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39)
- 2023(14301)
- 2022(12071)
- 2021(11250)
- 2020(9726)
- 2019(22385)
- 2018(22051)
- 2017(43280)
- 2016(23303)
- 2015(26334)
- 2014(26386)
- 2013(26068)
- 2012(23964)
- 2011(21448)
- 2010(21390)
- 2009(20164)
- 2008(20014)
- 2007(18195)
- 2006(15640)
- 2005(13724)
- 学科
- 济(102955)
- 经济(102858)
- 业(75734)
- 管理(66001)
- 企(51942)
- 企业(51942)
- 农(51122)
- 方法(50319)
- 数学(45547)
- 数学方法(45067)
- 农业(33831)
- 财(27691)
- 中国(27202)
- 业经(25550)
- 制(20164)
- 地方(19536)
- 贸(18411)
- 贸易(18408)
- 务(17981)
- 易(17944)
- 财务(17937)
- 财务管理(17895)
- 学(17545)
- 企业财务(17088)
- 环境(16491)
- 银(16459)
- 银行(16428)
- 行(15512)
- 融(15201)
- 金融(15196)
- 机构
- 学院(337003)
- 大学(332697)
- 济(142130)
- 经济(139408)
- 管理(134718)
- 理学(117133)
- 理学院(116035)
- 管理学(114085)
- 管理学院(113485)
- 研究(104115)
- 中国(84564)
- 农(69839)
- 京(67261)
- 财(65068)
- 科学(63061)
- 业大(53828)
- 农业(53819)
- 财经(52564)
- 中心(51806)
- 所(51530)
- 江(49892)
- 经(48000)
- 研究所(46661)
- 经济学(44001)
- 北京(41350)
- 范(40706)
- 师范(40298)
- 经济学院(40141)
- 州(39382)
- 财经大学(39003)
- 基金
- 项目(228027)
- 科学(180729)
- 基金(167917)
- 研究(165884)
- 家(145006)
- 国家(143755)
- 科学基金(125062)
- 社会(107843)
- 社会科(101998)
- 社会科学(101971)
- 省(89613)
- 基金项目(89249)
- 自然(80865)
- 自然科(79020)
- 自然科学(78997)
- 自然科学基金(77600)
- 教育(75746)
- 划(74176)
- 资助(69323)
- 编号(67556)
- 成果(53014)
- 部(51369)
- 重点(50379)
- 发(48647)
- 创(47165)
- 国家社会(44930)
- 课题(44803)
- 科研(44507)
- 教育部(44240)
- 创新(44096)
- 期刊
- 济(152355)
- 经济(152355)
- 研究(91498)
- 农(70930)
- 中国(62371)
- 学报(50957)
- 财(50927)
- 农业(47971)
- 科学(47765)
- 管理(43358)
- 大学(40053)
- 学学(38480)
- 融(36383)
- 金融(36383)
- 业经(30649)
- 技术(28861)
- 教育(25984)
- 财经(25736)
- 业(22821)
- 经济研究(22308)
- 经(21860)
- 问题(21721)
- 版(18202)
- 统计(17793)
- 技术经济(17034)
- 策(16081)
- 理论(15831)
- 世界(15774)
- 资源(15689)
- 农村(15521)
共检索到484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课题。基于沪鲁晋364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就业风险、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风险比较大,总体形势并不乐观。降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风险、改善城镇就业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就业风险 就业环境 就业条件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柳欣 马元
基于货币量值的两部门模型表明,就业增长率由名义GDP增长率、工资比重、工资率及其变化率所决定。中国改革30年的经验也证实,名义GDP的高速增长是我国就业总量稳定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的基本保证,而行业间非均衡的资产值、工资率增长都会对就业增长产生挤出效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改变现存的货币资本分配格局,以降低对房地产等高档消费品部门的投资比重及高工资率,同时加大对基本消费品等部门的投资力度并提高工资率,这是从整体上提高全社会的就业增长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务伟 张福明
本文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山东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的家庭规模、家庭身份、年龄、受教育年限,农村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劳动者的务农时间、外出就业的收入和外出就业的目的,都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就业方式选择的重要变量。我国要解决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应该通过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和把农村劳动力从家庭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等措施以增加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供给;从长期看,政策着力应该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相对减少对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需求。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异地就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小青 吕珊珊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群体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鄂西的调查数据,对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评价总体水平较低,主要反映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整体工作条件差、劳动关系不和谐、薪酬福利水平较低、职业发展不理想、个人薪酬福利满意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娟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农村人口数量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农村城镇化建设,新生代劳动观念的转变,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等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主要原因。通过涉农职业院校培训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就业,通过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职业迁移,发挥企业培训优势,进行对口培训,实现职业迁移等途径,解决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 职业教育培训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氵凯) 薛继亮 梁寿超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建筑领域。根据1983~2007年建筑业和农民工的数据,利用VEC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建筑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筑业对农村劳动力在就业量的吸纳和调整上具有长期性。最后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建筑业 农村劳动力 VEC模型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SWOT 息烽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 夏帆 张玉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本文依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湖北农业经济以及劳动力状况,探讨了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在对比目前理论界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湖北的实际,运用固定时期测算法的思路,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合理的测算。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业结构 人力资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闻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就业机会带来的收入增长,但目前面临的困境制约着转移大军就业机会的获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机会之间的均衡应是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现代化,而不是一味地向城市转移或者表面城镇化。当务之急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含量,增强就业机会的主动创造能力,实现农民从贫困落后向现代生活方式与观念转变的文明转型。
关键词:
城市化 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业机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爱华
目前 ,理论界普遍关注通过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等手段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提出 ,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出发 ,通过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是一条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农村经济增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昆鹏 吴秀敏
随着一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内部将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如何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钟德友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涉及多元主体利益结构调整,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的孤立行动,其收效必然大打折扣。研究意在力争突破这种局限,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形成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