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91)
2023(7875)
2022(6955)
2021(6468)
2020(5639)
2019(13246)
2018(13078)
2017(26525)
2016(14792)
2015(16541)
2014(16817)
2013(16715)
2012(15934)
2011(14517)
2010(14841)
2009(13954)
2008(14067)
2007(13062)
2006(11424)
2005(10358)
作者
(42989)
(36077)
(36020)
(34631)
(22996)
(17206)
(16578)
(14095)
(13480)
(13119)
(12194)
(11901)
(11529)
(11484)
(11471)
(11365)
(11312)
(10751)
(10541)
(10454)
(9113)
(9055)
(8880)
(8382)
(8225)
(8127)
(8072)
(7979)
(7327)
(7260)
学科
(62722)
经济(62669)
(41387)
管理(41058)
(32283)
企业(32283)
方法(29187)
数学(26290)
数学方法(26007)
(19432)
(17924)
中国(17636)
地方(13258)
(13192)
(13107)
贸易(13104)
(12748)
(12572)
农业(12476)
业经(12231)
(10672)
财务(10648)
财务管理(10620)
(10477)
(10280)
银行(10255)
企业财务(10067)
(9771)
(9494)
金融(9492)
机构
学院(215129)
大学(213980)
(93335)
经济(91370)
管理(82044)
研究(74097)
理学(70182)
理学院(69412)
管理学(68247)
管理学院(67829)
中国(56323)
(44752)
科学(44612)
(44034)
(38458)
(38138)
研究所(34716)
中心(34352)
财经(34259)
(33983)
业大(31707)
(30958)
农业(30128)
经济学(29102)
北京(28348)
(28076)
师范(27803)
经济学院(26395)
(26341)
(26263)
基金
项目(136519)
科学(107053)
研究(101068)
基金(98204)
(84727)
国家(84006)
科学基金(71330)
社会(63040)
社会科(59773)
社会科学(59752)
(53741)
基金项目(51396)
教育(47027)
自然(45549)
(45286)
自然科(44430)
自然科学(44414)
自然科学基金(43641)
编号(42267)
资助(41525)
成果(35525)
(31128)
重点(31016)
(30377)
课题(29404)
(27814)
教育部(26509)
科研(26252)
(26195)
创新(26017)
期刊
(103534)
经济(103534)
研究(64457)
中国(40264)
(34339)
(34237)
学报(31808)
科学(29551)
管理(28317)
大学(23853)
农业(22694)
学学(22481)
教育(22210)
(22156)
金融(22156)
技术(18599)
业经(17211)
财经(17092)
经济研究(17031)
(14714)
问题(14168)
(12009)
(11861)
技术经济(11457)
统计(10875)
理论(10714)
商业(10328)
(9849)
(9783)
国际(9746)
共检索到321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诚  
在经历 2 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以后 ,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类似于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结构的新变化。除了原有的二元就业结构和隐蔽失业性就业特征以外 ,中国出现了过度就业、正常就业、就业不足、失业和就业外非劳动力扩大的特征。就业政策需要适应经济改革的新变化 ,采用新的就业定义和就业观念 ,着眼于培养市场中的劳动力需求主体———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朝霞  许小苍  
合理化就业结构是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最高保障,也是解决我国失业问题、提高我国就业总量的一个必经之路。文章认为,货币政策存在就业结构效应。无论是产出渠道还是技术进步渠道,货币政策就业结构效应最终都是通过投资渠道进行传导的。通过分析贷款基准利率R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贷款基准利率R、货币供给增长率RM2与各产业就业量之间的实证关系对货币政策影响就业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存在货币政策就业结构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利于减少第一产业就业量,不利于第三产业就业量的增加。因此,提出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来实现合理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玉凤  高长元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对统计数据定性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不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存在着协整关系,但对就业的促进带动作用不一样。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素英  田立法  王竞  张艳丽  
本文构建了就业结构变动的Markov链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中,计算出河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结构变动的平均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同时通过设定初始就业结构向量,再利用求得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对河北省未来10年的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就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凤朝  王元地  潘雄峰  佟佰菊  
抑制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片面强调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得老工业基地在面临产业结构严重扭曲、第二产业结构化程度低的情况下,也面临地区就业率低、富余人员过多等就业问题。因此,在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强调就业结构的调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老工业基地调整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华初  
作者利用投入产出技术中的结构分解(SDA)模型定量测度1997~2002年中国主要行业的就业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消费使中国就业人数增加了1.93%,投资使就业人数增加了2.63%,出口使就业人数增加了3.95%,其他原因使就业人数增加了2.56%,进口使就业减少4.89%,技术进步使就业人数减少了6%。出口对就业增加作用最大,投资和消费都对就业增加有积极作用,但消费启动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叶仁荪  
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东、中、西三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联系 ,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就业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作者通过对三个地区就业状况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人员素质 )的比较分析 ,提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 :(1)抓好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定位 ,抓住第二产业的发展 ;(2 )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 ,促使中西部地区加快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3 )中西部地区要着眼于未来 ,最大限度地加大教育投入 ,重视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建武  宋国庆  邓江年  
产业结构是解释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的演变则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其中,劳动力要素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就业结构是衡量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和今后将面临产业结构较大的调整,必须在认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相互作用条件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措施以实现产业优化和增加就业的两重目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秦琴  方苏春  
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以重庆市1998—2009年以来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直辖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剖析,运用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理论,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拉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不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城乡统筹进程等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罗士喜  孙文琦  郭志立  李军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宏观就业压力不减,致使国内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有效需求增长有限而高职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并将长期存在的难解局面,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成因的深层分析,文章提出从政府、学校和学生3个层面破解就业结构矛盾的建议与对策,旨为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军丽  
文章对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模型设定与检验,剖析了各个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变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云  刘国和  
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为"高供给下的招工难"与"高需求下的就业难"同时并存,并在产业、城乡、区域、群体、素质以及劳动力内部等多个维度和层面表现出来。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转型期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公共政策与服务不足以及社会观念滞后实践发展等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需要建立完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促进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培养大量高质量技能人才;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均衡发展,加快市民化进程;实施援助和开发并重的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建立多方参与的促进就业与职业培训合作机制;实施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措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文星  袁志刚  
中国的城市化率低,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高。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超过40%,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不到33%。缓解中国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包括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将经济增长模式由以外需为主调整为以内需为主,通过城市化协调区域和城乡发展,实现就业机会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平衡,进一步放松管制和打破行业垄断,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小梅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进程。青海产业发展“虚高度化”现象突出,重工业化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劳动力大量积淀在农村,同时存在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员。针对现实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突出矛盾,提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水平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