅游业发展政策对环境的三种影响途径,并以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例,探讨了该旅游发展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将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从总量控制、旅游税、项目开发指导、绿色消费引导、休假制度、政绩考核等六方面提出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秀琼 黄福才
本文从产品质量、环境质量、要素质量、产业增长方式和产业运行质量5个方面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和产业规模的扩张相比,产业发展质量是令人担忧的。
关键词:
产业发展质量 旅游业 定量评价 中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宏兵 刘芬 庄军
旅游产业集聚与集群是联系密切而又有明显区别的一组概念,旅游产业集聚是集群形成的前提,但旅游产业集聚不一定形成集群,影响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因素较多。选择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等指标,以相关数据为依据,探讨了中国旅游业的空间集聚问题,指出中国旅游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分布与分散相结合的集聚特征。分析了中国旅游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认为我国旅游业集群化发展是非常必要而且有可能的。
关键词:
旅游业 空间集聚 旅游业集群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静
文章在影响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1993-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TV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时变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内在关联性,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在供给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在需求端带动消费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强度大于需求结构。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转型的影响,在规模扩张阶段的影响强度有所增强,在提质增效阶段的影响强度最大。最后,研究认为应坚定不移地促进旅游业稳步增长和提质增效,打造全域旅游模式,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