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93)
- 2023(8361)
- 2022(6703)
- 2021(6502)
- 2020(5137)
- 2019(11975)
- 2018(11575)
- 2017(22306)
- 2016(11979)
- 2015(13352)
- 2014(12908)
- 2013(13187)
- 2012(12359)
- 2011(11414)
- 2010(11476)
- 2009(10749)
- 2008(10388)
- 2007(9337)
- 2006(8438)
- 2005(7723)
- 学科
- 济(60928)
- 经济(60881)
- 农(49093)
- 业(36572)
- 农业(32651)
- 管理(22373)
- 方法(21664)
- 中国(21305)
- 数学(20351)
- 数学方法(20266)
- 业经(17493)
- 企(14356)
- 企业(14356)
- 制(12613)
- 贸(12507)
- 贸易(12501)
- 农业经济(12388)
- 易(12341)
- 发(11914)
- 地方(11626)
- 财(10462)
- 发展(10088)
- 展(10082)
- 体(9794)
- 劳(9782)
- 劳动(9765)
- 村(9416)
- 农村(9393)
- 学(8767)
- 银(8760)
- 机构
- 学院(175410)
- 大学(172297)
- 济(89174)
- 经济(87993)
- 研究(67181)
- 管理(64983)
- 理学(56599)
- 理学院(56017)
- 管理学(55290)
- 管理学院(54981)
- 中国(54227)
- 农(48744)
- 科学(37126)
- 农业(36789)
- 京(36021)
- 财(34938)
- 所(33473)
- 业大(30467)
- 研究所(30455)
- 中心(30108)
- 经济学(29076)
- 财经(28228)
- 经济学院(26311)
- 经(26174)
- 江(24556)
- 院(22927)
- 北京(22914)
- 农业大学(22425)
- 范(22340)
- 师范(22176)
- 基金
- 项目(117058)
- 科学(94175)
- 研究(88869)
- 基金(88815)
- 家(77334)
- 国家(76637)
- 科学基金(65259)
- 社会(61818)
- 社会科(58323)
- 社会科学(58312)
- 基金项目(46453)
- 省(43085)
- 教育(38139)
- 自然(38024)
- 自然科(37155)
- 自然科学(37146)
- 自然科学基金(36551)
- 划(35847)
- 资助(35688)
- 编号(34874)
- 农(29685)
- 部(28464)
- 成果(27670)
- 国家社会(27611)
- 发(27529)
- 重点(26141)
- 中国(25512)
- 教育部(24248)
- 创(23792)
- 人文(23485)
- 期刊
- 济(102881)
- 经济(102881)
- 农(55806)
- 研究(53987)
- 中国(39426)
- 农业(38339)
- 科学(27450)
- 学报(26898)
- 财(22949)
- 大学(22292)
- 业经(21832)
- 学学(21514)
- 融(19736)
- 金融(19736)
- 管理(19202)
- 业(17385)
- 经济研究(15452)
- 问题(15432)
- 农业经济(14576)
- 财经(14435)
- 世界(14389)
- 农村(13998)
- 村(13998)
- 经(12629)
- 技术(12528)
- 教育(12424)
- 经济问题(11058)
- 贸(10969)
- 版(10537)
- 资源(10002)
共检索到267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红宇
众多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都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张的原因 ,归结于中国的农民太多 ,使农业经营的规模不经济 ,相对于农业的产出 ,农业劳动力是低效率的。要扭转这种收入差距存在和扩张的态势 ,就要努力调整劳动力就业的结构偏差 ,推动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的转移 ,以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充分就业 ,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 ,需要创造什么条件、制定什么原则 ,做出什么努力 ,怎样达到这个目标 ,这构成了本文关注和希望解决的基本问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孔祥智 马九杰
论我国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出路孔祥智马九杰一我国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劳动力剩余现象非常显著。根据农业部测算,在目前4.33亿农业劳动力中,约1/3属于剩余劳动力,绝对量约为1.2亿人。事实上根据我们测算,劳动力投入已经对农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雪萍
“三农”问题 ,最根本的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 ,只有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 ,把沉淀在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而在转移过程中 ,最大的障碍就是制度约束。因此 ,只有进行制度创新 ,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就业 制度创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卫东 张林秀
本文采用多期具有全国代表性农村调查数据,从劳动力非农就业充分性的视角剖析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研究发现:(1)农村劳动力非农工作的充分度在逐渐提升;男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充分度高于女性劳动力。然而,女性劳动力非农工作的时长增长速度要远快于男性。同时,年轻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充分性提升的幅度高于年长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劳动力非农就业充分度越高。(2)在2000—2015年间教育一直是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度的重要推手,并且教育对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充分度的提升影响更大。(3)农村劳动力市场中超时劳动与就业不足的情况并存,并且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各年份非农工作总量意义上的超时工作有促进作用。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时长从原来的线性关系逐渐转为倒U型关系,并且拐点在逐渐的前移。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充分就业 教育 超时劳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景熙 李晓梅
文章认为确定严格的、便于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就业标准,不仅是构建我国统一的、规范的劳动就业市场的必要条件,也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须重视的基础性问题。文章在对国内外就业和失业定义和计量标准进行比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以法定劳动力年工时为核心内容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定义与计量标准。
关键词:
统筹城乡 就业 不充分就业 计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丹 谷洪波 尹宏文
本文以配第-克拉克定理为理论基础,依据国家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定性分析了我国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劳动力就业状况。然后引入偏差系数,进一步定量深入探究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指导方向,提出"增加农村第一产业投入,稳定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第二产业技能,调整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第三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长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景熙 罗蓉
以户籍,就业用工,生活必需品供给等14项制度为前提条件的“二元社会结构”(郭书田、刘纯彬,1992,第1~75页),使得中国截然划分为相互隔离的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下,60~70年代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微乎其微。197...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洪潮 王丹
解决失地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的突出现实问题。本文依据1985—2012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修正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剖析新型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化轨迹及三者的互动规律,进而从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两方面,提出了应大力发展与区域相适配的第三产业、应着力推进地方特色明显、产业基础扎实、城镇规模适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