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51)
2023(11684)
2022(10017)
2021(9648)
2020(7808)
2019(17752)
2018(17247)
2017(32953)
2016(17578)
2015(19421)
2014(18873)
2013(17888)
2012(16531)
2011(14771)
2010(14930)
2009(13929)
2008(13296)
2007(11563)
2006(10329)
2005(9188)
作者
(45705)
(38216)
(37995)
(36093)
(24722)
(18577)
(17158)
(14869)
(14427)
(14017)
(13095)
(12886)
(12376)
(11954)
(11810)
(11685)
(11341)
(11310)
(11134)
(11042)
(9396)
(9225)
(9219)
(9046)
(8687)
(8640)
(8585)
(8378)
(7619)
(7538)
学科
(61757)
经济(61652)
管理(47948)
(45638)
(35962)
企业(35962)
(22949)
方法(20204)
中国(19124)
地方(18195)
(17865)
数学(17103)
数学方法(16812)
(15064)
业经(15000)
农业(14941)
(12898)
(12795)
贸易(12784)
(12389)
(11228)
(10999)
银行(10991)
(10870)
金融(10868)
(10552)
环境(10392)
理论(10019)
(9905)
(9484)
机构
学院(231846)
大学(227222)
(93008)
经济(90921)
管理(87095)
研究(79625)
理学(74186)
理学院(73214)
管理学(71971)
管理学院(71500)
中国(60964)
(47308)
科学(47093)
(46698)
(40724)
(38487)
中心(37991)
财经(35477)
(35435)
研究所(34679)
(33649)
师范(33387)
(32031)
业大(31218)
(29468)
(29279)
北京(28553)
经济学(28258)
农业(27499)
师范大学(26568)
基金
项目(155304)
科学(123325)
研究(120016)
基金(111208)
(96186)
国家(94980)
科学基金(81672)
社会(76162)
社会科(71802)
社会科学(71788)
(62584)
基金项目(58549)
教育(55046)
(51206)
自然(51008)
编号(50666)
自然科(49713)
自然科学(49700)
自然科学基金(48771)
资助(44021)
成果(42018)
课题(35541)
重点(35285)
(34408)
(34188)
(32554)
(31097)
(31079)
国家社会(30601)
创新(30283)
期刊
(111987)
经济(111987)
研究(71258)
中国(49063)
(36043)
(33611)
管理(31998)
学报(31045)
科学(30648)
教育(29822)
(24914)
金融(24914)
大学(24425)
农业(23023)
学学(22700)
业经(20016)
技术(18475)
经济研究(17152)
财经(17004)
(14718)
问题(14299)
资源(12028)
(11778)
(11526)
图书(11212)
现代(11168)
(10838)
(10710)
(10537)
论坛(10537)
共检索到357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邹冠男  邓小月  张博  谷昱  
作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特殊功能区具有多尺度、临时性行政体制的特征。这样的特殊功能区如何在既有行政体系中运转和演化,是本文关注的问题。以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的体制变革为案例,阐述了跨尺度的政策流动性推动特殊功能区制度体系演化的机制。湘江新区作为担负政策创新任务的特殊功能区,具有与既有行政体制不完全兼容的独特体制,从而在其政策流动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政策创新需求和自下而上的体制路径依赖相冲突。多尺度、多源头的政策流动和跨尺度的政府间对话,使得这对冲突被化解,并且在跨尺度政策流动性的帮助下,湘江新区逐渐向既有行政体制兼容,也在政府体制中实现了尺度上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晁恒  马学广  李贵才  
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及资本和技术的快速转移,使区域成为重要的国家生产空间,并引致了国家—区域的治理回应。近年来逐渐出现了沿用尺度重构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区域空间生产策略,尺度重构被视为大多数国家应对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级新区就是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尺度重构工具。文章回顾了国家级新区设立、发展的逻辑演变,认为其是国家战略性选择的结果,将政策和优势导向特定的空间尺度,引领了区域的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更是加大了通过设立"国家级新区"来重塑区域空间生产策略的行动。最后,文章讨论了国家战略区域空间生产策略体系,并从制度建构、治理重构、规划整合和财税安排等四个方面对善用这种尺度重构工具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晁恒  林雄斌  李贵才  
以尺度重构为视角,基于国家级新区成立、发展的逻辑演变,探讨"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对于新区发展的作用机理和规划路径选择。研究认为,国家级新区是国家战略性选择的"增量空间",作为国家治理和国土空间优化的载体,为"多规合一"实践探索提供了适宜平台。"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也将对新区的治理模式重构、空间战略引导和综合实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从协调原则、组织机制、编制模式和实施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于小强  邓聪慧  刘文蕙  
从科层制理论与渠道权力理论视角,提出"政治权力结构-权力运行规则"的融合性分析框架,对湘江新区与属地行政区的融合发展机理开展定性分析。研究发现,湘江新区与行政区之间的融合发展得益于两区"合二为一"的领导权力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平衡两者在功能、发展目标、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方面的差异,借助高层级的行政关系使两者开展合作,进而促使"两区"之间形成高级的协调机制,而国家和省政府对湘江新区高级别的赋权支持和政策扶持形成的经济激励机制,在微观上促成"两区"融合发展。研究对融合发展的现实启示在于,一是要从顶层设计层面理顺权力主体的体制机制关系,让"两区"融合发展的经济目标从根本上趋于一致,配套相应的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和政策激励;二是用"单头多线领导"取代"双线并行"的领导方式,高层级行政机构要为"两区"协调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三是善用经济政策,通过财政扶持、人才引进、教育医疗资源倾斜等配套措施联动,实现区域融合共赢。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京祥  罗小龙  殷洁  陆枭麟  
从城市空间生产、尺度跃迁等角度分析了大事件营销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客观揭示了这种营销型增长策略有可能对城市长远、内生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伤害,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健雄  黄江媚  刘炼鑫  李莜蓓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理论,从空间集聚视角切入,探索出湖南省各市基于工业旅游的最佳联动方式,为各市州工业旅游联动发展提供空间决策依据。研究表明:(1)湖南省工业旅游总体空间特征呈"爪"型格局,北重南轻;(2)湖南省工业旅游总体空间格局与"一轴四带"的产业布局规划契合度较高;(3)湖南省工业旅游资源门类齐全,集聚湖南东北部;(4)湖南省农副食品、机械设备制造和工艺美术三类主要工业旅游资源呈空间集聚特征,其它类型工业旅游资源呈散点分布;(5)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格局与交通干道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沿石长铁路、焦柳铁路、京广铁路、长浏高速等主干路网的集聚分布较为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健雄  黄江媚  刘炼鑫  李莜蓓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理论,从空间集聚视角切入,探索出湖南省各市基于工业旅游的最佳联动方式,为各市州工业旅游联动发展提供空间决策依据。研究表明:(1)湖南省工业旅游总体空间特征呈"爪"型格局,北重南轻;(2)湖南省工业旅游总体空间格局与"一轴四带"的产业布局规划契合度较高;(3)湖南省工业旅游资源门类齐全,集聚湖南东北部;(4)湖南省农副食品、机械设备制造和工艺美术三类主要工业旅游资源呈空间集聚特征,其它类型工业旅游资源呈散点分布;(5)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格局与交通干道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沿石长铁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窦同宇  汤庆园  宾津佑  夏安桃  周国华  
基于村域尺度,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湖南省凤凰县贫困化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归纳乡村贫困的形成机理。结果发现:凤凰县乡村贫困由西北向东南梯度递减,高贫困发生率村域集聚于凤凰县西北部,与少数民族分布呈现空间一致性。到县城中心距离、到主要公路距离、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平均坡度和平均高程是影响贫困空间分异的显著因素,且各因素效应不同,存在明显的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传统种养收入效益低、务工来源受阻和转移性收入带动自身发展效果差是凤凰县贫困空间形成的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晁恒  李贵才  王砾  
制度空间是特定的地理空间中某些被建构并产生有效影响力或影响范围的制度,它是我国国家级新区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推动空间重构的重要因素。建构了"制度空间—行为选择—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空间分析相互结合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两江新区的制度空间、主体行为与空间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江新区经历了构想空间、产业空间到消费和居住空间的重构过程,"强激励"与"弱约束"的制度空间扩大了主体行为的空间与资源,是空间重构的内生性力量。地方政府借助制度空间条件,通过空间规模扩张、空间开发垄断和空间场所营销等"理性"行为,在发展初期实现了对空间开发的主导和操纵。随着建成环境的不断完善及地方政府的制度实践,企业"趋利性"投资促进了空间转型和土地升值。原农村居民的"服从配合"和空间让渡助推了空间重构,而不断壮大的富裕和中产阶层通过空间消费,逐渐成为空间重构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玉蓉  张青山  邹君  
为综合评价湖南农村水贫困现状,找出有效应对措施,以国外最新的水贫困理论为依据,构建湖南农村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取并整理出湖南3种地貌类型区6个行政村的水贫困评价数据;采用非均衡法测算水贫困状况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湖南农村水贫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即湘西山区最为严重,RWPI值均小于20;湘北洞庭湖平原区最弱,其值在55~56之间;而湘中丘陵区介于其间。不同地区水贫困各系统的综合得分不同,只有提高且均衡各系统的综合得分才能有效减轻地区水贫困程度。供水设施欠佳、利用能力偏低是地区间水贫困状况不同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水资源状况是其次要驱动因素;农村环境问题和低效用水是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靳利飞  刘天科  刘芮琳  
从界定国土空间尺度的内涵与作用入手,基于国土空间的“要素”、“区域”内涵与行政指向三重属性,针对国土空间的最小可以分辨单元,即基本空间单元,提出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包括依托于行政管理体系的规划层级以及基于空间的资源要素、地域空间属性划分的多重基本空间单元。同时,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存在分析尺度偏大,类型多样而缺乏凝聚空间治理共识的基点,大尺度空间单元上的空间治理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与干扰因素有待进一步挖掘等问题。随着城镇化进入后半场,我国开启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理念与技术方法发生重大调整,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复杂性凸显,基于空间尺度性与国土空间规划事权相匹配性,加强对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分析,加强基本空间单元标准研究是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选择的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小龙  沈建法  陈雯  
在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视角下,对南京都市圈的新区域实体和区域管治进行研究,指出南京都市圈是新区域主义在我国的一种表现形式。研究表明:①南京都市圈建设是从政府到管治过程,因为在决策中引入了非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参与者;②南京都市圈建设也涉及到区域身份与发展愿景的构建,这是区域协调的起点;③在旅游和引资促销,以及交通网络建设上,南京都市圈内的城市合作不断加强。此外,南京都市圈的新区域主义不同于西方的市场主导的新区域主义。南京都市圈的新区域主义是由政府主导的,并有企业和非政府机构参与的新区域主义。研究指出,南京都市圈是在既有区域制度和政治地理上出现的新管治尺度,是一种新的区域管治模式。南京都市圈建设的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树辉  
耕地是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土地,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通常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等,通过耕地质量影响因子的分析并建立衡量耕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对耕地逆转趋势的早期预警与耕地质量问题的及时发现,是非常必要的。从耕地质量状态、利用效率和耕地压力3个方面入手,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湖南省浏阳市耕地肥力的众多因素因子进行了取舍,并综合考虑地块区位、交通条件等状态因素,建立了耕地质量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地块上作物的投入—产出效率和来自外界环境的耕地质量压力建立了基于地块尺度上的县级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对各指标因子的选取与量化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并以湖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