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07)
2023(2422)
2022(1862)
2021(1864)
2020(1618)
2019(3152)
2018(3082)
2017(4945)
2016(3160)
2015(3910)
2014(3883)
2013(3253)
2012(2942)
2011(2720)
2010(2760)
2009(2428)
2008(2230)
2007(2223)
2006(1965)
2005(1779)
作者
(8674)
(7306)
(7187)
(6882)
(4579)
(3524)
(3369)
(2953)
(2864)
(2571)
(2501)
(2449)
(2423)
(2384)
(2253)
(2225)
(2179)
(2166)
(2111)
(2091)
(1879)
(1828)
(1769)
(1719)
(1673)
(1665)
(1642)
(1590)
(1561)
(1493)
学科
管理(7207)
(7111)
经济(7099)
中国(6662)
(6180)
教育(5202)
(4372)
企业(4372)
教学(3019)
理论(2895)
(2801)
方法(2534)
业经(2358)
(2258)
农业(2257)
政治(2224)
思想(2190)
思想政治(2155)
政治教育(2155)
治教(2155)
德育(2152)
数学(2117)
数学方法(2091)
(1856)
劳动(1856)
(1837)
学校(1771)
技术(1756)
研究(1703)
产业(1662)
机构
大学(44981)
学院(38743)
研究(15359)
管理(12811)
(12627)
经济(12241)
理学(11253)
理学院(11026)
管理学(10618)
管理学院(10544)
(10137)
科学(9615)
中国(9363)
教育(8054)
(7953)
师范(7866)
(7675)
(7094)
研究所(7052)
业大(6868)
北京(6780)
师范大学(6348)
(6328)
中心(6234)
(5976)
(5719)
农业(5509)
(5026)
技术(4937)
研究院(4840)
基金
项目(27463)
科学(21693)
研究(21260)
基金(18714)
(16345)
国家(16165)
科学基金(13654)
社会(12851)
教育(12052)
社会科(11949)
社会科学(11947)
(11141)
(9967)
基金项目(9610)
编号(8736)
自然(8637)
自然科(8470)
自然科学(8467)
自然科学基金(8308)
成果(8278)
大学(7869)
资助(7446)
课题(7435)
重点(6613)
(6263)
(6147)
(6018)
规划(5672)
(5472)
创新(5440)
期刊
教育(16810)
研究(16317)
中国(14309)
(13989)
经济(13989)
学报(8468)
大学(7978)
科学(6745)
(6553)
学学(5887)
管理(5367)
农业(4630)
(4326)
高等(4167)
图书(3707)
高等教育(3518)
技术(3266)
职业(2921)
书馆(2833)
图书馆(2833)
科技(2824)
财经(2558)
成人(2402)
成人教育(2402)
(2399)
业大(2293)
(2261)
业经(2238)
经济研究(2237)
(2216)
共检索到668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岳昌君  张沛康  林涵倩  
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许多岗位存在被替代的风险。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考察就读重点大学对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压力的缓解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与非重点大学相比,重点大学毕业生能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说明就读重点大学能缓解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压力。这些结论在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和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对其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重点大学主要通过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帮助他们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降低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此外,缓解作用在不同专业背景和职业类型上具有异质性,对于人文社科、理工科学生及从事非常规知识型工作的学生而言效果最为明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冰蓝   周丽萍   岳昌君  
本文基于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对AI时代高校能力供求现状和特征以及高等教育对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我国高等教育能力供给存在趋同现象,主要贡献容易替代的知识技能类能力,创新创造等核心能力增值缓慢,且出现“倒挂”现象,“双一流”高校反而逊色于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本科院校能力发展最严峻;(2)大学生依据过往竞争法预判替代风险,但AI对就业存在“极化效应”,预估“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更容易被AI替代,但其忧患意识更弱从而面临更大的替代危机;(3)高校依然是型塑核心能力的主阵地,专业课程和教师教学对问题解决和社交协作能力贡献最大,跨学科课程对创新创造能力的增值效应最大。建议高校要锚准人才培养定位,重构教育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获得适应新技术要求的高阶能力,实现从“被动”向“积极主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转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董希淼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次技术与产业革命都给生产力带来深刻变革,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改变社会关系,进而影响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拉开序幕,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引领社会生产实现跳跃式变革,快速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工业革命与“金融革命”相互促进,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积累,不断改变未来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前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巍  
将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划分为自动化生产下的替代效应、组织结构重组下的创新效应和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数理演绎并实证检验了在市场导向下自动化生产导致的替代效应与组织结构重组产生的创新效应之间的均衡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政府调控对替代—创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以税收为代表的政府调控通过不同的作用载体对替代—创新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并存在门槛效应。最后,提出了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的宏观调控启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巍  
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仍然以替代效应为主,创新效应亟待开发。本文基于市场导向视角,数理演绎了人工智能就业替代-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了我国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发展阶段,基于技术进步理论总结并提出了就业外部性创新效应的途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和创新效应之间存在着市场最优配置,技能溢价、资本溢价和要素结构是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内生决定因素。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效应相对于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长短期劳动力发展规划等启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汪昕宇  张冰冰  姚寅  何勤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使其对职业的替代效应备受各界关注。目前,针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及其区域比较的研究较少且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基于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状况对其进行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估。本文将美国O*NET职业体系与《中国职业大典》进行匹配,利用O*NET各职业的技能特征评级和IFR年度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数据,运用LASSO回归、随机森林分类器等方法 ,提取影响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关键职业技能特征变量,测算我国职业大典中各小类、中类和大类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率,并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七个大类职业的平均职业替代风险为63.23%,职业替代风险整体较高。进一步地,本文结合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市在中类职业层面处于高替代风险的劳动力规模,检验了地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性别比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影响。本文的测算结果能够为动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技术性失业问题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支持,为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稳定就业提供参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望书   孙旭  
人工智能及控制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对劳动者就业具有替代效应。当前国内研究大多以职业的人工智能替代风险作为测算对象,较少直接关注异质劳动者的人工智能就业替代风险。本文基于工作任务方法,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选取劳动者个人特征、工作任务和从事职业特征三方面输入变量,运用机器学习模型测算每一劳动者个体的替代概率。依据个人特征将劳动者划分为12个异质性群体,对比分析异质劳动者群体的就业替代风险。结果表明:(1)我国处于低、中、高替代风险等级的劳动者份额依次为52.9%、24.2%和22.8%;(2)“使用互联网”工作任务、所从事职业的“学历要求”和“培训要求”三个变量对劳动者的替代风险影响较大;(3)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群体的平均替代概率较高,其中处于23~35岁劳动者的替代概率最低;(4)职业流动是化解劳动力市场总体替代风险的有效途径,但其效用对劳动者个体是非对称的;(5)部分高风险劳动者的替代风险倾向于固化,需警惕其替代风险转化为失业风险。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冯昌扬   陈静怡   高鹏钰   曾江峰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形态,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刺激产业创新的同时,也带来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劳动力的新议题,有必要关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对图情档从业者的替代效应和对技能、知识等的新需求。[研究设计/方法]使用O*NET数据库,基于机器学习和网络分析方法预测图情档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识别从事相关岗位的重要专业技能、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探究人类智能从事图情档职业的技能优势。[结论/发现]人工智能冲击下,图书馆文书助理、技术馆员等可程序化的职业面临短期被替代风险,这种大环境要求图情档从业者兼具技术性和人文性质,图情档从业者人类智能的技能优势主要体现在创造力、社交互动、管理规划和主动学习四个方面。[创新/价值]客观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力替代问题,预测与评估人工智能完全替代图情档职业的概率,识别图情档从业人员理应发展的核心能力,有助于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性失业问题,保障图情档领域就业稳定。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宋凡   龚向和  
人工智能只能赋能教师教学,不可能替代教师行使教学权。从权利的生成逻辑来看,教师教学属于公共性、专业性与法定性相统一的权利,替代型人工智能教学论者所倡导的完全替代型教学与部分替代型教学存在着权利主体公共性缺失、专业义务履行不能与法律责任承担不能的法治困境,故而不应对教师教学权产生实质性冲击。但人工智能却可能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使得教师教学发生内部技术性替代,进而导致部分教师丧失教学权。为了保障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教学权利,应构建起教师智能教学权主体性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对教师行使智能教学权条件与能力的保障力度,并为教师保留一定的智能教学方式自主选择空间。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唐本钰  
就业困难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应激源,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应该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来做。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可以作为干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切入点。通过对大学二、三年级本科生的调查表明,就业压力在大二学生中就普遍存在,到了大三更为严重;信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以及成熟的应对方式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支持资源、改善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可以作为干预其就业压力的基本教育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达   尹晨曦  
人工智能重塑了人类的技能、工作任务乃至整个职业,形成了“技能—任务—职业”三重替代效应。为了适应人工智能的“三重替代”效应,直接面对劳动市场和职业变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进行根本转型。一是适应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的新需求,将培养“工具人”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二是应对“三重替代”效应的冲击,动态调整人才类型的供给结构。三是适应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新要求,通过变革传统课堂中教师、教法和教材三要素,逐步形成由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教师、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特性的教法和开发囊括人工智能不易替代的关键技能内容的教材所构成的新课堂。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文晶  康彩璐  杨玥  万岩  
随着智能科技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在有助于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计算我国各类职业潜在替代风险,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潜在替代风险对员工不安全感与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13158条职业数据和808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面临着较强的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问题的威胁,潜在替代风险高中低的比例分别是52.80%、25.72%和21.48%;潜在替代风险最低的职业大类是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最高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进一步地,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风险在质量性不安全感与职业能力发展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当潜在替代风险高时,质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小,当潜在替代风险低时,质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大。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风险对数量性不安全感与职业能力发展的U型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当潜在替代风险高时,数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U型效应更强,当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风险低时,员工数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U型效应更低。本研究丰富了人工智能领域与职业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技能转型提供建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欣  朱虹  姜帝  夏少昂  肖春曲  
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人工智能消费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然而,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品仍存在担忧与焦虑,这些负面态度可能源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感知所引起的身份认同威胁。本文提出,将人工智能的形象从替代者转变为协助者,能够减轻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品的抗拒。本研究将在具体消费和服务情境中,考察人工智能产品形象(协助者vs.替代者)是否会对消费者评价产生影响,并探索其解释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五个实验研究,本文发现,相对于替代者形象,消费者对协助者形象的人工智能产品或服务的感知身份认同威胁较小,因而评价更高。这一效应受到消费者既有的相关风险观念和自我肯定的调节。具体而言,当消费者人工智能风险观念较强时,这一效应存在,而当消费者的人工智能风险观念较弱时,效应消失;当给予消费者较强的自我肯定时,这一效应消失。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消费者对人工智能的态度研究,从人工智能形象视角剖析了消费者对人工智能技术消极评价的来源,也为人工智能产品如何选择合适的形象定位和宣传语言提供了实践指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林辉  胡晟明  董直庆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前沿文献虽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就业的替代效应,但缺乏从微观职业层面精准度量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职业可替代风险。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选取任务属性、职业特征、工作环境与经济环境等输入变量,应用机器学习模型测算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可替代率,考察任务属性和职业技能宽度对可替代风险的影响,并探究职业替代的组群性和劳动选择偏好。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技术会引发职业替代风险,中国19.05%的劳动就业面临高替代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的替代风险受制于任务属性,其中思维类属性对可替代风险影响最大,而职业技能宽度越大则可替代风险越低。(2)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可替代风险存在组群性特征,非程式化认知交互型职业组群可替代风险最低,而程式化非认知交互型职业组群可替代风险最高。(3)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替代具有劳动选择偏好,年龄越大与受教育年限越短的劳动者可替代风险越高。为此,应动态调整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和提高劳动者综合技能水平,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韩淑丽  王蕾  
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 ,由于人口政策的失误、就业政策的短期性致使我国劳动力数量供过于求 ,劳动力质量供不应求 ,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我们必须发展经济 ,增加劳动力需求 ;控制人口数量 ,缩减劳动力供给 ;发展教育 ,提高劳动力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