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26)
- 2023(7030)
- 2022(5543)
- 2021(5403)
- 2020(4402)
- 2019(10265)
- 2018(10370)
- 2017(20299)
- 2016(10943)
- 2015(12346)
- 2014(12227)
- 2013(12015)
- 2012(10691)
- 2011(9694)
- 2010(10041)
- 2009(9309)
- 2008(8976)
- 2007(8270)
- 2006(7355)
- 2005(6450)
- 学科
- 济(51893)
- 经济(51854)
- 农(48745)
- 业(39058)
- 农业(32580)
- 管理(24329)
- 方法(21532)
- 数学(20098)
- 数学方法(19613)
- 企(18308)
- 企业(18308)
- 业经(17160)
- 中国(13074)
- 农业经济(12320)
- 地方(10272)
- 发(10094)
- 村(9429)
- 农村(9410)
- 制(9396)
- 财(9383)
- 劳(9320)
- 劳动(9303)
- 发展(8650)
- 展(8646)
- 策(8216)
- 贸(7673)
- 贸易(7669)
- 土地(7539)
- 易(7523)
- 建设(7489)
- 机构
- 学院(157243)
- 大学(149684)
- 济(66229)
- 经济(64985)
- 管理(63827)
- 理学(56329)
- 理学院(55873)
- 管理学(54633)
- 管理学院(54394)
- 研究(48302)
- 农(46953)
- 中国(38949)
- 农业(35290)
- 业大(30807)
- 京(30072)
- 科学(29460)
- 财(25735)
- 中心(24087)
- 所(23791)
- 江(23463)
- 农业大学(21966)
- 研究所(21551)
- 经济管理(20653)
- 财经(20599)
- 范(19464)
- 师范(19311)
- 经(18850)
- 经济学(18738)
- 州(18391)
- 北京(18145)
- 基金
- 项目(106782)
- 科学(84821)
- 研究(80171)
- 基金(77440)
- 家(66701)
- 国家(66058)
- 科学基金(57628)
- 社会(51887)
- 社会科(48792)
- 社会科学(48780)
- 省(43915)
- 基金项目(40944)
- 自然(36245)
- 教育(35982)
- 自然科(35452)
- 自然科学(35448)
- 编号(34966)
- 自然科学基金(34788)
- 划(34781)
- 资助(31576)
- 农(28600)
- 成果(26722)
- 发(23809)
- 部(23533)
- 重点(23114)
- 课题(22445)
- 创(22049)
- 国家社会(21246)
- 创新(20536)
- 人文(20209)
共检索到227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国英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城市许多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志成
就地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策于志成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目标,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实际情况谈些浅见。(一)挖掘农村内部潜力,依靠自己“就地消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军
苏北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沉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异地转移带来了诸如社会治安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许多社会问题,所以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同时,随着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农村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仙娥 王春艳
本文在比较几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同时 ,分析了这些国家或地区出现不同转移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经济绩效。这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择优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模式 比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慧蓉 钟涨宝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也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产业间转移 转移模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平华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敬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柯美成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决策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拟谈一些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扬
1.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呈上升趋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场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转移模式优势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直接在当地农村从事工作,同时还可兼顾家庭的农业生产。在传统观念中农业的收入比较稳定,农民不会主动放弃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延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钟燕 叶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标准着手,对近些年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由此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受阻分析 战略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