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20)
- 2023(17489)
- 2022(14664)
- 2021(13728)
- 2020(11426)
- 2019(26261)
- 2018(26174)
- 2017(50714)
- 2016(27528)
- 2015(31115)
- 2014(31207)
- 2013(30535)
- 2012(27772)
- 2011(24726)
- 2010(24542)
- 2009(22457)
- 2008(21768)
- 2007(19322)
- 2006(16915)
- 2005(14586)
- 学科
- 济(111905)
- 经济(111765)
- 业(80581)
- 管理(75647)
- 企(59004)
- 企业(59004)
- 方法(50282)
- 农(49833)
- 数学(44063)
- 数学方法(43427)
- 农业(33044)
- 中国(29859)
- 财(29487)
- 业经(28390)
- 学(22638)
- 地方(22631)
- 制(20839)
- 贸(18671)
- 贸易(18660)
- 易(18142)
- 理论(17610)
- 技术(17122)
- 务(16982)
- 财务(16897)
- 财务管理(16854)
- 环境(16248)
- 银(16167)
- 银行(16126)
- 发(15993)
- 企业财务(15992)
- 机构
- 学院(386369)
- 大学(385234)
- 济(154136)
- 管理(153460)
- 经济(150840)
- 理学(133892)
- 理学院(132482)
- 管理学(129883)
- 管理学院(129205)
- 研究(125910)
- 中国(94839)
- 京(80929)
- 科学(79062)
- 农(76842)
- 财(68551)
- 业大(62694)
- 所(62402)
- 中心(59093)
- 农业(58997)
- 研究所(56894)
- 江(56256)
- 财经(55287)
- 范(51241)
- 师范(50772)
- 经(50612)
- 北京(50217)
- 经济学(45872)
- 院(45173)
- 州(45137)
- 经济学院(41498)
- 基金
- 项目(269003)
- 科学(211685)
- 研究(197203)
- 基金(195573)
- 家(170066)
- 国家(168596)
- 科学基金(145568)
- 社会(124567)
- 社会科(117710)
- 社会科学(117678)
- 省(105127)
- 基金项目(103971)
- 自然(94429)
- 自然科(92255)
- 自然科学(92233)
- 自然科学基金(90537)
- 教育(90127)
- 划(87533)
- 编号(81417)
- 资助(80052)
- 成果(64942)
- 重点(59376)
- 部(59349)
- 发(57217)
- 创(55319)
- 课题(54747)
- 创新(51624)
- 科研(51388)
- 国家社会(51352)
- 教育部(50767)
- 期刊
- 济(169295)
- 经济(169295)
- 研究(109615)
- 农(76621)
- 中国(72755)
- 学报(63011)
- 科学(57555)
- 管理(53119)
- 农业(52021)
- 财(51156)
- 大学(49252)
- 学学(46482)
- 教育(42096)
- 技术(34161)
- 融(33775)
- 金融(33775)
- 业经(32446)
- 财经(26218)
- 经济研究(25106)
- 业(24873)
- 问题(23440)
- 经(22361)
- 版(20563)
- 图书(19812)
- 科技(18570)
- 技术经济(18442)
- 理论(18115)
- 业大(17183)
- 现代(17166)
- 资源(17054)
共检索到557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车蕾 杜海峰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农业户籍人口实现了户籍身份的非农化。讨论并分析户籍身份转化的收入获得状况,对理解市民化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户籍制度改革具有政策启示作用。本文利用课题组调研数据,将目前城镇常住人口划分为潜在"农转非"与实际"农转非"群体,并比较这两类群体的收入状况,以分析户籍制度改革对市民化的促进作用。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克服样本选择偏误后发现:(1)非农户籍对收入的因果效应显著,忽略样本选择性偏误会导致户籍制度改革对个体收入效应被错误估计;(2)选择性"农转非"群体比政策性"农转非"群体收入提升显著;(3)非农户口的收入效应在公共部门、返乡"市民化"个体中更高。这些结果共同展示了就近户口转化对收入影响式微。因此,就地就近城镇化过程需要分层推进,更关注个体资源的多元获得,重点解决征地或灾害移民的就业等发展难题。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黎亮 王聿成
针对财政授权支付中预算单位普遍存在频繁提取现金、超范围使用现金、现金库存过大影响财政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的问题,陕西省汉中市财政局自2014年开始,通过建立现金用款计划审核制度,分类实行现金限额管理,加强现金支出日常监管等措施,有效规范了预算单位现金支出。2014年现金结算8740万元,较上年2.07亿元减少1.2亿元,降幅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和超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成都贫困调查的实地访谈资料,对城镇化的贫困消减作用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城市原住居民与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研究发现:与城市原住居民相比,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更高,且农转非居民内部的贫困发生率存在群体差异,被动市民化者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主动市民化者。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户籍变更的贫困消减作用存在制度滞后效应,且被动市民化者居住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差,市民化的收益相对较小。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让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村居民先进入城市,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城郊变为城市,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和超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成都贫困调查的实地访谈资料,对城镇化的贫困消减作用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城市原住居民与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研究发现:与城市原住居民相比,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更高,且农转非居民内部的贫困发生率存在群体差异,被动市民化者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主动市民化者。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户籍变更的贫困消减作用存在制度滞后效应,且被动市民化者居住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差,市民化的收益相对较小。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让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村居民先进入城市,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城郊变为城市,将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震
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国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文章选取具有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典型特点的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为研究对象,根据调研情况和体会,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想法和思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构建畅通便捷的物流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着力培育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切实加强技术创新;树立产品、技术保护意识、注重品牌建设等。
关键词:
西部 欠发达地区 县域 工业 思路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云森
本文使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研究了个人成长的农村经历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本文发现拥有同样的城镇本地户籍但是成长在农村的个人收入比成长在城市的个人低约10%以上。子样本估计以及匹配方法估计表明在非选择性"农转非"群体、非国有集体部门、高中以下学历以及年龄在40岁以下的群体中这种差距尤为显著,收入差距达20%以上。本文的发现意味着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可能存在着针对农村背景的非制度性歧视。
关键词:
农村成长背景 农转非 收入差异 匹配方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东生
以解释结构模型为工具,结合具体案例,总结了影响茶叶品牌发展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模式、市场信息、企业广告促销、政府的宣传引导、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旅游资源开发、茶叶品质、地区性标准、茶叶物流体系、农业种植规范性、茶叶加工技术、良种推广等。分析了其相互影响关系,建立茶叶品牌发展的解释结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改变茶叶企业的经营模式、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建立有效的市场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建立地区性标准、建设政府平台等茶叶品牌发展的策略性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博 段伟 丁慧敏 冯彦 温亚利
了解湿地保护区农户生态补偿政策偏好有助于湿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本研究选取陕西汉中朱鹮保护区300份有效农户数据,采用选择实验法分析农户对不同湿地生态补偿方案的偏好及受偿意愿。研究结果表明:(1)补偿政策设计对于农户参与意愿影响显著,其中方案实施年限、土地参与比例、农药减少比例的影响为负,补偿额度的影响为正;(2)年龄、受教育程度、保护认知、居住在保护区内、家庭人口数和人均年收入显著影响农户对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属性的偏好,年龄对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为负,其他个体特征的影响为正;(3)在补偿标准制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博 段伟 丁慧敏 冯彦 温亚利
了解湿地保护区农户生态补偿政策偏好有助于湿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本研究选取陕西汉中朱鹮保护区300份有效农户数据,采用选择实验法分析农户对不同湿地生态补偿方案的偏好及受偿意愿。研究结果表明:(1)补偿政策设计对于农户参与意愿影响显著,其中方案实施年限、土地参与比例、农药减少比例的影响为负,补偿额度的影响为正;(2)年龄、受教育程度、保护认知、居住在保护区内、家庭人口数和人均年收入显著影响农户对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属性的偏好,年龄对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为负,其他个体特征的影响为正;(3)在补偿标准制定方面,湿地周边农户年受偿意愿的均值为608.56元/hm~2,若延长1年的实施期,需要额外对每公顷土地补偿8.09元;若土地参与比例增加1%,需要额外对每公顷土地补偿58.00元;若农户减少10%的农药使用量,需要额外对每公顷土地补偿45.91元。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不同设计对于农户的影响,也要考虑到农户的人口特征,实行动态富有弹性的补偿标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钟瑶奇
作者通过对重庆高新区农转非小区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政策补偿标准低,补偿方式简单易使农转非小区贫困化;农转非人员集中安置弊端多。文章最后给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
农转非小区 城市化 社会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轶 詹鹏 姜竹
本文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实施扩大就业"课题组于2008年和2015年对北京地区失地农民的连续调查数据,分析了失地农民与未失地居民(城镇居民和未失地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且根据Cotton分解分析了收入差距产生的根源。研究发现,失地农民与未失地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2008~2015年之间有所扩大;2015年城镇居民和未失地农民的个人平均收入分别比失地农民高出112%和50%;控制了一些可解释特征以后,其差距分别下降到23%和15%;按照Cotton分解的结果,特征差异(可解释部分差异)也达到60%左右,表明大部分差异都可以被解释。从就业者的分布趋势来看,失地农民逐渐分布于收入较低但相对稳定的行业中,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仍然较弱。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仍需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庞新军 冉光和
近年来,虽然传统城镇化率增长速度较快,但实际上农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为了更好的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就地城镇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通过引入带有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针对传统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就地城镇化对其的影响是先下降后上升至0.68,而传统城镇化对其的影响是先上升后下降至0.5,说明现阶段就地城镇化比传统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但同时现阶段就地城镇化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宁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城镇化建设成果显著。但在城市快速扩张与大规模人口跨区域流动的背景下,城乡差距拉大、城市外来人口边缘化、“大城市病”与“空心村”等问题日益凸显。新型城镇化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农村就地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探索的焦点。文章通过探究就地城镇化现有模式的启示、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就地城镇化中提升失地农民的发展能力,使其失地不无地、就地以用地留住乡愁、村民富有提供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文勇 杨光
"伪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一元化"过程中的"农民进城"与城市吸融功能不足的矛盾、"小城镇化浪潮"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潜力不足的矛盾。结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于守地式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而守地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城乡市场与产业的互动。这需要发展立足农村的"产供销一体化"大型商贸企业,破解农村市场劳动力流转、土地流转、融资与技术及管理水平低下问题,构建城乡产业互动的交换利益基础,优化城乡产业体系配套和互补的对接方式,提升城乡产业合作的分工层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